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丨彭伟光与邓颖超合影
前言
“太好了,我当年多次派人寻找你和你母亲的下落,今天终于见到你了!”周总理面对着自己面前的少年,眼泛泪花激动地说。
1956年,陈赓将一位少年带进了中南海西花厅,带到了周总理和邓颖超面前。这位少年周总理已经整整寻找了21年,每每提到这位少年的父亲,周总理都会悲伤落泪。这位少年是谁?他的父亲和周总理又有着怎样的渊源?
西花厅初见周总理
1956年,远在哈尔滨的陈赓接到中央指示,即刻前往北京开会,在他出发的时候,身边还带着一位陌生少年。警卫员看到之后有些不解,好奇地向陈赓打听这位陌生少年的身份,陈赓满脸兴奋,先是假装对警卫员的问题不耐烦,让警卫员不要瞎打听,随后笑着告诉警卫员:
“他可是周总理牵挂多年的故人!”
图丨陈赓旧照
陈赓的警卫员一听说眼前的少年是周总理的故人,顿时身体一哆嗦,看待这位少年的眼光也多了几分尊重。在前往北京的路上,这位少年一直不停追问陈赓,让他讲一讲自己父亲当年的事迹,陈赓没有多说,只是简单地说一句:
“你只要记住,你的父亲是个英雄,是国家的功臣。”
关于这位少年父亲的事迹,并不是陈赓不想给少年讲述,只是时隔久远,陈赓对于这些事情也有些模糊。少年听过陈赓的话失望地坐在一边,陈赓不忍看到少年的样子,接着对少年说:
“等到了北京,见到周恩来叔叔,让他给你讲讲。当年他和你父亲并肩作战,你父亲的事情,周叔叔最清楚。”
少年听完陈赓的话,顿时一扫失望的情绪。对于父亲当年做过的事情,少年并没有很清楚,只是听自己的母亲提到过一些,但具体母亲也说不出来太多。陈赓的专车很快就驶入到中南海,第一次来北京的少年非常好奇,透过车窗少年不禁感叹:
“中南海真漂亮。”
图丨周总理与邓颖超合照
在距离西花厅不远的地方,陈赓的专车停了下来,陈赓嘱咐少年先来拜会一下周总理,之后自己再去开会。本以为周总理和邓颖超在西花厅,结果陈赓和少年却扑了个空,得知周总理和邓颖超早已经前往紫光阁的会场,陈赓随即带着少年前往紫光阁。
陈赓带着少年刚刚走进紫光阁,迎面就碰到了周总理和邓颖超,周总理上前同陈赓打招呼,陈赓身边的少年引起了周总理的注意,总理轻声问陈赓:
“这个小伙子是谁啊?”
“伟光,过来见过周叔叔。”陈赓赶忙招呼少年同周总理打招呼。
图丨彭干臣旧照
少年很有礼貌地同周总理问好,陈赓故作神秘地对周总理说:“总理,这次我可立了大功,你看看他像谁?”周总理仔细端详了少年一番,对于少年的长相周总理有些熟悉,但想不起来长得像谁。周总理一时间答不上来,笑骂陈赓故弄玄虚,催促他赶快揭晓答案。
“周总理,我叫彭伟光,彭干臣是我父亲!”少年主动向周总理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听到少年的话,周总理愣了一下,眼眶一下子就红了起来,周总理眼泛泪花地对少年说:
“你是彭干臣的儿子?太好了,我当年多次派人寻找你和你母亲的下落,今天终于见到你了。”
站在一旁的邓颖超也激动起来,一把将少年搂入自己怀中,激动地说:
“孩子,终于找到你了,这些年你和你母亲过得还好吗?”
图丨周总理与邓颖超合照
彭伟光也顿时被周总理和邓颖超的情绪所感染,流着泪小声地回答着邓颖超的问题,彭伟光的一声“邓妈妈”让邓颖超顿时泪流满面。周总理高兴地同陈赓说这次他可立了大功,还让陈赓晚上带着彭伟光到家里吃饭。陈赓开玩笑说:
“这下总理要破费了,好酒我总要喝上几杯的。”
陈赓的话顿时让周总理和邓颖超笑了起来,看着眼前的少年,周总理不禁再一次想起了当年的亲密战友彭干臣......
