十八
洞山三斤
洞山和尚,因僧问:“如何是佛?”
山云:“麻三斤。”
无门曰:洞山老人参得些蚌蛤禅,才开两片,露出肝肠。然虽如是,且道,向甚处见洞山。
颂曰:突出麻三斤,言亲意更亲,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一
译文
洞山和尚因僧人问:"什么是佛?"他直接回答:"麻三斤。"
无门禅师对此评论道:洞山老和尚参悟的是像蚌蛤般的禅法,刚张开两片壳(开口说法),就毫无保留地显露出真心本性。虽然如此直截了当,但要问:该从何处才能真正见到洞山的禅法真谛?
颂曰:他脱口而出的"麻三斤",看似平常话语实则饱含深意,言语亲切更显心境澄明。那些执着于评断对错是非的人,本身就已陷入是非漩涡之中 。
二
洞山
这里的洞山是洞山守初禅师。禅师身上所穿的衣服,鞋子等,所用的麻,差不多也就三斤的样子。麻三斤,看起来没有实指,又若有若无地指向我们躯壳外包裹的衣服。那衣服所包裹的这个人,内在的本来面目是什么?
菩提自性,本来清净,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洞山的回答,麻三斤,是自性直呈。顺指见月,不执于指。
三
梳理
僧问洞山:“如何是佛?”山云:“麻三斤。”
洞山守初回答“麻三斤”时,一说其正于库房称量麻线,这多是后学之臆测,但不错纠结这指月之“指”。
此答非理性思辨,而是以“当下现成”截断学人向外求佛的妄念 。云门宗强调“函盖乾坤,截断众流”,此答正合“截断”之旨——以寻常物象破除对佛法的概念化理解 。
云门宗禅法主张“无情说法”,认为山河大地皆是法身显现。麻三斤虽为无情物,却与佛性无二 。此答呼应《圆觉经》“有情非情,同时成道”,打破学人对佛相的执著 。
僧问“佛”,禅师答“麻”,表面答非所问,实为破除二元分别。云门宗常用“一字关”(如“干屎橛”)打破学人的思辨,妄想,迫使学人返照自性 。
无门曰:“洞山老人参得些蚌蛤禅,才开两片,露出肝肠。然虽如是,且道,向甚处见洞山。”
“蚌蛤禅”喻指禅师直截显露本心。蚌蛤开壳即显内脏,洞山以“麻三斤”赤裸呈现佛性,毫无遮掩 。此是禅门“直指人心”的风格。
“向甚处见洞山”是二次截断:若学人执著于“麻三斤”的物象或语言,仍未离分别心。无门以此逼问学人:佛性不在外境,而在当下觉照中 。
颂曰:“突出麻三斤,言亲意更亲。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言亲意更亲”,语言虽亲切(指向佛性),但需超越文字(意更亲)。此矛盾正是看话禅参究的核心——通过“麻三斤”话头截断思维流,直入“言语道断”之境 。
“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批判用逻辑分析公案者。看话禅强调“疑情”而非思辨:参话头时若纠缠是非对错,即堕入二元对立,背离“无念”宗旨 。此句呼应云门宗“拟议即差”的教法。
无门慧开推崇的“无”字公案(如赵州“狗子无佛性”)与“麻三斤”异曲同工:两者皆以悖论截断妄念,迫使学人于“无门处”顿悟 。参“麻三斤”时,需如参“无”字般“穷心路绝”,方见真性 。
四
杀活同时
垂示云:杀人刀、活人剑,乃上古之风规,亦今时之枢要。若要论杀也,不伤一毫;若论活也,丧身失命。所以道:“向上一路,千圣不传,学者劳形,如猿捉影。”且道,既是不传,为什么却有许多葛藤公案?具眼者,试说看!——《碧岩录》
“杀人刀,活人剑”的峻烈机锋(如云门斥洞山“饭袋子!”)与看话禅“参究话头”均以截断思维为手段 。两者皆强调“不落思维窠臼”,“若论杀也,不伤一毫;若论活也,丧身失命” 。
“杀人刀”并非肉体伤害,而是以机锋截断学人对概念、逻辑的执著。如洞山以“麻三斤”截断僧人追问“佛”的形相思维 。此刀斩断的是“情尘意想”,不伤一毫者,清净本性本自无染,杀的是虚妄葛藤。
“活人剑”则指通过悖论、反诘等手法,逼迫学人返照自性,如云门文偃以“干屎橛”答“如何是佛”,以污秽之物破清净相执,直指佛性非二元的绝对性 。
二者看似对立,实则“杀妄即活真”——灭尽妄想时,本觉自然显现。正如圆悟克勤所言:“若论活也,丧身失命”并非死亡,而是“旧我”的消亡与“真我”的觉醒 。这一过程犹如“凤凰涅槃”,需经历对固有认知的彻底颠覆。
五
指月之教
洞山“麻三斤”被无门纳入《无门关》,成为看话禅的经典话头。其参究方法要求学人“如吞栗棘蓬,吐不出、咽不下”,直至妄念脱落、桶底脱却 。
此公案的核心并非解释“麻三斤与佛的关系”,而是通过语言悖论打破学人对佛性的概念化认知,乃指月之指,因指见月。云门宗的“截断众流”与看话禅的“参话头”在此殊途同归:佛性不在外求,亦非思辨对象,唯有离言绝虑,方见“举足下足,皆是道场”的现成境界 。正如无门慧开所言:“参禅须透祖师关,妙悟要穷心路绝” 。
向上一路,千圣不传。此文仅作文字解会、游戏。好,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