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
陈璘(1532—1607年),字朝爵,号龙崖,明朝抗倭名将、民族英雄,出生于翁源县,后落籍东安县(今云浮市云安区),官至左都督、特进光禄大夫,卒后赠太子太保。陈璘将军忠勇爱国,一生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平定两广匪患,落籍东安;夺取露梁大捷,奠定东亚近三百年和平格局;平定播州叛乱,促进西南地区稳定发展。龙崖陈公祠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民间故事“陈璘传说”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陈璘咁大功劳”这句话在三罗地区民间流传了400多年。
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擦亮陈璘文化品牌,云安区委宣传部、区文广旅体局、区融媒体中心、区陈璘文化研究协会共同开设《粤将陈璘》专栏。今天刊发第七篇文章《从 <粤大记> 看爱国名将陈璘的历史定位》,作者为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周永卫,原文首发于2019年云安区陈璘文化交流会,敬请垂注。
从《粤大记》看爱国名将陈璘的历史定位
作者:周永卫
摘要:明代著名广东籍史学家郭棐,为人正派,为官清廉,为史严谨。他的史学名著《粤大记》给予陈璘以很高的评价,将陈璘与历史上汉代的赵充国,三国的关羽、赵云和唐代的郭子仪等名将相提并论。作为曾经官居二品,又与陈璘同一时代的史家,这一历史评价和定论,是十分公允和恰当的,可信度高,说服力强,足以推翻《明史》对陈璘评价不高的结论,弥足珍贵,值得我们发掘和研究。明代抗倭名将陈璘将军的英雄事迹,因为种种原因,长期被埋没被低估的现状亟待改变。
关键词:《粤大记》;郭棐;陈璘;人物评价
明代抗倭名将陈璘将军的英雄事迹,因为种种原因,长期被埋没被低估。《明史》卷247《陈璘传》中“璘有谋略,善将兵,然所至贪黩,复被劾褫官”的记载,更是使陈璘背上了“贪黩”的罪名和污名,被后人误解。张廷玉的《明史》虽然是官修史书,但成书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比陈璘生活的年代晚了130多年,可信度是值得怀疑的。笔者查阅相关史料,发现明代广东籍史学家郭棐的史学名著《粤大记》中有关陈璘的传记,十分重要。为论述方便,现全文摘录如下:
陈璘者,韶之翁源县人。初从军门张皋征潮州地方,擒贼林朝曦等有功,充把总官。以摧锋陷阵,骁勇冠军,累奏奇捷。万历元年,升广东都司佥事。剧贼诸良宝狂獗,一鼓平之。三年五月,升肇庆游击,进剿富霖等寨有功,迁参将。军门殷荐其“胸中无一毫窥避,平生惟一片雄心,可当飞将之名,堪备副总之选”。十一月,获贼首邓胜龙等,荣钦赏银币。寻征罗旁,斩获二千九百余颗。以东山参将本年八月升东山副总兵。陆续剿抚瑶狼数十巢峒,斩获贼颗一千二百五十九名口。两院荐,蒙钦赏银十五两。十年三月内,以条画两山事宜,钦赏银十两。寻被论闲住。未几,两广军门萧彦荐其“身经百战,气雄千夫”,推升右军都督。二月内,兵部题以原官协守宝坻海防副总兵。寻升潮漳副总兵。未几,吏科给事中祝荐其堪备总兵之选,又以岑溪功次授前军都督府。随奉改水兵游击,进据朝鲜古今岛,夺险扼倭西向,节经督兵于鹿鸟等处海战,擒斩一百一十余名颗。又于露梁洋、昆阳、昌善大战,三捷,攻破南海巢、锦山等处,前后擒斩一千二百余名颗,生擒大倭帅平正成等三十五名,斩获大倭酋石曼子等二十七颗,烧毁倭舡八百余艘,溺死倭贼二万有余。总督经略尚书邢玠等荐其“恩威素孚士卒,忠义可质鬼神,当特升荫以答殊勋”。本年闰四月,兵部会推,奉圣旨:陈璘充广西总兵官,挂印镇守等。又经查勘东征,刑科给事中杨荐璘“报国誓捐七尺,摧锋力敌万人,恢复金广之境土而还之朝鲜者四将,互相犄角,而璘为首。升荫俱候圣裁”。随该兵部议设偏桥总兵,以璘调补。奉旨:赐敕提督汉土官兵,速赴地方。随以兵部叙朝鲜功次,奉旨:实授都督同知,荫一子本卫指挥佥事,世袭,赏银六十两,紵丝四表里。时已星夜驰抵偏桥,料理播事。二十八年二月十二日,发哨征进,至六月初六日,攻破偏宫险寨,逆酋杨应龙畏威自缢,生擒酋妻田氏及子杨朝栋等,先后斩逆贼六千九百三十三名颗,俘获二千一十三名,招抚一万二千二百七十六名,杨氏一门尽被擒俘。抚院江一麟报捷琉谓:“璘成功有六善焉:自用兵以来,有胜无败,养三军全力,一也;捕得奸细刺客,威惠并行,即用为乡导,知贼路径,出其不意破之,贼疾雷不及掩耳,二也;独据后屯,断贼汲水之路,而绝其奔逸之门,胆可包身,识见出人意表,三也;攻屯之时,多设排栅,攻一步则增一栅,迫近贼巢,我之火器能攻彼,彼之弓矢不能及我,贼失其险,四也;起建敌台,与窠相等,贼檑木炮石,不能下击,五也;分日改图,师不再举,获成全尸,擒贼眷属,歼贼党羽,收贼印信,遣将献俘,六也。其征剿前后首功共一百万五百有奇,不矜不伐,有德有猷,真可谓大将矣。”予尝评公勇义如关云长,老练如赵充国,胆气如赵子龙,谋略如郭尚父。非天福我明,曷从生此名将耶?
