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王镡 □孙梓瑜

责编|张晶

正文共3002个字,预计阅读需9分钟▼

“法院的判决能解决眼前的法律纠纷,而一封司法建议书,则能让问题的根源得到治理。”这种法律文书,正在成为社会治理的“金钥匙”。近年来,西安铁路运输中级法院、西安铁路运输法院(以下简称西铁中院、西铁法院)依托司法建议书的制度创新,从单纯的“解法结”到“解症结”,积极助推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实现了从“定分止争”向“未病先治”的治理跃迁。

“破”安置困局,护民生权益

2024年1月,西铁中院通过一份司法建议书,成功化解了一起延续12年的拆迁安置纠纷,不仅实现了个案公正,更推动行政机关完善制度,彰显了司法参与社会治理的示范效应。

据悉,案件当事人马某原系咸阳市渭城区底张街道仓张村村民。2006年离婚后,其户籍迁入现居住地渭城湾村。2012年仓张村拆迁时,原住地管委会仍将马某列为安置对象。同年,马某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前夫高某拿着旧户口簿领取了拆迁补偿款,导致马某未来可能无法获得合法安置补偿。然而,由于起诉期限已过,法院依法裁定驳回其起诉,案件陷入“程序终结、实质未决”的困境。

“虽然案件已过起诉期限,但当事人的合理诉求和国有资产流失风险必须重视。”西铁中院立案庭副庭长左昆在复盘案件时表示。面对当事人对司法程序的误解和家庭的特殊困难,西铁中院审判团队创新采用“司法建议+前端化解”模式,耐心为当事人释法明理,历时一个半月开展4次沟通调解,最终在春节前夕解开了当事人的心结。

2024年1月3日,西铁中院向马某原住地管委会发出《关于保障国有资产安全的司法建议书》,提出三点建议:追回不当补偿、保障当事人未来平等安置权益、完善协议审核机制。管委会收到司法建议后,立即启动整改程序,在挽回国有资产损失的同时,也为马某开通了权益救济“绿色通道”。

一纸司法建议不仅为行政机关提供了“诊断书”,更送上了“药方”,实现了“一案结、百案解”的治理目标。正如左昆所说,“司法不能止步于程序终结,更要着眼实质化解矛盾。我们在办案过程中,要加强行政执法与司法的有效衔接,避免一案生、百案起,从根源减少类案发生。”

“解”尾留症结,筑平安基石

“我院在案件审查时发现,你方在尚未就安置补偿事宜签订协议的情况下,就对案涉房屋进行了拆除,为切实落实本次府院联动争议化解成果,请你方及相关街办积极采取措施保障赔偿资金尽快到位。”去年4月底,西铁中院民事审判庭第二庭副庭长辛晶审理了一起涉及西安某区某村尾留户行政赔偿的案件。

该纠纷源于某区政府在推进该村征收项目过程中,部分被征收人因补偿安置问题未达成协议,引发多起行政诉讼。案件审理中,西铁中院发现项目存在“未补偿先搬迁”风险,且部分尾留户补偿标准不统一,可能激化社会矛盾。

为此,辛晶在2024年4月26日向某区政府发出司法建议书,提出三点核心建议:严格遵循“先补偿、后搬迁”原则,保障被征收人合法权益;参照已生效判决,统一剩余户补偿标准;设立专户保障安置资金,避免挪用或迟延引发新矛盾。

某区政府收到司法建议后高度重视,迅速回函并落实整改,针对各户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补偿方案。在司法建议书的推动下,尾留户相继达成协议并撤诉,纠纷得以实质性化解,该征收项目随之步入收尾阶段。某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此为鉴,进一步完善征收机制,确保群众利益与城市发展“双赢”。

辛晶说:“司法建议的关键在于‘主动延伸职能’,通过精准建议,行政机关得以提前纠偏,避免矛盾升级。”本案中,西铁中院并未止步于裁判,而是以司法建议书为纽带,促成政府与群众协商,最终实现“办理一案、治理一片”的效果。这封司法建议书,不仅让纠纷得到妥善解决,更优化了地方政府的安置补偿机制,避免了潜在矛盾的积累。

