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的发源点位具体在哪儿?不完全是最常亮相的相辉堂大草坪,而更接近位于邯郸校区最西侧的今日“复旦源”相辉广场。今年5月复旦建校120周年之际,这片“复旦老根”所在的区域经过活化焕新与功能化建设,将形成“一源五馆”——校史馆、博物馆、艺术馆、科技成果馆、校友馆的新姿态和新格局。
文化沃土,百廿树人。3月31日下午,“复旦源”教育历史文化区内涵建设项目捐赠签约,并启动公募活动。在春风和煦、春花烂漫的复旦源所在地,在著名翻译家《英汉大词典》主编陆谷孙教授题写楼名的外文楼前,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王荣华与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校长金力等人,当天一同栽培一棵香樟树。这块草坪上,也即将落成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奠基人李登辉的雕像。
“复旦源”是复旦精神的溯源地。1918年,时任校长李登辉亲赴南洋募集15万银圆,在江湾购地70亩,并专程邀请自己在耶鲁大学的同学、著名建筑师亨利·墨菲设计校园,奠定了复旦永久校基的蓝图。至1922年,江湾新校舍即现相辉堂大草坪四周区域建成。此后,历经百年,这片建筑群几经更迭,数次翻修,成为校园内一处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被命名为“复旦源”。“复旦源”的历史建筑建筑群,也已入选第八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复旦源”片区建设工程与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正积极推进的“上海教育博物馆”筹建工作高度契合,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共同填补上海博物馆体系重大空白,全面落实“大博物馆计划”。在复旦大学迎来“双甲子”的日子,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支持1200万襄助“复旦源”内涵建设项目,更助推双方共同发起“复旦源”公益众筹,面向社会公众筹集内涵建设资金。
黄浦江畔弦歌不辍,邯郸路上薪火相传。未来,“复旦源”将争取纳入上海教育博物馆建设规划,有望成为率先建成使用的馆区之一,并秉承“公共性、开放性、专业性、合作性、教育性”的原则,在展陈、参观、活动等各方面加大对社会各界的互动设计、开放力度,充分发挥教育公共场馆的育人功能。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复旦源”教育历史文化区内涵建设的公募活动,将汇集更多校友与复旦之友爱心,襄助“复旦源”建设与长远发展。约两个月后,“复旦源”的“一源五馆”正式揭幕,将与此前同样接受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超千万元捐建的“复旦大学玖园爱国主义教育建筑群”遥相辉映,成为承载新时代复旦精神的新地标。
王荣华认为,真理之光、信仰之源、科学之路、报国之志,始终是复旦精神的底色、复旦文化的根脉,也是复旦魅力之所在。“复旦源”不仅涵养复旦人文精神、涵养上海乃至全国的爱国主义教育、科学人文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也是场馆育人的最佳实践案例和标识。
裘新表示,学校将以“源”明志,将复旦百廿校史与中华民族奋斗史、上海城市发展史衔接起来,体现到五大场馆尤其是校史馆的建设中;以“源”树人,开展好博物馆育人专项工作,将“复旦源”历史风貌区打造为上海教育博物馆的重要承载地、先行区;以“源”惠民,坚持开门办馆,加强与相关顶尖机构合作,推动历史、艺术、科技等多重元素交相辉映,提升公众参与度和社会影响力,助力上海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
【新闻链接】
“复旦源”五馆
校史馆基于丰富的历史档案、照片、录音、视频、模型、文物等,采用多样化的展陈形式,着力凸显复旦人120年来教育救国、教育报国、教育强国的奋斗历程,反映120年来复旦由私立而公立,由专科而综合,由文理而与医科相融相济,以及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改革创新历程。
博物馆坐落于邯郸校区相辉堂草坪西侧,由100号相伯堂、200号简公堂(董顾丽真艺术博物馆)、300号景莱堂(蔡冠深人文馆)组成。今年,博物馆将推出一系列精彩展览,以崭新的面貌向观众开放。
艺术馆作为面向社会的文化枢纽,特别打造多功能报告厅、艺术公共教育空间和艺术文献资料室,定期举办公益导览、演出、工作坊与跨界学术讲座,构建全民美育实践平台。
科技成果馆采用多媒体互动、实物展示等多元化展示手段,以“探索基础科学”“突破重大技术”“融合交叉研究”三大主题展区为核心,通过全方位、立体化的展示方式,系统呈现复旦大学近年来取得的高水平、标志性科技创新成果,展示复旦硬核科技实力,生动诠释复旦人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科学家精神。
校友馆前身为1922年落成的“奕住堂”,是展示校友工作与校友成就、促进校友交流与合作、提供个性化服务、实现数字化与智慧化导览,并承载校园文化传播与创新的综合性空间。
原标题:《“复旦源”建校120年之际形成“一源五馆”,接受超千万捐赠并开启公益众筹》
题图来源:徐瑞哲 摄 图片来源:人物照片摄影:成钊,其他图片均 徐瑞哲 摄
题图说明:勾勒复旦大学老校舍全景明信片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徐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