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坚出生于1917年,湖北省大悟县人,青少年时期,他追求进步思想,向往真理与光明,渴望将来为拯救国家与民族而战斗。1929年,12岁的周志坚参加红军,成为一名普通的战士,在这之后,周志坚参加了鄂豫皖根据地的第一到第四次反“围剿”作战,积累了一定的革命经验。
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离开鄂豫皖根据地,周志坚也随军挺进川陕一带,参加了川陕根据地的开辟与建设。在川陕根据地期间,周志坚主要从事政治与宣传方面的工作,他积极组织群众开展土地改革,向有志青年宣传我党的革命思想,引导他们走向进步与光明,为促进红四方面军的发展壮大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另外,在川陕根据地期间,周志坚还参与了反“三路围攻”与反“六路围攻”,1935年5月,他随部参加了长征。红四方面军的长征格外艰难,周志坚也三过雪山与草地,历经千难万险才取得长征的胜利,见证了红军三大主力的会师。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周志坚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他被派到河南,活跃在河南、湖北一带,担任了豫鄂挺进纵队参谋长等职务。期间,他积极宣传我党的各项抗日主张,坚持我党既独立自主,又联合抗日的统一战线政策,做了大量有利于巩固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工作,壮大了抗日力量。
1941年1月,国民党制造了皖南事变,包围了正在向江北转移的新四军。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军部重建,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奉命改编为新四军第五师,周志坚担任了第五师十三旅旅长。值得一提的是,十三旅是新四军第五师的王牌部队,也是第五师的核心力量,作为王牌旅长的周志坚一上任就打了一场兵贵神速的大捷。
当时十三旅奉命打击敌人的一个支队,为了顺利拿下敌军,周志坚决定率部长途奔袭,利用一个晚上的时间跑了几百里路。天亮后,当十三旅到达敌军营地时,大部分敌军刚刚睡眼惺忪地起床,完全没料到新四军会兵临阵前,最终十三旅犹如天兵下凡般降临敌阵,敌人仓皇应战,只能饮恨败北。
抗日战争胜利后,周志坚担任了中原军区第二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率部参加了中原突围。中原突围之后,周志坚经过延安前往华东大地,担任了华野十三纵队司令员、三十一军军长等职务,参与指挥了兖州、济南、曹八集、灵壁、上海、厦门等攻坚作战,立下赫赫战功,是建立新中国的功臣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周志坚继续担任三十一军军长,此后他进入总政治部高级干部文化班与军事学院战役系学习,1955年授衔时,38岁的周志坚被授予中将军衔,成为开国中将。同时,周志坚也是当时较为年轻的中将之一,年富力强。
授衔之后,周志坚担任了沈阳军区副参谋长、南京军区副参谋长、南京军区顾问等职务,为我军的现代化与正规化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82年,周志坚离职休养,离休之后,他依然关心我军的建设,为各项建设献言献策。晚年的周志坚主要生活在武汉,于2005年因病去世,享年8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