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一位六旬老太来到部队驻地,声称要找自己当年的儿子。
当她报出儿子的名字后,警卫一听惊愕说道,请您快来司令部!原来这位老太要找的儿子,竟然是司令员。
更让人意外的是,陈赓要把妹妹嫁给他,连司令员都觉得很奇怪,陈赓怎会有这么漂亮的妹妹,那是哪里来的呢?
这个司令员是谁,他们母子为何二十年没见,陈母是怎么找到他的呢,陈赓的妹妹是否跟司令员在一起?
如果您想知道的,欢迎先点个关注。
1937年,战争激烈,陈锡联担任八路军一名团长,很快打响了声名鹊起的第一枪。
当时他率领部队参与忻口战役,得知附近有一个日军的机场即阳明堡日军机场。
陈锡联迅速思考,认为如果能够摧毁这个机场,将严重打击敌人的后勤补给,这将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于是果断下令对机场发起攻击
陈锡联向当地村民打探,询问了机场的位置,并构思了一个秘密作战计划做到悄无声息地接近敌人,迅速摧毁他们的飞机。
夜晚降临时,陈锡联率部悄悄接近机场边缘,但在他们准备行动时,藏在暗处的日本士兵发现了他们转瞬间机场内警报声此起彼伏。
陈锡联高声呼喊命令将炸弹扔进飞机里于是战士迅速拉开了手榴弹的引线,向着飞机舱内飞快地扔手雷
爆炸瞬间引发了冲天的火光黑夜被照得如同白昼日军的机场顿时付之一炬。
陈锡联率部夜袭阳明堡日军机场,一举击毁日军二十四架飞机,重创日军警卫队,赢得所在师团的抗日首胜。
这一摧毁飞机的辉煌战绩,极大地鼓舞全国人民的抗日士气,也让陈锡联在军中扬名,甚至连蒋介石都特意发来了奖金表彰。
这个好消息迅速登上报纸,传遍了大江南北,终于也传到了陈锡联的母亲耳中,可是陈母寻找儿子多年,却始终没机会再见儿子一面。
陈母得知他立下战功,便急忙打听到儿子的住处,并提笔写下了多年来的第一封家书。
这封信经过多次传递,安全送到陈锡联手中而他看到家书后,瞬间想起当年割绳离家的场景,不禁泪流满面,心中也非常想念母亲。
如今转眼间十多年,当年的陈锡联为何割绳,又是因为什么多年没有与母亲见面呢?
1915年,陈锡联出生在湖北省红安县彭家村,童年是在贫困与苦难中度过的。
他八岁那年,父亲身患重病,陈母雷敏变卖所有的家产,但最终还是没能挽回父亲的生命。
陈锡联和母亲相依为命,生活愈发艰难,后来为了维持生计,陈母带着孩子们四处乞讨,而陈锡联也曾在地主家放牛当长工,受尽了地主的欺负。
在动荡不安的年代,百姓生活困苦,陈锡联目睹了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心中对不公平命运的抗争之火逐渐燃烧,非常渴望改变人生命运。
1927年,黄麻起义的烽火燃遍了彭家村一带,红军的队伍也来到了这里,让乡亲们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陈锡联的心被触动了,非常渴望加入红军,成为一名为老百姓谋幸福的战士。
但让陈母担忧的是,一旦儿子上了战场,子弹无情到处充满危险,她却是不忍心看着孩子去冒生命危险。
为了避免儿子陈锡联偷偷参军,陈妈妈找来一根麻绳,每晚睡觉时,她会将绳子的一端系在陈锡联的手腕上,另一端系在自己的手腕上。
但陈锡联参军的心意已决,所以他做了一个决定改变了一生,那是什么呢?
在十四岁那年,他趁着母亲熟睡,悄悄地解开绳子,一路飞跑跑到了山里,找到了红军队伍。
他找到黄陂县游击大队大队长詹才芳,表达了坚定的参军决心,当时詹才芳并不知晓他是瞒着母亲出来的,而且最初因年龄太小而拒绝了他。
可陈锡联不气馁,一路跟着部队走了几十里地,他的执着与坚定感动了红军,最终才被破例收下,从此踏上了革命道路。
陈母醒来时发现儿子已经不在,她没有像往常一样急忙去寻找,因为明白儿子决心加入红军,已经无法阻止他。
她只能希望,儿子能在军队中有所成就,做出一番事业,以此来纪念已故的父亲。
在红军时期,陈锡联就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参加了多次反围剿战斗,在枪林弹雨中不断磨砺自己。
在一次战斗中,扛旗的战友倒下了,陈锡联毫不犹豫地冲上去,迅速接过战旗,带领战友们继续冲锋。
他的勇敢和坚毅表限,赢得了战友尊重和营长表扬,他被大家称为小钢炮,这个称号不仅是对他战斗精神的赞誉,更是他革命信念的生动写照。
在漫长的革命征程中,他从一名懵懂少年,逐渐成为一名坚毅的红军战士。
与此同时,母亲对儿子总是充满担忧,思念从未减少过一丝一毫,因此每当红军队伍经过这里,陈母总是积极地照顾受伤的战士,并试图了解儿子的近况。
然而在那个通信不发达的年代,想要打听到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战士,这实在非常困难,因此哪怕她日夜的询问,也已经好几年没有得到儿子的任何音讯。
直到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陈锡联按照上级指示,在鄂豫皖地区建立根据地,并安营扎寨
也正是因为这次回到家乡附近,这对阔别二十年的的母子,才终于有机会见面了。
就在这时,陈母像往常一样,来到了部队门前,礼貌性地询问,这里是否有一名战士,叫作陈锡联呢?