“纾”登记难题,安民众所居

2024年,年过六旬的孟某反复端详着电脑屏幕上的商品房网签备案登记,难掩激动。与他同样开心的还有同小区的141户业主。一场持续七年的“房本保卫战”,在西铁法院的全力协调下画上圆满句号。

时间回溯至2017年,孟某等78户家庭满心欢喜地购买了某新建小区商品房。然而收房后发现,由于开发商在建设期间将项目抵押给金融机构办理在建工程抵押登记,导致房屋无法进行网签备案,业主苦不堪言。2024年2月,78户业主以行政不作为为由将相关行政部门诉至法院。

“表面是行政诉讼,实质诉求直指房屋办理网签备案登记。更棘手的是,我们在排查时又发现70余户‘同病相怜’的业主,整个小区近半数家庭陷入办证困局。”承办法官张韫意识到此案“一判了之”难以真正化解纠纷。面对行政监管责任界定模糊、在建工程抵押解除程序梗阻等“死结”,西铁法院以创新性司法建议的形式向某管委会发出了一份《行政争议实质化解建议函》,建议管委会组织相关部门共同参加,发挥化解合力,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以实现争议实质性化解。

同时,西铁法院协同多家行政部门召开专题座谈会,厘清案件事实及法律适用问题,并引入案外抵押权人参与协商。最终,142份网签备案在2024年10月前全部登记,业主们自发将“真心为民办实事,优质服务解民忧”的锦旗送到法院,笑着说:“这下心里踏实多了!”

“通”补偿梗阻,促源头治理

“司法建议不仅是裁判的延伸,更是社会治理的桥梁。”西铁法院行政审判三庭庭长翟汉卿在谈及集体土地征收纠纷时说。据了解,西铁法院通过一份综合性司法建议书,推动西咸新区管委会系统整治安置补偿机制,化解潜在诉讼400余件,实现“一案治一域”的司法效能,为“平安陕西”建设再添法治注脚。

2023年,西铁法院在审理中发现,以西咸新区秦汉新城管委会为被告的安置补偿类案件异常激增,经深入调研,法官发现症结在于安置政策存在漏洞:外孙子女补偿标准模糊这一问题长期未解,导致群众权益受损、矛盾频发。

“息诉不是终点,源头治理才是关键。”翟汉卿说。2023年4月,西铁法院向秦汉新城管委会发出首份《行政争议实质化解建议函》,建议修订安置政策。随后,法官主动对接行政机关,在西咸新区行政争议多元化解中心召开专项会议,现场促成6案签订安置补偿协议,后当事人均撤回起诉。

这一成功经验激发了更大范围的治理行动。2024年,西铁法院针对西咸新区安置补偿工作中的共性问题,制发综合性司法建议,提出“明确安置对象认定标准”“统一过渡费发放规则”“杜绝以违代征”等6条具体建议。西咸新区管委会高度重视,立即组织全区征拆单位学习落实,并邀请法官专题辅导。

2024年8月,整改成效显现:涉西咸新区安置补偿类案件同比下降20.18%。西铁法院审理的行政机关案件败诉率从2022年的40.55%下降至16.93%。“数据背后是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主办法官翟汉卿说。如今,西咸新区已建立“政策修订—资金监管—纠纷预警”全链条机制,昔日的“矛盾高发地”正蜕变为“治理示范田”。

“法院与政府不是对立关系,而是法治共同体。”西咸新区行政复议中心负责人在反馈会上强调。随着司法建议的落地,一场“群众权益有保障、城市发展有空间”的双赢变革正在三秦大地悄然发生。

“司法建议的独特价值就在于推动社会治理从‘被动应诉’向‘主动共治’转型。”西铁中院党组书记、院长高波指出。据统计,2024年,西铁两级法院发送各类司法建议书30份,反馈回复率100%,形成了行政争议源头治理的“西安样本”。在这场司法职能的拓展与深化中,司法建议书不再仅仅是案件审理的附属环节,而是成为防微杜渐、精准施策的前端治理工具,有力书写了“平安陕西”的法治答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