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倭的明军

抗倭英雄以俞大猷、戚继光最为出名,合称俞龙戚虎,但二人都受过一个文官的指点,此人就是唐顺之。唐顺之可是个猛人,堪称王阳明之后明代另一位文武全才,不仅会打仗,大破倭寇,还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是八才子之一,但他为什么名声不显呢?

一、科举入仕

1507年,唐顺之出生于常州官宦之家,自幼聪慧,有志于圣贤之学。父母对他管教甚严,读书不熟练、写字不端正,父亲就鞭挞他。外出游玩晚归,或和父母赌气,母亲必然会严厉地质问他“将为宕子乎”,意思是你还有孩童的心,将来想当无所事事的街溜子吗?唐顺之因此勤奋学习,让父亲顺心,在平日的生活中也谨小慎微,让母亲放心。


明朝孩童

16岁时唐顺之进入学校,1528年在省乡试排名第六,次年京城会试第一,唐顺之名声大振。

当时内阁大学士杨一清十分欣赏他,想内定他为殿试第一,于是派人告诉他,但被唐顺之严词拒绝。送信的人在杨府和唐顺之住处之间往返了五次,都没有结果。

杨一清提拔唐顺之除了有拉拢朋党的考虑之外,也是对唐顺之真才实学的肯定。可唐顺之为人正直,十分自律,不阿附权贵,放弃了这一捷径。杨一清因此恼怒于他,判卷的时候就将唐顺之的卷子放在了一甲第三,后来又降为二甲第一。

金子的光芒无论如何也是遮掩不住的。嘉靖帝阅卷之后,朱批“条论精详殆尽”、“公虽首二甲,二甲之有御批自公始”。

后辈官员洪朝选评价唐顺之“是时才二十三,其制行之严,能不以高下得失动其心,盖自少然矣”。

1529年,唐顺之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但嘉靖突然叛逆,将大学士们选取的庶吉士全部罢免,下放到部院衙门,让他们在各部实习。

庶吉士为明代最清贵之官,堪称天之骄子。从天上跌落凡尘,许多人因此心生抱怨,但唐顺之泰然自若。大学士张璁是唐顺之会试的主考,当时将这种主考官称为坐师,因师生关系,加上张璁很欣赏唐顺之,就想通过关系将他留在翰林院继续当清贵之官,但唐顺之又拒绝了走后门,坦然接受了去兵部武选司任职的命运。


明官员

二、三起三落

唐顺之在京师期间组织交游,和王慎中等人合称“嘉靖八才子”。可职场上的唐顺之却并不顺利。由于与武选司同僚卢襄难以相处,唐顺之便借病请假。当时唐母跟随唐父去信阳任职,在天津坐船的时候,唐母病逝。唐顺之因此丁忧。此为唐顺之一归。

1532年,唐顺之除服复官,改为吏部辑勋主事,不久升为考功司主事。但在吏部,唐顺之依旧特立独行,和同僚多有矛盾。

1535年,唐顺之在翰林任上校对了历朝实录后,又生退隐之意,便不接受封赏,并借病辞职。此时坐师张璁想要再次笼络他,可唐顺之耻于依附大礼议的佞幸张璁。

唐顺之的多次拒绝,扫了张璁的面子,张璁和唐顺之的嫌隙于是更深了。最终经张璁拟票,唐顺之被罢归,永不录用。可唐顺之欣然南归。此为唐顺之二归。

在家期间,唐顺之侣鱼虾而友麋鹿。1539年,朝廷再次推选唐顺之当官,唐顺之担任春坊右司谏,为太子东宫之官。

但这时期的嘉靖帝已经开始沉溺于炼丹,不见朝臣,唐顺之对此忧心不已。当年冬天,唐顺之等人拥戴太子接受百官正月的朝贺。嘉靖闻之,大怒,怀疑唐顺之等人要逼嘉靖禅让,于是将唐顺之等人罢免。此为唐顺之三归。


明朝士大夫

三、倭患下的志士

唐顺之居家期间,原本过着闲云野鹤的生活,但1547年风云突变,倭寇侵略闽浙,荼毒甚惨。当政者无法遏制倭患,唐顺之对此感到愤怒。尤其是他在苏州见到鬼子用武士刀挑刺婴儿戏耍后遗留的婴儿尸体、惨遭奸杀的妇女尸体,更是痛心疾首。北部也不得安宁,鞑靼犯边。在南倭北虏的侵犯之下,唐顺之打算再度出仕。


