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4月,正处于抗战的艰难阶段,国家面临生死存亡考验,延安方面感到了巨大的压力。
然而就在此时发生了一件事,让毛主席和周恩来等共产党领导人始料未及——党内的老同志,原红四方面军的总指挥张国焘突然叛逃了。他借祭拜黄帝陵为由乘坐蒋鼎文的汽车叛逃,并几经辗转到达了武汉。
而张国焘的选择以及其此后的遭遇,无疑体现了政治的波谲云诡以及历史人物在面对抉择时选择的重要性。
1897年,张国焘生于江西萍乡。虽生逢乱世,但自幼聪明好学。1916年,张更是考入了北京大学理工预科。
而在二十世纪一零年代的那场涤荡中国的大思潮之中,北大无疑是主战场。身为北大学子的张国焘自然也深受影响,更遑论他还是学联主席。如是之下,本科肄业的他便投身于革命之中。
之后的他跟随李大钊参与创建共产党,当选中共中央三人团成员,担任劳动组合书记部总主任,领导二七大罢工……可谓是砥砺前行。而几经拔擢,他的身份也是水涨船高。
1930年回国后,他到达鄂豫皖根据地,进而成为了红四方面军主要领导人。
坦白讲,虽然山头要不得,可人这种生物却又终归是难以免俗的。而长征路上的争执,也不仅仅是路线之争,又何尝没有这方面的因素呢。
总之经此一事的失败,张国焘的地位权力威望无疑是极大削弱的。而政治地位的被边缘化,无疑也让张如芒在背,如鲠在喉。
1937年3月,张国焘被批后出任了边区的副主席。4月,借祭拜黄帝之名张叛逃。他逃离的消息传出后,周公等人邀请他回来,但他选择了拒绝,并给毛主席发了电报,电报只写6个字“不告而去,歉甚”。
蒋介石自然知道张的“价值”,很快便加官进爵——授张中将军衔,军委会委员之职务,并嘱咐戴笠好生保护。武汉警察局局长蔡孟坚给他安排了秘密住所,并安排了保镖。
得知他已经头也不回的离开后,周公和李克农果断行动,囿于其掌握大量消息的情况下,安排各地地下党组织转移活动地点。
当然公允的讲,从后来的公开资料看,张的叛变并没有造成地下党组织遭到逮捕和破坏。
而待其利用价值损失殆尽,蒋介石也不在上心与他。期间张的职务是几经变更,担任过主任秘书、参政员、江西救济署署长等职务。
1948年,他在上海创办《创进》周刊,但当时蒋军已经连续战败,人心不稳,他办的报纸只能说些假大空的话,也没多少人看。
随着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结束,他意识到蒋介石必败无疑,于是找人说好话,得到了几张去台湾的船票。但到了台湾后,他遇到了新问题。
在大陆,他还能在不同的衙门混口饭吃,台湾面积很小,陈济棠和阎锡山这样的大人物都没法安排职务,更何况是他了。1949年冬天,他只好带着妻子和3个儿子迁到了港岛。
由于他年事已高,很难找工作,所以在港岛依然没有生活来源。
1951年,张发奎拉着他创办了刊物《中国之声》,让他当社长。但没过多久,杂志社内部出了问题,他被张发奎挤兑走。眼看在香港生活不下去,他在1953年春给北京写了一封信,提出想回北京。
北京方面经过讨论,给他写了回信,表示他必须深刻检讨历史错误以及背叛错误,保证改过自新。”他看了信,总觉得自己回去可能会遭遇大麻烦,最终决定放弃。
1961年,海外学者来找他,希望他写回忆录,讲述曾经的那段历史。于是他和他妻子开始写作,4年里写了两部书,换来了一笔丰厚的稿费,维持了他们家十多年的生活开支。1968年,特殊时期的风波也影响了港岛,他担心自己被抓到挨批斗,到时候肯定是生死未卜。
当时他的大儿子和三儿子已经在加拿大定居,于是就移居到了加拿大。
但大儿子的收入有限,二老也不方便一直住在儿子家,担心影响儿子和儿媳的关系,只好移居到免费的养老院里。
1976年,他患了中风,半身瘫痪,他妻子也患了腿疾,无法照料丈夫。
1979年冬天12月2日夜,他在翻身的时候,被子掉到了地上,半夜又没有护士,结果他被冻了一夜,身体状况急转直下,第二天因病逝世,结束了坎坷一生。
他的儿子为了避免有人找麻烦,把他安葬在多伦多松山公墓一个偏僻角落,墓碑上则无一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