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

大力量人

松源和尚云:“大力量人,因甚抬脚不起?”又云:“开口不在舌头上。”

无门曰:松源可谓倾肠倒腹,只是缺人承当。纵饶直下承当,正好来无门处吃痛棒。何故聻?要识真金火里看!

颂曰:抬脚踏翻香水海,低头俯视四禅天,一个浑身无处着,请续一句。

译文

松源和尚提出两个问题:“力量极大的人,为什么抬不起脚?”以及“开口说话不靠舌头。”

无门慧开评论道:松源禅师已将禅法精髓和盘托出,可惜没人能真正领悟。即便有人当下承当,也需来我这里挨一顿棒打验证。为何?因为真金需经烈火考验!

颂曰:抬脚能踏翻象征宇宙的香水海,低头可俯瞰四禅天;此时身心圆融无碍,无处可执著——最后一句留待学人续写。

松源和尚

松源崇岳禅师(1132年-1202年),俗姓吴,名崇岳,号松源,是中国南宋时期著名的禅宗高僧,临济禅宗杨岐方派的重要人物。

松源自幼卓荦不凡,23岁于大明寺受五戒 。初参灵石妙禅师未契,后闻大慧宗杲赞应庵昙华禅法,星夜赴蒋山求法 。在应庵门下参究赵州“狗子无佛性”公案时彻夜用功,某日闻应庵问“世尊有密语,迦叶不覆藏”时应答“钝置和尚”,被应庵厉喝而豁然有省 。1164年剃度出家后遍参诸方,于密庵咸杰座下苦修。一日闻密庵问“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时顿悟“开口不在舌头上”之旨,自此机辩纵横 。1197年奉诏住持杭州灵隐寺六载,法席鼎盛,得法者众 。

嗣法源流:六祖慧能——南岳怀让——百丈怀海——黄檗希运——临济义玄——兴化存奖——南苑慧颙——风穴延沼——首山省念——汾阳善昭——石霜楚圆——杨岐方会——白云守端——五祖法演——圆悟克勤——虎丘绍隆——应庵昙华——密庵咸杰——松源崇岳。

南宋宁宗嘉泰二年(1202),崇岳禅师示微疾,特垂二语,以勘验后世学人,此二语是:

1.有力量人,因甚抬脚不起?

2.开口不在舌头上。

说完,便作辞世偈云:“来无所来,去无所去。瞥转玄关,佛祖罔措。”

然后,跏趺而逝。春秋七十一岁。

话头

崇岳禅师提出的乃是一个参究话头,须是参究脱落方得其意,与学问胜解不相干。

大力量人,就是修行很高的学人,又如何“抬脚不起”?

崇岳禅师一次上堂举香严禅师的公案说: “去年贫,未是贫,今年贫,始是贫。去年贫,有卓锥之地; 今年贫,锥也无。”随后作颂: “年去年来贫复贫,祖师抬脚重千斤。愁人莫向愁人说,说向愁人愁杀人。”《从容庵录》第六十六则云: “神通妙用底,放脚不下; 忘缘绝虑底,抬脚不起。可谓有时走杀,有时坐杀。如何得恰好去?”

香严公案以“贫”喻空性境界的深化:“去年贫,有卓锥之地”象征尚有微细法执未断;“今年贫,锥也无”则指向彻底空却人我、法我二执的解脱 。崇岳的颂词“祖师抬脚重千斤”,正是对香严公案的创造性转化——看似“抬脚”这一简单动作,却因彻底破除能所对立而显“千斤”之重,实为对“无锥”境界的直观隐喻 。

“大力量人,因甚抬脚不起?”这是破禅定之相。

“说向愁人愁杀人”,乃“有时走杀,有时坐杀”的困境。此“愁”非世俗烦恼,而是学人因执着“抬脚”的功用性思维所生困惑,恰如木庵安永禅师曾警示崇岳:“开口不在舌头上” 。这种反逻辑表达,迫使学人跳出理性框架,直面心性本体。

禅者,随立随破,杀活同时。执着神通妙用者“放脚不下”(妄动),追求忘缘绝虑者“抬脚不起”(沉空)。不落两边,是为不二。

“抬脚不起”破功用执着,“开口不在舌头上”破言语分别 。二者共同指向禅修中“动中取静,静中显动”的定慧不二之道。

这也就会到慧能大师的那句转语: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无门禅法

“松源可谓倾肠倒腹,只是缺人承当”。

松源崇岳以“抬脚不起”“开口无舌”二语直指禅宗心要,将佛性真谛和盘托出,如倾泻脏腑般彻底 。然此等机锋需学人“直下承当”——即不假思维、当下体认。无门叹“缺人承当”,暗指多数参学者仍困于逻辑推演,未能以生命实证超越二元对立,正如香严“锥也无”的公案所示:即便彻悟者亦难觅知音 。

“纵饶直下承当,正好来无门处吃痛棒”。

此语显临济宗“杀人刀活人剑”的峻烈宗风。即便学人自认悟道,无门仍要以棒喝截断其法执,防止堕入“悟后迷”的陷阱。这呼应松源临终偈“佛祖罔措”——真悟者连“悟”的概念亦须粉碎,如同火中验金,须经千锤百炼方显纯度 。

“何故聻?要识真金火里看”。

“火”象征烦恼与生死考验。“烦恼即菩提”,真悟者须在红尘烈焰中淬炼心性。松源“抬脚不起”的悖论,恰似火中金矿:表面困顿处正显心性自由,正如惠明提衣钵不动时,物理无力反成觉性透脱的契机 。

“抬脚踏翻香水海”。香水海在佛教宇宙观中象征轮回世界的边际。此句暗喻真悟者一举足即粉碎轮回幻相,其力非肉身蛮力,而是心性解脱的“无功用行”。松源“大力量人”之悖论在此显影:当能所双泯时,抬脚动作本身即涅槃全体,如《从容庵录》所言“神通妙用底,放脚不下” 。

“低头俯视四禅天”。四禅天是色界最高禅定境界。俯视动作揭示“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的禅者境界:既超越四禅天的执着,又不离日用寻常。此与松源“开口不在舌头上”形成互文——语言虽落世间,真意却超越四禅,恰似陆游赞其语录“如钱塘怒涛”,文字背后涌动着超越言诠的觉性洪流 。

“一个浑身无处着”。此句将矛盾推向极致:真如佛性遍一切处,却无可执取。无门以“请续一句”收尾,实为截断学人思维流注,迫使其回归“不思善不思恶”的当下。续句如“虚空粉碎始知休”,直指松源临终偈“瞥转玄关”的绝对空性——无处着处正是全身显露 。

世间修行

松源以动作困境破除“有为法”执着,正如香严“锥也无”的公案,将修行拉回“饥来吃饭困来眠”的自然状态 。此问发于松源圆寂前夕,暗喻色身虽灭而法身常住。“抬脚不起”的色身消亡,恰是“瞥转玄关”的心性朗现 。正如无门所言:“要识真金火里看”,真禅者不在避世求静,而在红尘烈焰中淬炼出“抬脚即道场,开口皆心源”的生命境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