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由易达威学术出版社打造的公益栏目《易达威学术微课堂》正式进入录制阶段,首期特邀来自中山大学、陕西科技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的5位学者,聚焦论文写作、职业规划、科研心态等学生群体高度关注的议题,以“真实、实用、有温度”的内容风格,开启学术知识普惠新篇章。

首期录制亮点:直击学术圈“生存焦虑”

破除AI迷信:人文研究的价值如何突围?

中山大学中文系助理研究员夏朝阳老师犀利指出:“AI生成的论文看似逻辑严谨,但本质是过往文献的排列组合。人文学科的创新必须根植于对社会现实的深度观察。”针对文科生就业困境,他结合自身经历分析:“游戏文案、自媒体等新兴职业看似机会多,但能否接受‘工具化’的工作状态,才是选择的关键。”

论文选题“既要热爱又要实用”?导师亲授平衡术

陕西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管理方向罗晓婷副教授,以“三步定位法”破解学生选题焦虑:

“兴趣诊断”:带领学生深入思考自己的兴趣所在

“需求校准”:帮助学生分析研究方向的就业前景和行业需求

“跨学科尝试”:不要拘泥于单一学科,要学会拓宽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学术顶刊发表者揭秘“从拒稿到录用”的逆袭法则

沈阳师范大学政府与社会治理评价研究院研究员李天宇老师(机器学习/计量经济方向)以自身发表多篇顶刊的经验,提出“黄金三角策略”:

“摆正心态”:解决问题、培养科研兴趣而非功利地追求发表

“从现实出发”:关注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是挖掘好选题的源泉

“跨学科研究”:尝试跨学科研究,尝试使用机器学习等新的工具研究经管方向问题


(沈阳师范大学政府与社会治理评价研究院研究员李天宇老师录制现场照片)

青年学者发声:学术路上的“至暗时刻”与“柳暗花明”

北京大学博士生格根(影视批评方向)坦言:“海外硕士回国申博的并不存在明显优势,申博更看重的还是自身与导师的研究方向匹配度。”她更公开了自己博士生涯的至暗时刻——坦言也曾为7乘24小时无间断的科研工作感到崩溃;也曾因与同龄人的脱节,而怀疑自己是否应该读博。她强调:那些看似击溃我们的瞬间,终将在坚持中淬炼成破茧的力量。


(北京大学博士生格根录制现场照片)

保定理工学院张泊寒老师(人工智能方向)针对硕博生困惑,坦言不存在学历贬值问题,学历只是敲门砖,能力才能决定你最终达到的高度。同时也提出,针对本科生而言,基础性的论文写作讲座是很有必要的,并强调:“写论文的本质是思维训练,而非学历敲门砖。”


(保定理工学院张泊寒老师录制现场照片)

全平台分发,打造学术版“答案直播间”

首期课程将于2025年4月起,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B站、小红书等平台同步更新,并精选观点制成“学术生存金句卡”在微博、知乎传播。用户可参与“向学者提问”互动活动,优质问题将获专家文字回复。

栏目观看入口

微信公众号/B站/抖音:易达威学术出版社

小红书:易达威学术微课堂

关于《易达威学术微课堂》

为打破学术壁垒,推动知识普惠,易达威学术出版社正式宣布启动品牌公益栏目《易达威学术微课堂》,涵盖论文硬核知识点、学术圈热点话题、导师有话说三大模块,以短视频形式邀请全国顶尖高校学者在线答疑,打造“零门槛、高价值”的学术共享平台。

责任编辑:任芯仪(EN063)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