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讯(记者 刘杰 通讯员 张曼婷)为了引导学生积极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缅怀革命先烈、崇尚英雄的爱国情感,更好珍惜、继承、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精髓,西安市五环中学团委组织开展了“清明追思·青春有为”系列实践活动。

初一年级手抄报比赛:认知清明节日文化

同学们踊跃参加,认真收集清明节的由来、发展演变、传统习俗、思想内涵等,用优美的文字、精湛的画艺、巧妙的设计和布局,制作出一幅幅图文并茂的精美手抄报作品,反映了他们心中的节日景象。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优秀组织奖


五小校区一等奖




初二年级主题征文:理解清明文化思想

清明节是个兼具自然节气与人文色彩双重内涵的重要传统节日,为了达到通过节日认识传统文化、透过祭奠传承民族精神的目的,又特在初二年级开展以“清明·记忆”为主题的征文活动。

征文活动获奖名单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优秀组织奖


征文活动获奖作品

初二(7)班 雍嘉俊

铁盒里的春天

我踮脚取下书柜顶层的铁皮盒时,一簇灰尘在阳光里跳起舞来。盒盖上的红双喜已经褪成粉白色,这是奶奶结婚时的喜糖盒,现在装着我们家最老的相册。

泛黄的照片簌簌滑落,有张黑白照粘着干枯的花瓣。相片里穿中山装的青年站在油菜花田里,胸口别着钢笔。奶奶对我说:"这是你太爷爷"。"爸爸用袖子擦去玻璃相框上的雾,"他总说每粒种子都是一个小宇宙。"

今年清明上山扫墓,我在太爷爷墓前发现几株顶着露珠的野菊。妈妈突然指着花丛:"看这个!"半截锈迹斑斑的钢笔帽躺在泥土里,和照片上那支一模一样,奶奶把太爷爷的钢笔帽系在竹竿上插在地头,风一吹就叮当作响。

我用树枝挖着泥土,企图能在发现些什么,居然挖出个装满种子的铁盒。后来,我们把种子种在老宅的院里,没想到春雨过后,最先钻出的竟是金黄的油菜花。昨晚写作业时,突然有只菜粉蝶撞进台灯的光晕里,翅膀上带着和照片里相同的鹅黄色。

今天整理铁皮盒,我又发现张背面朝上的照片,太爷爷抱着穿开裆裤的爸爸站在田地里,他手指的方向,新栽的树苗正把影子投在1986年的阳光里。

老宅院里的油菜花随风摇晃,每一朵都像一个小宇宙,盛着五十年前的星光。

原来清明不仅是怀念的日子,那些藏在铁盒里的春天,总会乘着四月的风,重新在我们掌心发芽。

初二(6)班 杨诗涵

清明长思:生命重量的另一种丈量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去年清明节的细雨里,姨父永远阖上了他三十五岁的眼睛。那日檐角的水珠接连坠落,在青石板砸出细碎的水花,恍惚间竟与余华笔下福贵埋葬有庆时的雨幕重叠——原来苦难的雨,淋湿过古往今来多少佝偻的脊背。

曾经,我总以为,生命的价值在于成就的刻度。直到大人们在整理遗物时发现那本泛黄的账本——歪歪扭扭的铅笔字记录着每笔借款归还日期,从儿子补习费到父母医药费。这个被亲戚们误以为“懒散”的男人,用佝偻的脊背默默扛起三代人的重量。他像春蚕般耗尽最后一丝气力,却连茧壳都不曾留下。

年夜饭的蒸汽氤氲中,表弟的影子在墙上缩成小小一团。这个曾经骑在父亲肩头摘叶子的男孩,如今安静得像株含羞草。他蹲在墙角,像一株被风雨压弯的野草,却又倔强地昂着头。当大人们谈起房贷和赡养费时,他用瘦小的手指将瓜子壳拢成规整的扇形。我递去的奶糖在他掌心转了三圈,最后被轻轻放回果盘:“留给奶奶吃。”

超市的日光灯下,男孩仰头望着货架,睫毛在眼下投出颤动的阴影。他最终选定的棒棒糖,玻璃纸在暮色中折射出彩虹,让我想起葬礼那天他死死攥着的钢笔,那是姨父最后一次参加家长会时送给他的。当我把整理好的旧书放进他的书包时,感受到布料下语文课本的棱角,扉页上稚嫩的笔迹写着:“爸爸说,字要写得端端正正。”

阳和启蛰,品物皆春。表弟寄来的成绩单上,歪扭的字迹已长出锋利的棱角,铅笔字虽不够工整,但每个部首都带着倔强的停顿。忽然想起杨绛先生笔下的老王,那些沉默的负重者何曾真正离去?他们化作春泥护着新芽,在某个清晨变成露珠亲吻花瓣。

