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时期:四圣谛。

释迦牟尼佛第一次传法是对五个比丘讲的,这五个比丘是当时跟他一起修行的人。

当时印度特别崇尚苦修,一天只吃一粒麦子。释迦牟尼佛在树下修行打坐,饿的骨瘦如柴。有一天饿得快晕死了,体力不支倒在地上,一个牧羊女送了一罐奶酪给他吃,吃完之后容色焕发,发愿在菩提树下打坐,如果没有证悟真理的话,就一直坐那不起来了。后来经过魔王的考验,他成就佛果。

成就之后,气色很好,看着完全不一样了。五个比丘看到他,说这个人之前堕落(吃奶酪)了,怎么现在看起来修行得道了,就又问他到底怎么修的。


所以有了第一时期传法,就是“四圣谛”——苦、集、灭、道。

“苦”:人生是苦,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五阴盛”。

“集”:苦的原因是什么?是你的各种烦恼和执着。

“灭”:你把这些痛苦灭掉是什么状态?像阿罗汉或者成佛的状态。

“道”:达到这个境界的方法是什么?

释迦牟尼佛对五个比丘讲“苦集灭道”,形成了最早的佛法僧(三宝弟子):有释迦牟尼佛这个成就者,有听他讲法的五个弟子,还有讲四圣谛。

四圣谛的目的就是怎么把烦恼消除掉,怎么成就阿罗汉,乃至面对死亡的时候,都无有恐惧,能够完全了脱生死。

据经书记载,一开始释迦牟尼佛和弟子们没有那么多的规章制度,是一步步建立起来的。我们刚刚修学佛法时,有一个特别需要去理清楚的,就是区分宗教和佛法。很多人说好像佛教的要求、戒律非常非常严苛,比如说一不小心做个坏事就下地狱了。佛法肯定承认“六道轮回”,但是宗教和佛法有什么区别?

宗教会强化管理,要求管理的越来越统一,统一的服饰、发型、阶层,慢慢团体才能变得非常有组织化,非常庞大。在此过程中,让人解脱的佛法和只是形成一个组织的方法,就会混到一起了。


这个问题,如果刚接触佛法,一定要小心,很容易把佛法当成宗教,或者把宗教和佛法混为一谈。

你越来越想追求自由,这叫走向解脱;不被外在的组织控制,也不被自己的身心控制,这叫解脱。

宗教的手段和方法是,你一定要依附一个组织,一定要听某个领导者的安排,不这么做,你就会恐惧下地狱或者恐惧失去什么,这和解脱背道而驰。

佛法一定是让你走向解脱,越来越轻松,外在的控制也会放松,内在神经的绑架、概念的绑架都会放松,这就叫证悟,就不用恐惧了。而宗教是会加深恐惧的。

有的宗教团队说不听这个师父的话就要下地狱,作为管理手段是可以,但是它不是佛法本身,它是强化的。因为佛教徒很虔诚,动不动就说下地狱,稍微来个地狱你就听话了,这是最廉价的管理方案。

我们之前参加大学生运动会,做宗教志愿者,有一个五大宗教团队,一聊起来,管理手段都差不多,都是不听话就要下去。其他宗教强化的内涵都是很相似的。观察人类的历史,宗教心理学的发展,一定是这样的必然过程。


宋明理学的时代,一个女孩碰了一下男仆的手,回去就要忏悔把它砍掉,道德的捆绑越来越严重,这就是所谓的苦修。人类很喜欢追求这些,只要给它一个发展的空间,修得越苦,越被尊敬,越被崇尚。

其他宗教中世纪的黑暗也是这样的,禁欲主义,只要有一点点的欲望,你就是道德败坏,就要下地狱。佛法也是会很容易被改造成这样的。

其实佛经记载的非常清楚,欲和贪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贪会带来痛苦,但是欲望本身是你正常生活的需求。生而为人你肯定得吃饭,组建家庭肯定有夫妻的欲望等等,这全是正常的。只是说你不能伤害其他人,要遵守基本的社会规则。

(未完待续)


▍版权声明:

○ 本文转自贤威法师,由玉泉寺编校发布,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

○ 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涉及版权争议,请著作权人告知我方删除,谢谢。



图文 | 玉泉寺数据中心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当阳玉泉寺

© 公众号:dy-yuquanchansi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