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作为历史上得位不正的皇帝,李世民和朱棣的一生压力也是很大的。他们必须要用绝对的功绩来抵消地位不正所带来的影响,可以看看两人一生也是很相似的,都在竭尽所能的建功立业。



其实朱棣还好一些,毕竟在他的前面还有李世民这个学习对象。众所周知当前大明虽说是建立了,但是局势还尚未彻底的安定下来,这不在朱棣上位后就开始了北伐。朱棣的一生一半的时间都在战场上度过的,甚至就连逝世也是在战场上。



朱棣在军中逝世所带来的影响是很大的,毕竟当前距离京城还有一千多里,怎么才能够顺利地让太子坐上皇位呢?让我们一起设身处地地看看此时他们所遇到的困境。

一、忽然驾崩

1424年这一位雄主在班师回朝的途中逝世,可以说朱棣的忽然逝世给整个军中都带来了巨大难题。



无论什么时候皇帝在外面驾崩都是一件极其凶险的事情,一旦处理不好这皇位到谁的手中也是一个未知数,虽说秦始皇的事情已经过去了一千多年,但也不应该忘记。即使是此时行军速度得到了提高,但再怎么说也要十几天才能够抵达北京。



并且这还是轻装简从的条件下,当前是大军班师回朝,这其中所花费的时间也会更多,最少需要两倍的时间。最先发现皇帝驾崩的是朱棣的贴身太监,他也不敢声张,第一时间就将这件事告知给了杨荣。



杨荣几人在得知朱棣逝世的消息后,都纷纷表示应该先将这消息隐瞒起来,太子朱高炽的位置也不是很稳,朱棣的次子朱高煦一直都在虎视眈眈,并且他之前跟随朱棣多次上战场,在军中他也有自己的势力。



甚至在军中还有不少他的亲信,若是将朱棣逝世的消息传出去,这些人一定会将这个消息告知给朱高煦的。那么远在京城监国的太子地位就危急起来了,不要忘记了朱棣当年是怎么坐上皇位的,既然如此他的儿子当然也能够走他的老路。



首先要面对的就是怎么隐瞒朱棣的死讯,杨荣当即就作出了几项指示。首先就是大军继续出发,并且之前这些宫人是怎么伺候朱棣的,当前还是怎么伺候朱棣,皇帝的命令也由贴身太监和杨荣等人转达。



所以除了这几人外,不会有人知道朱棣已经逝世的消息。其次就是应该怎么处理朱棣的尸体。朱棣逝世的时候天气尚且炎热,尸体腐化定然是会有气味的。对此杨荣派人将军中所有的锡器都收集起来。



再找工匠将这些锡器融化后重新制作成一个椭圆形的棺材,将朱棣的尸体放在里面,再将这一棺材放在朱棣的龙辇中,一般人根本就没有办法靠近,是以也不会有人发现。并且为了防止消息泄露,杨荣下令将这些工匠都给杀了,虽说手段有一些残忍,但为了大局这也是不得不进行的举措。



二、几重挑战

可能有人觉得将朱棣逝世的消息隐藏住就能够高枕无忧了,其实这仅仅是杨荣等人所面对的第一关,接下来他们要面对的就是应该怎么将这件事通知给远在京城的太子。朱高煦不可能在京城没有密探。



不仅是北京城甚至就连皇宫中也有他的人,所以这个秘密必须要保守好,不仅是朱高煦,朱棣的三子朱高燧也还在京城呢。那至高无上的位置能有谁不心动?万一要是派遣回去报信的人落到这两个人的手中,那恐怕局势瞬间就变了。



并且这一位所派遣的信使能不能值得相信也是一个问题。是以处于各种局势下,杨荣作出了一个决定,他决定自己亲自回去一趟。首先他是朱棣身边的近臣,他的话朱高炽是不会怀疑的,并且因是文官,他也是一位切实的太子支持者。



