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的历史上,晋藩是一支不容忽视的藩系,我们先看看晋王位下的字,“济美钟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这是朱元璋在《皇明祖训》里早就写好的,也就是说,历代晋王,就是按照这样的字取名字的。
而庆成王是属于晋藩的一个支系,庆成王取名字,也得按照晋王位下的这些字取名字。
明朝的第一任庆成王是朱济炫,他是晋王朱棡的第四个儿子,因为朱济炫出生那天,当时朱元璋正在举行庆成之宴,于是就有了庆成王这个封号。
朱济炫那时候,晋藩的日子还真不平静,朱济熺是晋王,但是朱济熿并不甘心,于是朱济熿就主导了诬陷朱济熺的事情,而朱济炫也参与到诬陷朱济熺的那些事情里。
朱济铉的一生,肆意妄为,任性,惹是生非,终年46岁。
当朱济炫死后,朱美埥继承爵位。朱美埥是明朝的第二任庆成王。朱美埥的一生,是伸手王爷的一生,有困难,朱美埥就想到了皇帝,然后就一次次奏请,皇帝的处理意见,有时候拒绝,有时候答应,有时候答应部分。皇帝处理和王爷的关系,也是需要智商和情商的,不能不给王爷面子,但是也不能太给王爷面子。
朱美埥死后,下一任庆成王,就是朱钟镒了。朱钟镒是明朝第三任庆成王。这位王爷也不一般,多子多女,在弘治五年,因为他有94个子女,有官员上奏,请求朝廷核实他的孩子是否都是亲生的子女,这也是挺让人意外的事情。
经过朝廷的核实,那94个子女,都是他亲生的。
弘治九年,朱钟镒死,终年63岁,《明孝宗实录》记载他有44个儿子。他死时仅63岁,却有这么多的子女,这还真是我想不到的。
明朝第四任庆成王是朱奇浈,这位王爷也不一般,曾经多人因为他而死,在庆成王朱钟镒死后,他的母亲多次奏请,后来朱奇浈继承了爵位。
后来的史料记载里,这位王爷竟然还因为孝行,因为他的长寿,受到了皇帝的嘉奖。
根据王世贞的《弇山堂别集》的记载,这位王爷死时80岁。
80岁在明朝王室里,寿命是挺长的了。
朱表栾是明朝第五任庆成王,朱奇浈的儿子朱表栾在嘉靖十四年继承庆成王之位,关于朱表栾的史料记载,还真不算多。
《礼部制稿》里,还提到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巡抚山西右副都御史王崇上奏,庆成王朱表栾,“仁孝和睦,朴实寡言,读书好礼,谨守宪度,寿登八十,乞要旌表”。后来礼部查询往年恩诏,发现庆成王朱奇浈曾经有受到旌表的先例,礼部上奏后,最后嘉靖皇帝准奏。
庆成王朱表栾受到了赏赐,《明史·诸王一》的记载里,也提到了“表栾朴茂寡言,孝友好文学。嘉靖三十年寿八十。诏书嘉奖,赉以金币”。
两条史料略有不同,《礼部制稿》里提到的是嘉靖三十四年上奏,而《明史》的时间节点是嘉靖三十年寿八十。
《明世宗实录》的记载,是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山西抚按官苏祐等奏:庆成王表栾有贤行,年登八旬,乞照例存问,诏遣官赍勑奖谕。”
关于朱表栾的死,《明世宗实录》的记载是他死于嘉靖三十九年二月。“晋府庆成王表栾薨,赐祭葬如例,谥恭裕。”王世贞的《弇山堂别集》的说法是“庆成恭裕王表栾八十七”。
所以,对比多份史料,关于庆成王朱表栾,仍然有疑问,但是能肯定的是,他还是比较长寿的。
朱表栾死后,下一任庆成王就是朱知燫,朱知燫是明朝第六任庆成王。关于这位王爷的记载,就更少了,在隆庆年间,他曾经上奏,表示愿意捐出他的俸禄来修缮先祖的陵墓。后来这事交给工部审议,工部的意见是,晋王府的禄粮隶属于河东运司负责,庆成王朱知燫提出的所捐俸禄,实际上是往年累计积欠的那一部分,并不是现在的俸禄。
如果批准庆成王朱知燫的请求,那就必须下令追征往年所欠的粮食,这样会扰乱百姓。因而工部认为,庆成王朱知燫的奏请,不能准许。
后来隆庆皇帝采纳了工部的意见。
朱知燫死后,继承庆成王之位的是朱慎钟,这位朱慎钟实际上是朱知燫的孙子,所以按照惯例,明朝追封朱慎钟的父亲朱新堤为庆成王。
庆成王朱慎钟曾经捐金协助赈灾,后来受到了明神宗朱翊钧的表彰。
朱慎钟后面的这一任庆成王是朱敏nǐ,(nǐ这个字不一定能显示出来,写法就是一个草字头,一个泥),朱敏nǐ还因为赈灾受到皇帝的嘉奖。
这时候的明朝,已经到了晚明时期,天启三年,朱敏nǐ薨,朱求棆管理庆成王府中的事情,天启六年,朱求棆被封为庆成王,关于朱求棆的结局,不详。
因为后来的明朝局势日趋混乱,庆成王这一脉,还有没有其他人传承下去,这事属于未知。
PS:
其实整理这个庆成王的世系,比较难的部分就是有的名字,应该怎么打出来,才能让大家看到,因为有的字,可能不显示。
朱元璋给他的子孙取了字,为了避免重名的现象,所以很多王室人员的名字,最后一个字,用的生僻字。
史料参考:
《皇明祖训》
《罪惟录》
《明太宗实录》
《明英宗实录》
《明孝宗实录》
《明世宗实录》
《明穆宗实录》
《明神宗实录》
《明熹宗实录》
《礼部制稿》
《明史·诸王一》
《弇山堂别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