“留得头颅在,可为党效力”
彭干臣出生于1900年,父亲曾经是一名私塾教师,在父亲的影响下,彭干臣从小就勤奋好学,在学校中的成绩也非常优异,在他20岁的时候,彭干臣考入到安徽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彭干臣在入学两年之后,同其他40多名进步青年秘密创建了安庆社会主义青年团,并担任团小组长。
图丨安庆第一中学前身就是安徽省立第一师范
1923年“二七”惨案之后,彭干臣通过学联发动组织了后援会,带着2000块银元前往武汉援助死难者家属和受伤工人,同年曹馄通过贿选当上“总统”,彭干臣等人在安庆发动示威游行,反对曹馄贿选,并捣毁了贿选议员的住宅,与警察发生冲突。
第二天报纸上刊登“学匪暴乱”的消息,将彭干臣描绘成“敢死队队长”,北洋政府也下令通缉彭干臣等学生代表36人,彭干臣被迫离开了安庆,前往上海潜伏下来。1924年黄埔军校成立,彭干臣经过安庆党组织选送,进入黄埔军校学习。
在黄埔军校,彭干臣深受周总理赏识,并成为中共黄埔军校特别支部的主要成员,毕业之后,彭干臣和陈赓被分到同一个连队,陈赓担任连长,彭干臣担任党代表。在一次战斗中,彭干臣被打掉了一个手指,好友们都替他感到惋惜,彭干臣却笑着说:
“革命诚艰巨,断指不足惜,留得头颅在,可为党效力。”
图丨蒋介石旧照
蒋介石对于军校中的共产党员一直存有戒心,战斗结束之后,他找来周总理,让他起草命令,以临阵脱逃为理由,要求对彭干臣等人进行革职查办。周总理对此感到有些蹊跷,像彭干臣这样的共产党人,是不会做出临阵脱逃的举动。经过一番调查之后,周总理向蒋介石报告,不应该对他们处分,反而应该记功。蒋介石无奈只能接受:
“好,我马上传令,免除他们的处分,你的提议很好。”
由于彭干臣在战斗中的英勇表现,1925年他被派往莫斯科留学深造,一年之后回国参与指挥北伐作战,成为叶挺的得力助手。在北伐期间,彭干臣始终用周总理的“饮马长江,武汉见面”八个字来激励自己和部下。
由于在战斗中彭干臣经常身先士卒,冲在前面,在叶挺独立团扩编之后,彭干臣升任参谋长,同时也更加受到周总理的器重。周总理领导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的时候,特地将彭干臣调来潜伏在上海,在各工人纠察队中担任军事指挥和顾问。当见到许久未见的彭干臣时,周总理握着他的手激动地说:
“干臣同志,你们来的正是时候,犹如雪中送炭啊。”
图丨上海第三次工人罢工运动
3月21日中午,上海80万工人罢工,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开始,当天下午,彭干臣等人率领工人武装队伍冲进了警察局,智取了一大批武器装备,在军阀李宝章的司令部门口,彭干臣等人在油桶中燃放鞭炮,营造出枪炮声的氛围,令敌人乱做一团,鸟兽作散。傍晚时候,工人武装在彭干臣等人的带领下,顺利攻占了上海市多个重要目标,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宣告胜利。
“四 · 一二”政变之后,蒋介石大肆残害共产党人,周总理所在的办公地址暴露,在孙津川家人的掩护下,周总理成功和彭干臣接上关系,经过一番乔装打扮,周总理搭上了英国轮船,在彭干臣的掩护下,顺利抵达了武昌。
当时武昌共产党筹措了一笔不小的军费,交给彭干臣保管,彭干臣的三弟听说大哥当了官,特地赶到武昌,试探地询问彭干臣能否带几块银元回家,结果被彭干臣果断拒绝。彭干臣的三弟生气地离开了司令部,走之前还对彭干臣说:
“要几块钱都不给,你算什么兄弟情义。”
图丨“四 · 一二”政变
这笔金额巨大的军费被彭干臣悉数记录在账本上,在后来的南昌起义中派上了大用场。
彭干臣牺牲21年妻儿下落不明
由于彭干臣对于公安和卫戍工作比较熟悉,因此周总理将他任命为南昌公安局局长兼任卫戍司令。南昌起义的时候,彭干臣的工作非常忙,不但需要安抚市民照常工作,到处张贴布告安定民心,同时还命令军警加强警备,搜查残余的敌人。
南昌起义失败之后,彭干臣在国民党元老李次山的撮合下,同上海姑娘江鲜云喜结连理,定居在上海。曾经有一位黄埔军校的同学找到彭干臣,说蒋介石听说他上海生活艰难,希望他能回去,还承诺给他比之前更高的职位。彭干臣听完之后破口大骂:
“老子不相信你们那一套,也不会回到蒋介石那边去!”