对杨荣来说别人他真的不放心,万一此人是支持朱高煦或者是支持朱高燧的,这不在给朱高炽制造麻烦吗?和杨荣同行的还有一位宦官,此人名叫海寿,他应该是朱高炽的人,因为朱高炽逝世时,正是他去通知的太子朱瞻基



这边在得到父亲逝世的消息后,朱高炽根本就没有时间伤心,当前的他最要紧的事情就是应该怎么平稳的接过父亲的权利,怎么稳住军队。

朱高炽在京城肯定是没有办法离开的,于是他就派遣自己的儿子朱瞻基前往接管军队。众所周知朱棣是很喜欢自己这个孙子,所以他也曾多次带着朱瞻基出征。



军队中朱瞻基也是很有声望的,并且朱瞻基也是朱高炽最信任的人。为了防止节外生枝,朱瞻基在临行前,还专程问朱高炽要了一块印章。因为他担心自己的印章泄露,给整个国家带来影响。



朱高炽就将象征着太子身份的印章给了朱瞻基,并且更是表示这一印章之后就归朱瞻基所有了,其实也是变相地承认朱瞻基的身份。在朱瞻基走后,朱高炽也没有闲着,一封封信件开始从京城传出。



朱棣出征京城中的守军并不多,万一他的两个弟弟剑走偏锋了呢,是以朱高炽将亲近自己的几支队伍都召集回了京城,就在此时朱瞻基也顺利的接管了军队。此时军队距离京城也不远了,之后的事情就顺利很多了。



这边等到朱棣的遗体到了京城,遗诏已经到了朱高炽的手中,他才宣布朱棣驾崩的消息,得知消息的朱高煦两人即使是有小动作也来不及了,只能是咬牙忍下。朱高炽当然也是知道自己这两个弟弟心中是不服的。



距离朱高炽坐稳皇位最后一点就是怎么安抚这两个弟弟,朱高炽能够在历史上有一个仁义的名声,其实也就能够看出他的性格特点。

对自己的这两个弟弟他所采取的也是怀柔的政策,将他们两人叫到京城后,来了一番推心置腹的谈话,在两人离开时,朱高炽还将他们两人的几个儿子封为了郡王。



三、顺利登基

可以说从得到这个消息到真正坐上皇位朱高炽没有一天是能够睡好觉的。他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同时也知道自己的劣势在哪。其实大家也都知道即使是他的两个弟弟作乱也未必能够坐上皇位,但此时局势尚且不安定,谁都不能保证蒙古能不生事。



是以能够平稳地度过是最好的,这也是众人为什么会想尽办法稳妥的原因。上文也说了朱棣一生有一大半的时间都是在战场上度过的。朱高炽的一生六次监国,在历史上都没有一位太子能够做到他这个位置。



并且在朱棣离开京城去打仗的时候,整个朝中的大事都是交于他的手中,这些文臣们也相对地和朱高炽走得更近。朱高炽为人仁义,并且他也是相当有文采的,这是当年朱元璋都承认的事情。



众所周知老朱这一辈子没有读过什么书,所以他就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中能够有一些文采出众的人,因此对朱高炽十分的喜爱。并且表示朱高炽为燕王世子,这可是朱元璋钦定的未来接班人人选。



但朱高炽因为是世子,是以他就必须留守后方,在战场上的成就就不及朱棣剩下的两个儿子。朱高煦得到了朝中很多武将的支持,其实这也是一场文臣和武将之间的斗争。朱棣在世的时候也在不断地打压自己的这个长子,但打压归打压,他从未想过动摇太子之位。



遗憾的是他的逝世太仓促,让他根本就没有办法替儿子提前铺好路,导致了这一场变故的发生。

结语

朱高炽能够顺利的登基,也离不开杨荣等人的帮助,遗憾这个皇帝的宝座朱高炽并没有坐很久,虽说他在皇位上没有坐几年,但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却是很高的,历史上能够被称为“仁宗”的皇帝也没有几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