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不如一代,这是“九斤老太”的名言。

她生下来是九斤,她的儿子是八斤,而孙子是七斤,曾孙女是六斤,正是这句话的印证。

虽然这种观念是错误的,是思想陈旧的表现,但现实中从来都有这样想法的人,他们认为古代什么都是好的,动不动就“人心不古”,过于推崇古人和古代的东西。

否则为什么文物都贵呢?他们就没有想过,那些消失的东西究竟有什么价值,如果一直有价值的话,那还是会有生命力的。

要知道,现代工业生产出来的大多数商品都比古代贵族家里的东西强,比如玻璃、瓷器等,你说如果把超市里售卖的餐具拿到古代,算不算奢侈品?

不过除此之外,在某些地方确实存在古人强于现代人的地方。



现代人不如古人,为什么?从古至今,大概只有苏轼说透了这个问题

《稼说送张琥》是苏轼写给朋友的一篇文章,他劝好友张琥在学问上不要急功近利,要能够克服世俗的浮躁和喧嚣。我们先看第一段:

曷尝观于富人之稼乎?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其田美而多,则可以更休,而地力得全;其食足而有余,则种之常不后时,而敛之常及其熟。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

穷人为什么穷,富人为什么富,而且两者为什么难以改变?

我们知道古代社会贫富之间难以流动,农民可能世世代代都是农民,官宦之家世世代代都是当官的,为什么?

生产方式不一样,比如富人种地其实是留有余地,不会犯涸泽而渔的错误,所以粮食收成又多又好。而穷人没有积蓄,顾不上长久,有一块地就巴不得每一寸都利用上,因此地力容易枯竭,收成越来越差。

穷人不是不知道肥沃土地的重要性,而是身不由己,只能先顾现在、解决一家人饿肚皮的问题。



从富人与穷人的耕种对比,到古人和现代人的对比。

“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亩之田。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锄耰铚艾,相寻于其上者如鱼鳞,而地力竭矣。种之常不及时,而敛之常不待其熟。此岂能复有美稼哉?”

苏轼以自己家为例,全家十口人,但只有一百亩田地,为了保证有养活一家人的粮食,于是每一点土地都不能让它空闲,日夜盼望着得到收获,等米下锅的时候,哪怕粮食还没有成熟,也不得不收获。

做学问也是一样的道理,苏轼下面这段话是重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