图丨油画作品《南昌起义》
来人见无法说服彭干臣,悻悻地走了。彭干臣的妻子江鲜云问丈夫就不怕得罪蒋介石吗?第二天他们夫妻二人便搬了家。周总理后来听说此事大为称赞,说彭干臣骂得好,共产党人绝不吃国民党那一套。
按照周总理的指示,彭干臣同妻子前往沈阳进行革命工作,东北党组织遭到破坏之后,彭干臣在朝鲜族同志的掩护下顺利脱险回到上海。之后彭干臣夫妇又前往天津,由于叛徒出卖,彭干臣夫妇乘坐轮船再次返沪。
一路上的惊吓令怀孕七个月的江鲜云早产,1931年彭伟光出生,由于不足月,彭伟光在出生的时候只有四斤二两。守在产房外的彭干臣听到孩子的哭声,高兴地说:
“我这个脑袋拴在裤腰带上的人,终于有了接班人了!”
图丨南昌起义主要领导人
由于早产,彭伟光在四个月的时候依旧瘦小,甚至连头都直不起来,江鲜云很是担心能否将孩子养活,而彭干臣乐观地认为,自己的儿子不但能很好的活下去,将来还会有大作为。在中央同志彭干臣前往闽浙赣根据地工作的时候,彭干臣希望妻子和孩子能够一起去,但江鲜云担心自己和孩子会成为丈夫的拖累,拒绝了彭干臣的要求。
彭干臣在临行前,给妻儿留下了一枚金戒指和一支钢笔,只身离开了上海的家。对于自己的未来,彭干臣深感归期难料,金戒指留给家人可以充当生活费用,而钢笔则是日后相见的信物。可谁也没有想到,彭干臣就此一别就再也没有回来。
1933年彭干臣曾经给江鲜云写过一封信,虽然信中很多都是暗语,但江鲜云能够猜出彭干臣的工作进展得还算顺利。这是彭干臣在离开上海之后唯一的一封来信,从此之后杳无音讯,当时江鲜云经常会听到共产党被害的消息,为了避免惹来麻烦,江鲜云将彭干臣唯一的来信扔到了火炉中。
图丨方志敏旧照
彭干臣被周总理派往江西工作之后,和方志敏一同主持红十军的工作,当时曾洪易在江西大搞肃反运动,令一大批优秀党员含冤被害,就连方志敏都未能幸免,彭干臣也身陷其中。1934年冬天方志敏奉命率军北上,彭干臣也随军行动。次年在怀玉山地区的战斗中,彭干臣不幸身陷重围,在战中英勇牺牲。
周总理在得知彭干臣牺牲的消息后非常悲痛,多次派人打听彭干臣妻儿的下落,却没有结果。直到1956年陈赓才将彭干臣的儿子彭伟光找到,了却了周总理多年以来的心愿。
“注意不要骄傲,不要炫耀自己”
在西花厅见到彭伟光之后不久,周总理夫妇将彭伟光收养,邓颖超之后前往湖北老家见到了多年未见的江鲜云。原本江鲜云和孩子居住在上海,为了能顺利将孩子抚养成人,江鲜云带着孩子回到湖北老家,依靠一己之力将孩子养大,从未想过依靠组织的帮助。
在收养彭伟光之后,周总理总是会在繁忙的工作之中抽出很多时间来陪伴彭伟光,用来是弥补当年好友彭干臣牺牲的遗憾。据彭伟光回忆,自己在被周总理夫妇收养之后,经常到西花厅做客,聆听周总理和邓颖超的教诲。
图丨西花厅外景
当时周总理所住的西花厅环境非常好,有花园、假山、水池,但彭伟光去过几次之后,发现花园中没有花,水池中没有水,假山上也没有喷泉,彭伟光曾经好奇地问周总理,为什么不能在花园中养些花和鱼,这样不但有新鲜空气,还能减少很多灰尘。