外史氏棐曰:文以黼黻,武以勘定,不可一废,而越甲骁雄,自昔称之。予稽梅鋗逾台岭谒沛公,从入武关破秦,何其壮也。摇毋余、胡害皆以功封侯,其光粤峤有足多者。郑严、田甲首义归心;毕取、吴霸坚志效力,亦皆汉之隽也。杨平、阮谦之从征林邑;冯盎、宁纯之各保封疆;侯安都起自里豪,卒列爵土,足称人杰,乃不能守之以谦,惜哉!何邦佐识时知命,高皇帝以豪杰称之,封伯赐券,诚一时奇遇,视李廷珙之迎宋师,异代同芳,而李质亦足媲美,并为开粤功臣。近有陈将军璘,勇气冠军,赤心报国,扫倭丑以护朝鲜,擒播酋以安巴蜀,洵桓桓虎臣哉!著之于篇,彼冯盎、候安都诸人,当敛锋退舍。《诗》曰:“方叔元老,克壮其犹。”又曰:“经营四方,告成于王。”其陈将军之谓耶![1]
《粤大记》作者郭棐(1529-1605),字笃周,号梦菊,广东番禺人,年轻时曾师从著名的岭南大儒湛若水。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他33岁,中进士,初授户部主事,寻改礼部。穆宗即位,次日就传出要封赏七夫人。御札出,棐据理力争,纳还,曰:“方今先帝庙号未尊,中宫母仪未正,而遽有此举,何以示天下?”封赏夫人的事情硬是被郭棐给阻挡下来。辅臣高拱以专擅为时指摘,私下问郭棐说;“人言可畏,都说我太专横,我有什么办法?”郭棐竟然回答道:“如果众人都不能容忍你的专横,就说明你确实需要改变过去的做法,更需要宽宏大量。”高拱听了很不高兴,他从此得罪了高拱。郭棐因此以祖母年事已高,需要奉养为名,请求辞职返乡,并同时提出开设史局,重用于谦的后人,将薛瑄、陈献章入祀孔庙等十项建议。他的建议都被朝廷采纳,他辞职申请未获批准,而被任命为夔州知府。他在任上,劝课农桑,兴建书院,选拔优秀学子,亲自教授。万历五年(1577年)他被委任为四川提学。在首辅张居正大权在握之时,他刚正不阿,不卑不亢,表现出士大夫应有的气节。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郭棐以光禄寺正卿身份致仕还乡。返回广州后,他闭门著述,笔耕不辍,在退休后的十年时间里写下了《广东通志》《粤大记》《四川总志》《夔州府志》《岭海名胜记》《梦菊全集》等著作。他是明代著名方志学家和历史学家,其著述深受学界好评。他与黄佐并称为明代广东著名方志大家。
郭棐为官清廉,为人正派,著书立说也是以史圣司马迁为楷模,秉笔直书,不虚美,不隐恶。在《粤大记·自序》中,他提出了自己撰写史书和方志的原则和理念:“昔贤云:史者,万世是非之权衡也;志者,郡国是非之权衡也。其所是者,必天下之公是,而不敢诳以为是;其所非者,必天下之公非,而不敢诬以为非。有似是而非者,则亦不得栀蜡而饰以为是也;有似非而是者,则亦不得罗织而诋以为非也。昔司马迁称良史,论者犹讥其是非颇谬于圣人,况未望迁眉睫者乎!是故必公是公非,不虚不隐,而后可无愧于月旦之评也。”
郭棐与陈璘两人生活于同一年代,作为广东籍官员同朝为官,一文一武。郭棐官至云南右布政使,属于从二品高官,有机会接触到明朝官方的重要文件档案,而郭棐致仕开始写作《粤大记》之时,正是万历朝鲜战争期间,他写陈璘传记,所用材料都是当事人的奏章、书信等一手材料,可信度极高。
军门殷荐其“胸中无一毫窥避,平生惟一片雄心,可当飞将之名,堪备副总之选”。军门殷就是两广总督殷正茂。两广军门萧彦荐其“身经百战,气雄千夫”。总督经略尚书邢玠等荐其“恩威素孚士卒,忠义可质鬼神,当特升荫以答殊勋”。刑科给事中杨荐璘“报国誓捐七尺,摧锋力敌万人,恢复金广之境土而还之朝鲜者四将,互相犄角,而璘为首。升荫俱候圣裁”。杨是指杨应文。抚院江一麟报捷疏谓:“璘成功有六善焉:自用兵以来,有胜无败,养三军全力,一也;捕得奸细刺客,威惠并行,即用为乡导,知贼路径,出其不意破之,贼疾雷不及掩耳,二也;独据后屯,断贼汲水之路,而绝其奔逸之门,胆可包身,识见出人意表,三也;攻屯之时,多设排栅,攻一步则增一栅,迫近贼巢,我之火器能攻彼,彼之弓矢不能及我,贼失其险,四也;起建敌台,与窠相等,贼檑木炮石,不能下击,五也;分日改图,师不再举,获成全尸,擒贼眷属,歼贼党与,收贼印信,遣将献俘,六也。