清明前夕,散步庭院,墙角嫩芽乍现,新生的希望已悄然绽放。和我视频的表弟把奖状一张一张仔细地贴在全家福旁,镜头晃动间,那支钢笔在春光里闪耀着金属光泽,而远处的新坟已覆满蒲公英。这些柔软但坚韧的白伞将飞向远方,承载着某个凡人用尽一生写就的泰山之重,带着《活着》里不曾言说的温柔:只要根还扎在土里,春天就永远不会失约。

初二2班 秦予馨

书页间的微光

灰暗的天空,小雨淅淅沥沥的下着,似乎每年清明都是如此,真是应了那句“清明时节雨纷纷”。窗户没关紧,雨点从窗外飞溅到桌子上的历史书上,正好溅在一幅照片上,看着那个照片,我的思绪随着一滴滴雨珠飘回那个阳光明媚的下午。

阳光斜斜地穿过教室的玻璃窗,在摊开的历史课本上投下一片斑驳的光影。我百无聊赖地翻着书页,忽然被书页上的一张黑白照片吸引住了目光。那是一封手写信的影印件,泛黄的纸页上,"赵一曼"三个字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清晰。

我凑近了些,鼻尖几乎要碰到书页。1936年的钢笔字迹虽然有些褪色,但依然能辨认出那一行行整齐的字迹:"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教室里很安静,只有头顶的风扇在嗡嗡转动,把一缕缕墨香从书页间吹散开来。

同桌用笔帽轻轻戳了戳我的胳膊:"老师讲到下一页了,别走神。"我这才回过神来,慌忙翻过书页,可那张照片上的字句却像生了根似的,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下课铃响后,我忍不住又翻回那一页。这次我注意到,在照片的右下角,印着一行小字:"现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阳光正好移到了这个位置,把那行小字照得闪闪发亮。我鬼使神差地伸出手指,轻轻抚过那些印刷的墨迹,粗糙的纸面触感让我想起去年参观博物馆时,隔着展柜玻璃看到的那些文物。

放学时下起了小雨,我抱着课本快步走在回家的路上。雨水打在树叶上,沙沙的声音环绕在周身,而我的思绪正集中在书页间那张照片。经过小区的宣传栏时,新贴出的抗疫图片展在雨中泛着微光,那些白衣天使脸上的压痕,像折纸的痕迹,我莫名想到照片上信纸的折痕。

晚饭后写作业时,我又翻开了那本历史书。台灯下,照片上的钢笔字迹投下细小的阴影,仿佛每一个字都微微凸起在纸面上。我发现信纸上有几处颜色特别深的水渍,不知道是当年的泪痕,还是岁月留下的印记。

"在看什么这么入神?"妈妈端着水果进来时问道。

"一封很旧的信,"我指着书页,"是位叫赵一曼的革命先烈写的。"

妈妈凑过来看了看,轻轻叹了口气:"这些字迹保存得真好。"

临睡前,我最后看了一眼那张照片。月光从窗帘缝隙溜进来,在书页上投下一道银色的细线,正好划过"母亲"两个字。我忽然想起小时候妈妈教我写字的样子,她的手掌包裹着我的小手,一笔一画地在田字格上移动。

第二天清晨,我特意早到教室。晨光中,那张照片静静地躺在书页上,墨色似乎比昨天更浓了些。我小心地抚平书页的折角,突然明白历史从来都不是遥不可及的过去,它就藏在这样的书页间,等着某个阳光正好的午后,被一双年轻的眼睛重新发现。

上课铃响起时,我轻轻合上课本。但我知道,那些字句已经永远地印在了我的记忆里,就像它们被永远地印在了这本历史书上。

一滴雨溅在我的额上,将思绪拽回来,看着那个照片,默默一笑,擦去水迹,轻轻合上。抬头看着已经变成蔚蓝色的天空,盯着那几片白云……

高中年级网上祭英烈:传承红色基因

同学们回望沧桑历史长河,翻阅壮阔奋斗画卷,缅怀英雄前赴后继,感慨今日和平幸福,坚定青年责任担当。高一、高二年级学生通过“云端寄哀思”网上祭英烈活动,在清明节里抒发胸臆,坚定信仰。

寸寸图画,绘出清明雨纷纷;

字字如雨,洒落山川欲断魂。

本次清明节主题活动,不仅给学生们提供了一次展示才能、锻炼自我的机会,也是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必将深刻影响他们的精神状态和人生轨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