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写了一篇分析岳飞的文章,评论区、私信收到了不少口诛笔伐,果然是“民可使由之”。
《说岳》从思想、观念、表达形式等方面,无一不是继承自《水浒传》,岳飞的形象和宋江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本就没什么可否认的。
宋江处处以“忠义”自居,为了自己的“封妻荫子”的目标,坚持走诏安路线,不惜让自己的兄弟血染沙场。宋江对兄弟的情义是真的,害死兄弟同样也是真的,没什么可怀疑的。
岳飞也是一样,同样是以“忠义”来自我标榜,为了自己的“封侯之志”和忠义之名,多次维护像张邦昌、秦桧这样的奸臣,不惜害死自己的兄弟,这也是铁铮铮的事实。
寓贬于褒的表达手法,两部书中都是相通的。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岳飞的恶要远大于宋江,宋江的所有权谋与阴毒,几乎全部用在了招安以前。
在招安成功以后, 宋江所表现出来的忠义之心,是绝对无可置疑的。为了自己的忠义之心,害死了自己的兄弟,从个人感情上来讲有些残忍,但是从国家大义的角度却是实实在在的忠义之举。
自从接受招安以后,宋江可以说坦坦荡荡,从来没有做出过损害国家利益的事情。
岳飞则不然,他为了自己所谓的忠义之名,多次维护、保护、甚至帮助秦桧这样的奸臣,不惜亲手害死自己的兄弟。
这样的行为,就算说破大天,在古代也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大伪似忠。
实际上,不管是招安前的宋江,还是《说岳》之中的岳飞,其行为的内核就是上面这四个字。
我们可以用心理学中的“沉没成本”来解释这种行为背后的心理,前期是为了“封侯之志”、“封妻荫子”等真实实惠,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
付出了努力、心血和牺牲以后,前期的目标得以达成,在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同时,也得到了“忠义”的名声和人设。
于是,“忠义”的名声就开始变成了负担,为了维护这个虚名,不让从前的付出成为泡影,不惜将错就错,将个人虚名置于国家利益之上,做出了许多良心受到谴责的事情。
有人说岳飞是“愚忠”,这简直是睁眼说瞎话,忠不忠的问题先不说,岳飞“愚”吗?
在《说岳》的设定当中,岳飞是整部书中最聪明的人之一,他如果是愚人,那么整个大宋朝基本就没有聪明人了。
所以,他做出的一切行为,全部不是因为“愚”,而是因为执念,因为贪嗔痴。
这一点,在小说开篇已经交代的很清楚了。大鹏鸟在佛祖说法之时,竟然乖张的一嘴啄死听法忘情的女土蝠,原因只是因为女土蝠当众放了一个臭屁。
佛家讲的是“空”、是“无我”、是“诸相非相”,当所有人都把精力放到佛法上的时候,只有大鹏鸟在跟一个屁较劲,他在乎的真的是屁吗?
当然不是,他在乎的是心里的执念,是贪嗔痴恨的迷妄。
这就是小说为岳飞定下的基调,也是全书“寓贬于褒”、“明褒实贬”的核心思想,所以,如来佛祖骂他是“孽畜”,陈抟老祖骂他是“畜牲”、骂他“凶恶”。
这些难道是好词吗?这些难道是形容忠臣的词吗?
作为一个忠臣,为国锄奸与为国害贤之间应该选择哪一个,这当然是不言而喻的。
可岳飞两者都没有选,他选的是维护自己的“忠义”虚名,维护自己内心的执念,凡是威胁到他执念的所有东西,一切都要清除之,不管是兄弟、儿子、部下......
岳飞有三次清君侧的机会,除去秦桧这个卖国奸贼,可以说是皆大欢喜的事情,于国于民都是好事。
可岳飞坚持不肯做,因为秦桧代表的是赵构恶的另一面,除掉秦桧就相当于得罪了赵构,得罪了赵构就要带上一顶“不忠”的帽子。
即便这顶“莫须有”的帽子,大概率上不会对他造成什么实质性的危害,但对于岳飞来说,“忠义”之名重于生命,甚至重于别人的生命,半点都容不得玷污。
所以,岳飞临死之前,想的不是收复失地,想的不是迎回二圣,想的也不是保卫国家,他想的是怎么把岳云、张宪骗到临安,陪着他一起上法场,以免他们杀奸臣的时候玷污了自己的清名。
这是岳飞第一次保护秦桧,代价是自己儿子和爱将的生命,为了维护自己的清名,他不惜将国家的未来置于不顾,不惜放弃自己的个人道德,以谎言欺诈的方式欺骗最信任自己的两个人。
这种执念之深,一直延续到岳飞死后,一般来说,古典小说中名将死后显圣,要么是为了报仇,要么是为了国家民族大义,比如《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和诸葛亮。
然而,让岳飞死难瞑目的,竟然是害怕别人替他报仇。执念之深,以至于斯。
为了防止别人为他报仇,他久久不敢瞑目,一直防备着别人刺杀秦桧,直到把自己的心腹全部害死。总之,秦桧可以吃饭噎死,可以被别人杀死,但不能被岳家军杀死。
第二次保护秦桧是在刚刚遇害以后,以岳飞的心腹施全、牛皋、余化龙等人为首的岳家军,兴兵临安清君侧,大军行至江面上的时候,岳飞在江面上兴风作浪,不惜掀翻岳家军的两艘小船,也要阻止他们报仇。
于是,岳飞最信任的大将、结义兄弟余化龙、何元庆、牛皋,义愤之下,纷纷选择自杀。好在牛皋是员福将,捡回了一条性命,算是为岳飞少造了一条杀孽。
第三次保护秦桧是在入土以后,常言道:“入土为安”,可岳飞是安不下来的,因为他的心腹兄弟还没有死光(死心),施全又跑到临安去刺杀秦桧,为他报仇。
对施全的刺杀行动,作者化用的是豫让一刺赵襄子的典故,施全躲在秦桧必经之路的桥下,出其不意施以突然一击,结果被岳飞的阴灵扯住双臂,反让施全被秦桧擒获,施全因此而被害。
为何化用豫让的典故,其中意味,大家不妨自己品味。
所以,这就是《说岳》中岳飞的真实面目,是作者对岳飞的重新定义与评价。
宋江征讨方腊以后,手下的弟兄都心灰意冷,纷纷离他而去;岳飞江上兴风作浪以后,手下的将领之中,除了他的几个结义兄弟,纷纷作鸟兽散。以致于后来岳雷扫北,好多老兄弟都没有再出山相助。
此中意味,实在不想多说了。
(最后,再次郑重声明,本人没有研究过《宋史》,也没有读过《岳飞传》,我们分析的仅仅是《说岳全传》中的岳飞形象而已。
小说就是小说,作为一本好的历史题材小说,作者必然会有自己的历史观和历史评价,发现这种历史观和历史评价就是读小说的真谛。我们可以不认可它,但是不能否认它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