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由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19名师生组成的科考队深入海螺沟冰川,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立体研学模式,为冰川文化节注入实践动能。海螺沟景区联合北京大学通过科学考察、支部共建、志愿行动等多元形式的校地合作,在海拔3600米的冰川前沿构建起“学术研究-生态保护-公众教育”的立体网络。


“我们在著名的旅游胜地、拥有世界级冰川的海螺沟景区和同学们一起进行实地考察,同学们实地看到强烈消融的冰川,才能切实体会到冰川保护的意义。”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刘耕年告诉记者,“海螺沟景区在科普、科学观测和研究等方面做得很好,增加大众对保护自然保护环境、保护生态、保护冰川的认识。”


科考队“草海子雨林至洞嘎寺”与“城门洞至冰川舌”两条科考路线,在刘耕年教授带领下展开地貌解析,沿途观察冰川地貌与植被演替的关联,师生们借助冰爪装备深入冰川舌末端,通过观测冰碛物分布解析冰川运动规律,在冰裂隙密布区实地验证课堂理论,共同探索冰川奥秘。行至冰川溶洞,众人被冰层中亿万年形成的纹理震撼。


“身临其境走到冰川溶洞里面,我感觉到亿万年的生命密码,写在冰川的那每一颗气泡,每一颗冰层里面,所以说我觉得我们真的应该行动起来,保护甘孜州的自然文化遗产,冰川、雪山、森林,这都是我们川西地区非常珍贵的自然资源,我们青年学生应该行动起来,无论是从科研方向还是从自己实践行动方向,尽自己的一份力来做好冰川保护和环境保护。”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博士生杜一凡说。


本次实地探索不仅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彰显了青年学子在生态保护中的责任担当。通过深度实践研学,北大师生以脚步丈量冰川、以行动守护自然,为全球冰川保护贡献了中国高校的智慧与力量。

下一步,海螺沟景区将进一步挖掘冰川科考价值,整合各大高校、研学机构优势资源,分龄设计知识科普型、自然探索型、体验考察型等多元化产品,将山地户外运动与科普研学双重结合,推出“冰川科考追峰贡嘎”户外研学实践活动精品线路,截止目前,共接待冰川科考团队46次,将户外探险与地理知识普及融为一体,提升海螺沟省级研学旅游基地品质,促进“自然课堂”研学旅游可持续发展,为冰川资源的永续利用注入新动能。

作者/ 张兵 吴娟

编辑/ 黄星洁

校对/ 毛莉泓

责编/ 杨雪

审核/ 白马

监制/ 谭荣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