警卫员愣了一下,看着眼前六十多岁的老妇,心想这个人是谁,竟然要找的就是司令员。
他有些心疼老妇,便代为通传上报,很快陈锡联焦急万分,情不自禁高喊,随即冲出来直接奔向陈母。
将近二十年的时光,母子还是能迅速认出彼此,此时都是泪流满面,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陈母颤抖的手在儿子背上轻轻抚摸,而陈锡联早已泣不成声,旁观者们默默离开,留出空间让母子俩单独交流。
与母亲重逢后,陈锡联越战越勇,参与神头岭等战役战斗,哪怕战斗中多次负伤,但始终坚持在前线指挥作战。
解放战争时期,陈锡联继续勇猛出击,参与指挥上党战役和邯郸战役,并随后转战鲁西南,成功歼灭了国民党嫡系六十六师。
在淮海战役中,他率领三个纵队攻占宿县,并歼灭了一万多敌人,紧接着与粟裕合作,帮助歼灭黄维兵团,成为战役急先锋。
不过也就在此时,正值解放战争的关键时刻,陈锡联的生活其实过得异常艰难。
他的妻子因病去世,年幼的孩子也常常不在身边,这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
尽管如此,陈锡联并不愿意轻易示弱,很少向他人展示自己的情感,而是选择工作和战斗来分散注意力。
但陈赓是陈锡联的好兄弟,两人称兄道弟感情很好,他看出了陈锡联的痛苦,并决定采取措施,帮他重新振作起来。
一天深夜时分,陈赓携带着一瓶酒和几样小菜,直接敲响了陈锡联的门,在一番安慰后,这才透露了他真正的意图:
陈赓笑着表示,他有个主意能让陈锡联忘记烦恼,但他并没有进一步解释,只是带着自信笑容离开了。
过了几天后,陈锡联本来已经忘记此事,正忙于指挥部的工作,忽然陈赓闯进来了,还如约带来了他计划的主意。
陈赓大步走进来,还带来一位年轻姑娘,然后一本正经地说道,这姑娘是他的妹子,想介绍给陈锡联认识。
陈锡联完全惊呆了,他先是注视着陈赓,然后转向那位姑娘,脸上充满了困惑:陈赓怎么会有这么漂亮的妹妹呢?
陈赓倒是很实诚,表示姑娘名叫王璇梅,是陈赓已故妻子王根英的妹妹,也是陈赓亲自从上海接过来的。
陈锡联终于明白了,原来王根英在革命中牺牲后,陈赓便默默承担起照顾她家人的责任。
现在王璇梅到了适婚年龄,经过深思熟虑,陈赓认为最值得信赖的,便是他这位老实兄弟陈锡联。
陈锡联一时语塞,在陈赓劝说下,沉默思索许久后,最终没有拒绝,而是点头同意交往。
但陈锡联并没有沉浸在儿女情长,而是和陈赓分头行动,各自在不同战场上忙碌着,共同为实现全国解放的目标而努力。
直到大局即将定下来,陈锡联和王璇梅的婚礼才提上日程,而陈赓更是亲自策划,为这事忙前忙后,推动办成热闹婚礼。
从那天起,陈锡联的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因为王璇梅虽然年轻,却非常温柔体贴,她不仅让陈锡联重新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也成为他在革命生涯中最坚实的后盾。
新中国成立后,陈锡联担任了首任炮兵司令,致力于炮兵部队的建设和发展,为我国炮兵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5年,陈锡联被授予上将军衔,此后肩负着建设强大国防的重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始终保卫着祖国的安全。
1999年6月10日,陈锡联将军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八十五岁。
陈锡联的一生充满传奇与荣耀,他从一个贫苦的放牛娃,成长为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革命家,用一生诠释了对党和国家、对人民的无限忠诚。
听到这儿,您有何感想,欢迎关注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