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作为C9高校之一,是莘莘学子的“梦中情校”,浙大学科种类丰富,综合实力强劲,在不少高校排名榜单中都能斩获第三名的好成绩,在不少家长的心目中,其学历的含金量和知名度也是仅次于清华北大这样的学校。

也正因如此,家长们对于浙大的关注度和期望值都很高,自从浙大的前校长卸任后,不少家长都在期待浙大迎来一位更加出色的新校长,可当新校长真的来了之后,非议之声不绝于耳,似乎大家对这位新校长都不太满意。

浙大的新校长是曾任吉林大学副校长的马院士,从个人履历和学术贡献上来看,马院士担任985学校的校长是绰绰有余的,为何大家对新校长如此不满呢?翻阅网上评论,笔者发现这些不满主要源于新校长的出身和学历。



浙大换校长引发争议:学历偏见要不得,这场“出身审判”该停止了

马院士的本科和硕士均毕业于延边大学,也就是东北地区,不少网友坚持认为,第一学历反映了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一个本硕阶段就读于延边大学的人,如何有能力管理好浙大?延边大学这种水平的高校又如何能培养出顶尖人才?

除了学历之外,出身也成了新校长引发争议的原因之一,出身于东北地区的新校长,在浙江当地家长的眼中,根本没资格担任浙大的校长,因为往届的浙大校长要么来自清北,要么也是浙大的“嫡出”,更有网友认为,东北户籍自带经济落后的病毒!这已经不是理想评判了,而是妥妥的个人偏见和歧视。



由浙大换校长引发的学历偏见令人发指,这场“出身审判”该停止了!当自家孩子找工作被学历歧视时,他们说应该打破学历歧视,维系就业公平;当自家孩子入职因为出身被区别对待时,他们呼吁“不拘一格降人才”。

可当学历偏见和出身审判影响的不是自身利益时,他们却比任何人都要刻薄和残酷,公平不止是说说而已,更应该一视同仁,同样对于新任校长的选择,相信决策者自有依据,高校管理者的人才流动性,对于整体教育水平的发展有利无害,不该因为个人偏见忽视大局观,更不该在不了解马院士的全部履历之前,就因为其本科院校和出身户籍就先入为主的判断他是否合适做浙大的校长。



浙大换校长的变动,揭开了中国教育界长期存在的地域歧视和学历偏见,可学术成就和治校能力不应与第一学历画上等号,我们必须肯定教育管理者的人才流动是打破传统壁垒的重要途径,追求“嫡出校长”,无疑是在曾经的用人壁垒上再垒高强,更是给破坏公平晋升再添一把火。

人才的评价标准应突破地域限制、学历门槛等固有思维

新时代的人才评价标准需要突破地域限制、学历门槛等固有思维,而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历史一流问题,需要通过人才合理流动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打破地域壁垒,才能让优秀人才在不同区域发挥作用。



高等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新思维,一流大学建设不能局限于地域观念,要着眼于学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管理者的视野和格局比出身更重要。

马院士38岁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51岁当选院士,这样的成就足以证明学术价值。至于一个人是否适合做某所学校的校长,关键要看其成长历程和实际贡,过分看重第一学历、出身学校才是对人才评价标准的扭曲。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这件事呢?

(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