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1年,红巾军的烈火点燃了江淮大地的反抗浪潮。泗州富户邓友顺响应红巾军的号召,率领乡勇加入抗元的战争,却不幸死在了乱军之中。

得知邓友顺身亡,他的部下们慌了,纷纷倒戈卸甲,准备逃亡。

当时,年仅16岁的邓愈,身披染血的甲胄,对着溃散的部众高呼:“父兄血仇未报,岂可退却。”

他的声音震慑四野,竟令数百溃卒重拾刀剑,返身再战。泗州城下,邓愈以火攻焚毁元军粮道,斩首百级,泗州乡民对此惊为天人,称他为“少年战神”。

回看邓愈的军事生涯,可以称得上一部血与火交织的传奇史。

他并非天生将才,却在乱世锤炼出了“攻城必克、守城必坚”的赫赫威名。他的用兵之道,既有项羽般的悍勇,也有韩信式的诡谲,更兼萧何的沉稳,堪称元末罕见的全能统帅。



投明主:从草莽豪杰到开国柱石

不久后,邓愈麾下聚拢万人,半数以上为自发投奔的流民与乡勇。他们以竹为矛,以布为甲,屡次击退元廷精锐。

1353年,邓愈率军奇袭滁州,截断元军南下粮道。滁州守将帖木儿不花仓促应战,被邓愈一箭射落马下,滁州城破。

此战震动江淮,邓愈的大名在南方起义军中,如雷贯耳。

两年后,朱元璋率徐达、汤和等二十四将南下定远,欲图江南。邓愈审时度势,率领万余部众,渡江来投。

当时,朱元璋对邓愈极为看重,他亲自在营门迎接,授予邓愈“官军总管”的职位,还允许他自领旧部。

可以说,朱元璋给予邓愈的殊荣,就连他的侄子朱文正、外甥李文忠也没享受过。

正所谓“投桃报李”,在元末乱世,朱元璋的好处,也不是白拿的。邓愈投效后的首战,就是攻克溧阳。

溧阳城高三丈,滚木礌石如雨,元将陈兆先据险死守,犹如“铁甲战神”。

然而,邓愈却亲率五百死士,负盾攀城,毫无惧色。城破之时,他血染战袍,身中三箭却不下火线,令元军胆寒。

此战后,朱元璋将最精锐的“铁甲营”交给邓愈,命他主攻镇江。



镇江之战,则尽显邓愈用兵的神奇。

他命士卒连夜赶制草人千具,披甲执旗,列于东门;又亲自率领精兵潜行至西门,以火药炸毁城门。

元军主力被东门草人所惑,回援不及,镇江一夜易主。

此后数月,邓愈连克广德、宁国、常州、池州,帮助朱元璋夺取立足之地应天,切断了张士诚陈友谅的联络,可谓功勋卓著。

1357年,朱元璋命邓愈统兵攻取皖南。20岁的邓愈,面对的是陈友谅麾下名将邓克明与元将八思尔不花的联军。

邓愈以“围点打援”的战术,佯攻徽州,诱使邓克明出兵救援,却在途中设伏。不久后,邓克明中箭被俘,八思尔不花溃逃百里,皖南平定。

而邓愈,则被派到了江浙,辅佐徐达、胡大海,防备张士诚。

铁血征途:从江淮骁将到洪都战神

1359年,张士诚麾下大将李伯升,率领十万大军进犯浙东,与邓愈对峙于诸暨城下。

李伯升是张士诚早年起义的“合作伙伴”,颇具军事才能,他依山筑垒,设连环寨十八座,自称“铁壁难破”。

然而,邓愈探查敌营后,却对此极为不屑。



他精选死士三百,夜袭中军大营,焚烧李伯升的粮草,又命士卒以竹筏载硫磺,顺流而下,火攻水寨。

烈焰冲天之际,邓愈亲率铁骑突入敌阵,大破敌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