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大学食堂后厨惊现"学术天团"——新闻传播硕士黄女士身着厨师服颠勺的视频火爆全网,哲学系硕士李然切菜时还戴着金丝眼镜,被学生戏称为"哲学切片大师"。这对高学历"厨神组合"让网友直呼:"现在去食堂打饭都要先查文献了吗?"

据目击者称,26岁的"黄妈"在糖醋排骨窗口格外受欢迎,她总能把"同学们注意荤素搭配"说成"这论文选题有点油腻啊"。而李然在蔬菜加工区更显哲学风范,把切土豆丝上升为"解构主义实践",连削胡萝卜皮都要引用海德格尔:"存在即合理,但皮必须削干净。"



此等"学术下沉"操作瞬间引爆舆论场。有网友痛心疾首:"国家培养个硕士是用来切土豆丝的?这学历通货膨胀比菜市场物价还夸张!"也有人拍手叫好:"建议清华赶紧推出'博士煎饼果子'套餐,让知识真正'接地气'!"

教育专家倒是端着保温杯淡定喝茶:"诸位莫慌,这叫'降维打击'。新闻传播硕士深知'酒香也怕巷子深',哲学系硕士能把'打饭'升华为'存在主义实践'——这分明是高端人才赋能传统行业啊!"

更魔幻的是,学生们发现这些"学术大厨"确实不一样。黄女士研发的"文献综述套餐"(番茄炒蛋+知识鸡汤)月销破千份,李然在窗口张贴的"存在主义打饭指南"成了网红打卡点。连食堂标语都透着学术范儿:"今日宜吃素,忌大鱼大肉搞学术腐败。"

这种现象背后,折射出当代年轻人对"成功学"的精准反杀。当007社畜在格子间"卷生卷死"时,985硕士们已经悟出真谛:与其在CBD当螺丝钉,不如在灶台间当"扫地僧"。毕竟,能把胡萝卜雕成尼采头像的,那才叫真·跨界艺术家!

正如黄女士接受采访时擦着汗说:"以前在实验室搞研究,现在研究怎么让番茄炒蛋更好吃——都是为人类幸福做贡献嘛!"这番话让围观群众突然顿悟:原来真正的"学术自由",是既能写论文也能颠大勺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