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三国演义》是后世的我们了解三国那一段历史最喜欢用的一个途径,并且有很多人都是依靠演义中对人物的描述来判断一个人是好还是坏。其实这是不准确的,毕竟演义再怎么说它也只是一个文学作品,甚至就连正史中都会掺杂个人思想的,更不要说是文学作品了。



是以在三国中就不可能避免的会出现一种情况,此人明明在正史中是一个臭名昭著的人物,但是在演义中他却成为了正面人物,甚至还有很多人对他表示推崇,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其中四个人,一起来看看他们的事迹吧。



一、马超

首先要说的就是刘备五虎将之一的马超,身为西凉少主的他,能力定然是不用说的,在提到他的时候所能联想到的都是他辉煌的战绩,甚至就连曹操在他手中都吃过亏,实际上这样一位武艺高强之人他的人生也是有污点的。



在当时的社会是很看重孝道的,大汉向来是以孝治天下,可以说不孝之人在当时定然为人所不齿的。为什么吕布在三国时期的名声这样差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认下义父,但最后却背叛了自己的义父。



是以他的名声一直都是很差的,和他相比马超更甚,最起码吕布那是义父,不是自己的亲生父亲。但是马超却害死了自己的亲生父亲。不过这一点在演义中却给他洗白了,给他换了另一种说法。



马超的行为就荒谬很多了,他不仅是害死了自己的父亲,并且还认贼作父,甚至都不能说是贼人,马超的义父是他的杀母仇人。马超的义父韩遂和马超的父亲马腾两人本是合作伙伴是结拜兄弟。



但后面因利益这两人成为了不共戴天的仇人,韩遂在离开的时候将马腾的妻子给杀了,众所周知马超是马腾的嫡长子。在古代只有妻子的儿子才能称为是嫡长子,这一身份就毋庸置疑了。



可能有人会说在演义中马超当年和韩遂结识是有原因的,是因为他的父亲被曹操给杀了,他要报仇。其实在演义中这件事的顺序是不对的。在正史中并非是曹操先杀的马超的父亲,而是曹操在发现马超的背叛后气急败坏之以才杀了马超的父亲。



马腾的后半生确实是可怜,被好友杀了妻子就算了,地盘也被抢走了。为了生存马腾只能是去投靠曹操,但是他的糟心儿子却非要背叛曹操,连带着马腾还有他其他的几个儿子都被曹操给杀了。



在当时马超的人品也是公认的,但凡是提到马超几乎是没有人用正眼看他,毕竟他能够做出这样的事情,即使是他的能力再出众也让人不敢用他,毕竟就连自己的父亲都能够摒弃的人,怎么能相信他的人品呢?在这件事上曹操确实是背黑锅了。



二、张松

因为演义,所以后世对吕布的感观都不是很好。吕布为什么饱受骂名还不是因他那“三姓家奴”的名声,并且这样高的武力值都没有挽回吕布的声望。其实像吕布这样辗转各方势力的“三姓家奴”还有一人。



可能因为此人只是一个小人物,所以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他,此人就是张松。张松是益州刘璋最信任的部下之一,甚至在一些特定的时候能够代替主官处理事务,这样的一个重要的人按道理说应该对刘璋忠心耿耿。



实际却并非是这样,虽说是在刘璋的麾下,但他却早就有了自己的想法。最初张松是想要去投靠曹操的,甚至为了让曹操能够接纳他,他还给曹操弄了一个投名状——蜀中地理图。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一谄媚讨好的行为曹操根本就不接受。



不仅没有给予张松想要的嘉奖,甚至还将他打了一顿,曹操虽说是对人才来者不拒,但他也看不上这样的人。张松也是一位很懂得变通的人,既然曹操看不上他的这一“投名状”那他就将这送给刘备。



最终的结果也确实是像他所想的一样,刘备确实是感兴趣。遗憾还未和刘备彻底谈好,他却东窗事发了,被气急败坏的刘璋所杀。

三、王允

可以说在提到演义中王允时大家也都是竖起大拇指,因为他的忠义在东汉末年显得十分的可贵,甚至有人说他是东汉最后一位忠臣,但实际情况真的是这样吗?



王允的出身很好,他出生于太原王氏,整个王家世代为官,在当时的大环境下,这种世家出身的人未来的仕途是完全不用担忧的。

王允在到了年纪后,就开始进入官场,当时的大局势并不是很乐观,不过这对王允的影响并不大。王允那可是被称为王佐之才的人物。就连董卓这样的人对他都十分的信任,并且不要以为王允是文官出身他就在军事上毫无天赋,甚至是手无缚鸡之力。



事实情况并非是这样的,王允在地方做刺史的时候军事能力也是十分出众的,就连对抗黄巾军时也是丝毫不胆怯。

局势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的呢,这一切还要从董卓被杀说起。在董卓被杀后,王允走到了台前,可以说此时他的任务是很重的,他应该考虑怎么让东汉步入正轨。



当时的西凉军就等于是交到了王允的手中,此时的王允再加上一些政治手段,虽说不能让东汉彻底地步入正轨,但是却能够让东汉的局势得到缓解。遗憾的是王允在那一段最重要的时间中一直在清洗西凉军。



并且王允在当政后,和董卓的所作所为并无两样,专横霸道。在这也不由地让人感慨权力真的会让人疯狂,看到这样的王允大家也都不再想跟随他了。并且他残忍的手段也让所有人心惊。



其中被杀的最冤的就是蔡邕,他只不过是为董卓的死哀叹了一声,就被王允所杀。其实不能怪蔡邕哀叹,即使是董卓的身上有万般不好,但他对蔡邕确实是不坏。可以说后面的动乱完全就是被王允逼出来的,谁不想活命,王允完全不是演义中那样的忠心耿耿,一心为国。



四、潘濬

最后一位要说的就是潘濬了,可能很多人对他的名字都感到陌生,但要是说到关羽大意失荆州相信就无人不知了。对于蜀汉阵营来说,这件事也是十分重要的,甚至能说是蜀汉走下坡路的开始。

在说到关羽失败的原因,有的说是因为糜芳、傅士仁,当然后世还有说是因刘封不救援,甚至还有将这怪罪在刘备的身上,但是其中的一个罪魁祸首却没有人注意到。



根据演义中的描述将关羽的失败都归咎在了糜芳、傅士仁这两人的身上,但是却错过了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潘濬。其实他才是这一切幕后的黑手。众所周知对于糜芳背叛关羽也是很让后人不解的,毕竟他是什么身份,和刘备关系匪浅,是整个国家的国舅爷。



在正史上对于这一点也有解释,因他和关羽之间有间隙,这两人并不和睦,在这就能够知道孙权一定是允诺了两人什么,才让糜芳义无反顾地选择背叛曹操。潘濬在荆州是很有声望的,并且他的家族底蕴也很厚。



但是他在关羽麾下的位置却并不醒目,这样的一个人在蜀汉完全就是小人物,但孙权去拜访他的时候潘濬竟然称病不见孙权,单单这一点就能够看出此人地位了。在演义中并未指出这一点,反而将一切都怪罪到糜芳两人身上,让这个真正的背叛者逍遥法外。

结语

其实在演义中的人物形象与正史中有差距的也不仅是这四人,大家还有什么补充的可以在评论区留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