其征剿前后首功共一百万五百有奇,不矜不伐,有德有猷,真可谓大将矣。”郭棐在一千多字的陈璘传记中,引用了5位当事人对陈璘的评价,最后得出他自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结论:“尝评公勇义如关云长,老练如赵充国,胆气如赵子龙,谋略如郭尚父。非天福我明,曷从生此名将耶?……近有陈将军璘,勇气冠军,赤心报国,扫倭丑以护朝鲜,擒播酋以安巴蜀,洵桓桓虎臣哉!著之于篇,彼冯盎、侯安都诸人,当敛锋退舍。《诗》曰:‘方叔元老,克壮其犹。’又曰:‘经营四方,告成于王。’其陈将军之谓耶!”
综上所述,明代著名广东籍史学家郭棐,为人正派,为官清廉,为史严谨。他的史学名著《粤大记》给予陈璘以很高的评价,将陈璘与历史上汉代的赵充国,三国的关羽、赵云和唐代郭子仪等名将相提并论。作为与陈璘同一时代的史家,这一历史评价和定论,是十分公允和恰当的,可信度高,说服力强,足以推翻《明史》对陈璘评价不高的结论,弥足珍贵,值得我们发掘和研究。
抗倭英雄陈璘为何“埋名”?主要原因有:清朝几百年对陈璘的英雄事迹有意回避;韩、日突出宣传本国历史人物轻视陈璘功绩;明朝史书对陈璘评价存在歪曲事实内容;广东人低调务实的性格让英雄寂寂无名。[2]“离开云安和翁源,又有多少中国人知道陈璘?与上了教科书的副将邓子龙相比,主将陈璘一直寂寂无闻。露梁海战成就了邓子龙、李舜臣的英名。他俩虽为陈璘的副将,但身先士卒,壮烈牺牲。“死者为大”,特别给予宣传和褒扬是很正常的。李舜臣在明朝援军抵达之前,顶住倭寇进攻,深受陈璘尊重,陈璘称他“有经天纬地之才,补天浴日之功”。李舜臣殉国后,朝鲜王国对他的尊崇已经到了神化的程度。在今天的韩国,他与檀君、世宗大王并列为三大历史伟人,他的头像也出现在100韩元的硬币上。他被奉为战神,韩国还拍摄了电影《不灭的李舜臣》。丰臣秀吉不只在日本,在世界历史上都“赫赫有名”,他在统一日本全境、发展经济、完成日本社会从中世纪向近代转化、使日本脱离中华文化等方面,声名显赫。这些与默默无闻的陈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值得深思。
近年来,云安方面一直致力于陈璘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工作。主要做了4件大事,可以用“馆”“传”“书”“园”4个字概括。2008年建设了颇具规模的陈璘史迹展览馆,免费向公众开放。“陈璘传说”成功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云安三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10年出版《抗倭英雄陈璘》,该书作者黄学佳,全书4.7万字,属于岭南文化知识书系丛书之一种,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规划建设陈璘文化产业园。
笔者以为,在宣传陈璘,弘扬陈璘文化方面,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我们应该学习借鉴兄弟省市的经验,比如培养一支当地研究宣传陈璘的人才队伍,培养一批致力于弘扬陈璘文化的有情怀的企业家,设立弘扬陈璘文化传承奖、成就奖,千方百计增加陈璘文化元素,比如设立陈璘纪念中学等。
为英雄正名,还历史公道。让陈璘的英名与戚继光、邓世昌一样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郭棐:《粤大记》卷26,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767—769页。
[2]谭海清:《英雄为何“埋名”》,《小康》2014年8月中,第24—28页。
来源丨云安区委宣传部
一审丨陈海杏
二审 丨严志昌
三审丨汪远志
创文:
觉得不错,请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