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广州,发现广州,这座千年都会总有一些厚重的历史人文积淀偏安一隅,等待有心人的寻寻觅觅。

本期,我们要推荐的是一条长度不足200米的小街巷,就位于广州市越秀区朝天路对面,巷口三块大石依次砌起,每块石头上刻一个金色字,连起来便是“崔府街”。



01

一代传奇人物的归隐

从中山六路的骑楼拐进朝天路,一路上各种店铺食肆,老城区的生活气息总是与商业气息相互共融又毫不违和。

经过老食客们熟悉的雅苑餐厅,就可以看到斜对面有着三块大石守卫的崔府街街口,来来往往的人们看起来并不太关注周围的人或事,相比起匆匆脚步,一只狸猫步履悠哉地从窗台上跳下来,迈着猫步又走回街对面店铺门前的纸盒子里,想必那里是它的窝,趴下去眯起眼睛,熟练地换了个舒服的姿势,打起盹来。



■崔与之晚年隐居广州时的所在地。



■老城区恬静的生活气息。



之所以叫“崔府街”,是因为这里曾是岭南传奇人物之一崔与之晚年隐居广州时的居所。公元1158年,崔与之出生于今广州市增城区中新镇坑贝村,尽管家境困窘但并未阻止崔与之苦读以明经史,务求通晓大义,32岁时由友人资助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入太学,三年后高中一甲进士,遂入仕途——由太学而中进士,他是岭南第一人。而他之所以被称为“传奇”,是因为他有学识、有能力,文能开创岭南学术流派,以流传下来的两阕词斩获“粤词之祖”的名号;武能带兵抗击金军,以文官之身成就抗金名将。

事了拂衣去,崔与之在仕途巅峰时请辞归隐,于广州觅得一处居所,用自己最喜欢的菊花给居所起名“晚菊堂”。他十余次谢绝朝廷给予他的右丞相官职,践行着他的“四无”座右铭:“无以嗜欲杀身,无以货财杀子孙,无以政事杀民,无以学术杀天下后世。”但归隐不是不问世事,也不是做“缩头乌龟”,一旦有所需,78岁依然披甲上阵,护卫广州城,这才是他最让人钦佩的地方。

如今的崔府街默默存在着,如果不说,南宋名臣曾生活过的踪迹几乎完全消弭在时光隧道里,只那悬挂着“云台里幼儿园崔府园区”的大门尚传递出些许蛛丝马迹,这里,便是崔府曾经的宅邸之位,传奇的崔大人,前半生服务江山社稷,后半生归隐诗书林泉,一代名臣,深藏了功与名。



■孝友东街门楼

02

实业家与爱国将领的“孝友”缘

历史的痕迹层层叠叠奔流向前,清末时期的“晚菊堂”变成了“张孝友堂”的所在,也因为“张孝友堂”的出现,崔府街上又多了两条街巷,分别是孝友东街和孝友西街。

阳光淡然的午后,面对曾为崔宅的幼儿园方位,右手边一栋牌坊写得明白:“孝友东街”,当年修建“张孝友堂”的人士,是比胡雪岩更成功的实业家张弼士。或许你一时间没能反应过来张弼士是何许人也,但提起中国最早的葡萄酒及金奖白兰地张裕,画面感应该就有了——张弼士正是张裕葡萄酒的创始人,中国葡萄酒工业化生产的先驱者,1892年创立张裕葡萄酒,1915年便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揽获四大奖项,这是中国商品第一次在国际上获得殊荣,也是第一块“金牌”。

关键是,除了葡萄酒,张弼士还拥有N多个“第一”,他是中国第一辆拖拉机的制造者、第一批工业化国产机器制砖厂、玻璃制造厂、机器织布厂的创始人等,比同时期的“红顶商人”胡雪岩还厉害,他的“商业王国”涉及多个领域,巅峰时期拥有的巨额财富比当时整个清政府一年的收入还多。据悉,在广州崔府街上建的“张孝友堂”,便是为便利宗族聚会以及家族子弟读书温习使用,只可惜现今已踪迹全无,仅余孝友东、孝友西两个街名。



■张发奎故居是“广州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

不过,孝友东街上却保存着另外一名将领的旧居;巧的是,这位也姓张,有着“铁军军长”之称的名将张发奎,广东韶关始兴人,北伐战争中因战功升任第四军军长,第四军在战场上的敢打敢拼被人以“铁军”称呼之。抗日战争时期,张发奎面对悬殊的兵力依然喊出“尽自己最后一分力,流尽自己最后一滴血”的口号,一度令日军和伪军谈“张”色变,当日本无条件宣布投降,张发奎更是华南战区受降主管。1949年7月,张发奎辞去陆军总司令一职,带领家人隐居香港,直到1980年3月离世。

孝友东街2-4号的张发奎故居依然保留着原貌,两栋两层高的砖木结构楼房,坐北向南,二楼有阳台,楼顶有天台,上世纪90年代由张发奎夫人刘景荣女士捐给国家,2002年9月公布为“广州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



■老食客们熟悉的雅苑餐厅。



■松记面店的炸酱捞面。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也会忍不住感叹:短短一条小街巷,背后竟大有来头。走出崔府街,回到朝天路上,看看是吃一吃雅苑的广府菜还是来一碟松记的竹升面,这无疑让为食猫纠结不已。

■新快报记者 陈斌 文/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