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暖心提醒,音乐相伴更有感觉~
赖立里
本期推介电影:《达拉斯买家俱乐部》
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名电工罗恩·伍德鲁夫被诊断为艾滋病,医生认为他只有1个月的生存期。彼时正值20世纪80年代,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新药AZT(齐多夫定)副作用较大;而在其他国家有效使用的药物,当时在美国却因法规限制无法合法获得。伍德鲁夫通过“买家俱乐部”的形式绕过这些限制,自行在国外大量采购药物,自救的同时也帮助了大量的艾滋病患者,但也一直遭到FDA和制药企业的阻挠和施压。最终,伍德鲁夫在确诊后的第2557天去世,比医生的预期晚了7年。在他的不懈努力下,FDA最终采纳了小剂量AZT配合其他药物的综合疗法。
《达拉斯买家俱乐部》拍摄于2013年,当时,人们对艾滋病已经有了较为充分的认识,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俗称鸡尾酒疗法)成为全球范围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标准治疗方法。随着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的广泛应用,在今天,艾滋病患者的生存质量有了很大提升,预期寿命得到了显著延长。但目前,全球仍在努力应对艾滋病,且尤其在获取治疗、消除歧视、开发疫苗和治愈方法等方面面临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为我们回顾了艾滋病全球大流行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并以FDA批准利用AZT配合其他药物进行治疗事件为故事核心,深刻揭示了在艾滋病流行的危机中,社会制度性问题和因此造成的偏见。影片生动刻画了一个“浪荡子”在生死攸关的经历中“重生”,为自己和他人争取生存权利的动人故事。
影片中,伍德鲁夫在感染了艾滋病后,以不同以往的视角看到了身处环境制度的僵化,医生的墨守成规和对患者生命的漠视,以及制药公司的逐利性。伍德鲁夫通过“买家俱乐部”提供的替代药物,挑战了资本的垄断地位,同时指出了市场对公共健康的控制和影响。
电影里,由于FDA对未经充分测试和批准的药物采取保守的态度,许多艾滋病患者宁愿寻找替代疗法,并通过非法途径获得药物。这意味着,他们将时刻面临因违法行为而遭受制裁的风险。
尽管电影主要聚焦于伍德鲁夫的个人故事,但它通过伍德鲁夫与社会边缘群体的交往,展现了艾滋病在当时美国社会中被严重污名化的境况。这种污名化不仅加剧了患者的痛苦,还减少了他们获得公平医疗资源的机会。
在面对艾滋病危机时,患者遭受的是双重打击——不仅来自疾病本身,还有来自社会的歧视和排斥。
在这一环境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在与医院、医药企业、社会等各种关系中处于极度弱势地位。但也正因如此,患者们在近乎绝境下的自我救赎与转型也更为震撼人心。
《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不仅讲述了一个人的抗争故事,更深刻揭示了社会和医疗体系中的多重问题,为观众打开了一个审视制度性不公的窗口。影片强调了在面对生死抉择时,个人争取权利的重要性,也呼吁社会对边缘化群体给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文: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 赖立里
编辑:魏婉笛 杨真宇
校对:马杨
审核:管仲瑶 徐秉楠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66BFP94I】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