“你这个人挺会享受呀!我这里有鱼池,可以放水养鱼,那么其他人可不可以这样做呢?”周总理略带批评地问他。
彭伟光摇摇头说不会的,周总理接着问他懂得上行下效吗?彭伟光回答说听说过,周总理耐心地对他解释说:
“如果我当总理可以养鱼种花,那么下面的部长也可以这样做,地方的领导干部也可以效仿这样做。如今我们的人民还处在困难时期,我们这样做就会脱离人民,人民就不会相信我们。”
图丨西花厅内景
彭伟光没想到一件自己看来很小的事情,周总理却能够联想到如此深刻的道理。在一般人看来,只要条件允许,总会将自己的家里布置得美观些,然而彭伟光在西花厅所见到的,只有整洁,并没有什么华丽的陈设。
彭伟光曾经询问过周总理为何没有陈设,毕竟有很多外国首脑会赠送给他礼品,周总理反问他人家为什么要送礼品,彭伟光脱口而出:“因为你是总理呀!”周总理对他解释说:
“正是因为我是总理,他们才会送给我,人家是送给我们国家的,并不是送给我周恩来的,如果我讲这些东西收下,那是什么行为呢?”
彭伟光顿时恍然大悟,如果利用职务便利,将外国人送来的礼品私自留下,就是化公为私的行为。
图丨周总理会见外宾
1957年的国庆节,彭伟光在陈赓的带领下登上的天安门城楼,观看焰火晚会。正在主席台上的周总理见到他之后好奇地问他怎么来了,彭伟光马上回答说是陈伯伯带他来的。陈赓见彭伟光一阵紧张,赶忙向周总理解释说:
“伟光在学校表现不错,我带他来见见世面。”
周总理点了点头说好,接着问彭伟光在学校担任社会工作没有,彭伟光说自己在担任一年级党支部书记。周总理满意地点了点头,继续和陈赓说话。当毛主席登上主席台坐定之后,彭伟光和其他孩子一起挤到了毛主席身旁,周总理将彭伟光介绍给了毛主席。毛主席十分欣赏当年彭干臣做出的事迹,握着彭伟光的手说:
“你的父亲是北伐名将,也是红军不可多得的干才。”
图丨1957年国庆阅兵式
之后陈赓笑着对彭伟光说,他现在认识了周总理,见到了毛主席,还考上了大学,应该满意了吧,彭伟光激动地忙说非常满意。陈赓突然非常认真地对彭伟光说:
“总理要我转告你,注意不要骄傲,不要炫耀自己。”
彭伟光怎么都没有想到,在自己最高兴的时刻,周总理却及时提醒自己,还让陈赓代为转达这种委婉的方式。从此之后,彭伟光无论做任何事情,都退避后座,始终牢记周总理的教诲,做一个普通的烈士后代。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彭干臣牺牲60周年之际,在中央多个部门的支持下,江西省委办公厅召开座谈会,研究编写彭干臣第一张年表,并送俄罗斯购回彭干臣仅存于世的自传表格。至此彭干臣这位被历史埋没的半个多世纪的革命家和领导人,才得到了党史界和军史界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