倭寇

1558年,经历父丧的唐顺之,找到了严嵩的干儿子、工部侍郎赵文华,向他表示自己想进步,希望再为国家做点事。

而彼时的严党,虽然是一群弄权贪污的奸臣,但也知道需要能人来帮自己巩固权势。

赵文华知道唐顺之的本事,便疏通关系,帮其复出。《明史·唐顺之传》记载“晚由文华荐”,证明了唐顺之和严党的特殊关系。但《明史》也说,在严党弄权的背景下,唐顺之和好友罗洪先有过商量,罗洪先劝他抛弃个人名声小节,要为天下做些事。“向已隶名仕籍,此身非我有,安得侔处士。”唐顺之遂下定决心,利用严党的路子,实现报国的宏愿。

唐顺之被扣上了严党奸贼的帽子,但他的目的是明确的,那便是为天下开太平,任凭他人指责,自己俯首甘为孺子牛。

同年冬,朝廷令唐顺之巡边,唐顺之带病赴蓟州镇,历时两个月,清查蓟州兵员缺额、羸弱情况,如实秉奏,总督王忬以下具被贬谪。由此又牵扯出一段历史公案——王忬之死。

王忬之子就是明代后七子王世贞。王世贞十分肯定,王忬得罪了严嵩,而唐顺之附和严党,因此在巡边时诬告王忬,致使王忬被冤杀。王世贞便写下《金瓶梅》,借宋朝之事辱骂严党。唐顺之和王世贞的恩怨纠葛,如今仍是史学家研究的话题。

在蓟州巡边之后,唐顺之因罹患脾疾寻求南归。在严嵩的帮助下,他便以视师东南的名义南下。在浙江与胡宗宪筹谋抗倭事宜。此后,唐顺之亲临海防,下海视察,自江阴泛海至刘家河渡,又自嘉兴下海抵蛟门大洋,一昼夜行六七百里,出没于惊涛骇浪之中。随行者皆惊愕呕吐,而唐顺之意气风发,谈笑自如。他将所有海上险要之处绘制成图,以备歼敌之用。


胡宗宪和戚继光

四、颇有建树

唐顺之在巡视沿海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巡洋会哨之制,并提高对“打来倭”的奖赏。由胡宗宪策划,幕僚郑若曾实际编写的《筹海图编》记载了唐顺之的许多战略思想,甚至提出 “用间谍”“通贡道”“开户市”等灭倭的宏大谋略,而这些谋略以今天的角度来看,是完全正确的。

经唐顺之亲自谋划部署,取得了三爿沙大捷。《读史方舆纪要》说,三爿沙属于崇明县,为三沙门户。三爿沙孤立于海中,倭贼从东北大洋而来,必经此沙。1559年4月,唐顺之率兵诱敌至海外,奋力击杀,于海上斩敌一百二十人,沉敌船三十余艘,缴获敌人衣物兵器无数,倭寇无一人登岸,余敌向江北逃跑。时人称“自苏松用兵以来,未有此捷也”。

此后江北告急,唐顺之令总兵卢镗驻守三沙,自己率军亲赴凤阳,协助凤阳巡抚李遂抗倭。在姚家荡取得大捷,倭寇向庙湾败退,途中再次遭遇唐顺之截杀。

同年夏天,三沙岛余贼激变,唐顺之马不停蹄又自江北回援三沙岛,数次督战,围困倭寇三月有余。在倭寇奔突江北后,又立即北上与李遂协力将其剿灭。


倭寇

这几个月,唐顺之呕心沥血,史称“暑月蒸热,积劳久之,吐血几至殒生”。1560年,唐顺之乘船巡视,行至南通州,于4月25日病逝。

许多影视剧里给唐顺之的设定是俞大猷的枪术师傅、兵法师傅。此事真假难辨。但按照戚继光《纪效新书》所说,唐顺之的确曾指点过戚继光枪术。此外大名鼎鼎的鸳鸯阵也受唐顺之影响。唐顺之的《武编》有“秘战第七”鸳鸯伍阵法,这就是鸳鸯阵的雏形。“秘战者,即新名鸳鸯阵之谓也”。如此推断,唐顺之的确和俞、戚二人有过交集,甚至影响了二人的武术、战法。


戚继光

文史君说

唐顺之为王阳明的再传弟子,深受心学的影响。他的一生,三起三落,早年以气节自许,拒杨一清、张璁等权臣,多次辞归,一事无成。中年以后,突然顿悟,虽然被清流讽刺为依附严党,但他在抗倭战争中屡立战功,甚至影响了名将戚继光,是戚继光精神上的导师。但唐顺之先有扶立东宫的嫌疑,后有阿附严党的污点,加上牵扯进王忬之死,所以他的名声在后世不显。

参考文献

张慧琼:《唐顺之生平考》,《常州工学院学报》2018年2期。

芮赵凯:《唐顺之视师东南考论》,《中国区域文化研究》2022年1期。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团队文史科普自媒体,全网主流平台文史类优质作者。让专业的历史更有趣,让有趣的内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内容请关注我们的同名公众号(id:haoranwenshi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