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北京来硕律师事务所李肖峰律师,作为主攻行政诉讼和刑事案件的办案律师,今天我们聊一聊拘留的两种,结合几个案例,说一下行政拘留和刑事拘留的区别。
“张先生因为和邻居打架被拘留了,但家属收到的通知书上写的到底是行政拘留还是刑事拘留?为什么有的拘留三五天就放人,有的关了一个月还没动静?”作为代理律师,我常被当事人问这类问题。刑事拘留和行政拘留看似都是“进去蹲几天”,但法律性质、后果影响天差地别,一旦混淆可能误判案情、错失维权时机。
真实案例一:刑拘背后藏着“牢狱之灾”
2023年,杭州王某因涉嫌盗窃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家属收到《刑事拘留通知书》后以为“关几天就出来了”,直到第30天突然接到逮捕通知才慌了神。原来,王某多次在商场盗窃高档衣物,金额累计超过5万元,已构成刑事犯罪。最终法院以盗窃罪判处其有期徒刑2年。
关键点解析:
刑事拘留针对的是涉嫌犯罪且可能判处刑罚的人,依据《刑事诉讼法》第82条,公安机关可先行拘留有“犯罪重大嫌疑”的当事人,最长拘留期限37天(30天报检察院审查逮捕+7天检察院决定)。一旦批捕,意味着案件正式进入刑事追责程序,后续可能面临起诉、判刑、犯罪记录伴随终生的后果。犯罪记录不仅影响本人就业、落户,子女报考公务员、军校等也会受政审牵连。
真实案例二:行政拘留只是“违法代价单”
2024年,上海李某酒后与路人发生冲突,殴打对方致轻微伤,被警方处以行政拘留10日。拘留执行完毕后,李某缴纳了罚款,案件就此终结,不会留下犯罪记录。但公安机关出具的《行政处罚决定书》会载明违法事实,未来报考特殊岗位(如公务员、律师)时仍需如实申报。
关键点解析:
行政拘留属于行政处罚,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6条,针对的是扰乱公共秩序、侵犯人身财产权利等尚不构成犯罪的违法行为,单次拘留最长15日,合并执行不超过20日。行政违法记录虽非犯罪前科,但会录入公安档案系统,出国签证、信用审查等场景可能被要求说明情况。
三大核心区别,普通人必知!
第一,法律性质不同。刑事拘留是刑事诉讼强制措施,为侦查犯罪服务;行政拘留是行政处罚结果,代表违法行为已终局性处理。第二,决策权限不同。刑事拘留需公安机关或检察院批准,行政拘留由县级公安机关负责人签字即可。第三,律师介入权不同。刑事拘留后家属可立即委托律师会见、申请取保候审;行政拘留期间律师只能代理复议、诉讼,不能会见当事人(除非涉及未成年人或重大疾病)。
律师忠告:收到拘留通知后必做三件事
1. 立即核实文书性质:查看是《刑事拘留通知书》还是《行政处罚决定书》,前者注明涉嫌罪名和羁押地点,后者载明违法条款和拘留期限。
2. 黄金37天抓住取保机会:若是刑拘,拘留后30天内务必委托律师提交不予批捕意见,一旦错过批捕阶段,后续取保难度陡增。
3. 行政拘留可复议但不停止执行:对处罚不服的,应在60日内申请行政复议或6个月内提起行政诉讼,但拘留仍会先执行,不会因申诉暂停。
法律依据核验(截至2024年8月现行有效):
• 《刑事诉讼法》第82条(刑事拘留适用情形)
•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6条(寻衅滋事行政拘留条款)
•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129条(拘留后通知家属要求)
最后提醒:
被拘留不等于一定有罪,但消极应对一定吃亏。无论是刑拘还是行拘,都要在第一时间固定证据、评估风险。尤其是刑事拘留,37天内的每一步应对都直接影响着当事人是否“能回家”还是“进监狱”。
(为保护隐私,案例当事人均为化名,情节已作脱敏处理)
(注:本文内容经核对现行法律法规,不构成个案法律意见,我是李肖峰律师,欢迎关注账号,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法律问题,可以向我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