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在解放军军事学院的讲台上,一个身材敦实、满口浓重湖南口音的人正在讲台上讲课。

讲台下,除了众多我军高级将领之外,还有一个带着眼镜的长者正在微微点头。这个人,就是新中国的开国元帅刘伯承



而那个正在讲课的人,就是几年前成为我军俘虏的国民党将领廖耀湘

一个国民党将领,为何会出现在新中国军事院校的讲台上呢?

这一次的讲课经历,又给军事学院和廖耀带来了什么改变呢?

一切还要从四十多年前开始说起

廖耀湘,在著名作家冰心的笔下,他是个“完美男人”。

他不酗酒,不赌博,用情专一,无任何不良嗜好,而且学问精深,打起仗来有勇有谋。而这些特点,和他的出身不无关系。



廖耀湘

1906年,廖耀湘出生于湖南邵阳市回龙村。他的祖父是一位私塾先生,他的父亲则是半耕半读之人。廖耀湘出生后,一家人对他寄予厚望,这一点,从他的名字上就可以看出来。

六岁时,廖耀湘在祖父的教导下开蒙读书,接受了六年的传统文化教育之后,廖耀湘又进入新式的小学、中学读书,接受了现代教育的洗礼。

1925年夏天,廖耀湘打算去投身军旅,进黄埔军校学习。

但是,此时的廖家已经家道中落,给他凑不齐路费。结果,廖耀湘只能就近从军,到湖南陆军当了普通一兵。

到了1926年,他总算得到机会,考入了黄埔军校第六期骑兵科

由于成绩优秀,廖耀湘在毕业后,被送往法国圣西尔军校,继续学习机械化作战。经过刻苦学习,他最终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



回国后,廖耀湘很快就担任了教导总队第二旅中校参谋主任,紧接着就参加了南京保卫战。当时,国民党军队刚刚在淞沪之战中失败,高级将领都认为南京无法固守。

但是,蒋介石出于政治考量,仍然决定死守南京。廖耀湘就在这种撕裂的指挥当中,迎来了自己的初战。

按照部署,教导总队负责防守孝陵卫、紫金山一带。他们经过激烈的交战,仍然不是日军的对手。

12月11日,日寇攻占了中山陵园。混乱之中,廖耀湘和自己的部队失散了。

为了活命,他只能从一具百姓的尸体上扒下衣服,然后去距离紫金山不远的栖霞寺寻求避难。

廖耀湘相继在栖霞寺和一个农民家里躲了两个多月,直到日军搜捕的风口过去了,他才重返部队。

廖耀湘归队后,对南京保卫战的失利原因进行了总结。

他认为,当时中国的军队作战方式非常落后,急需改革。

他将自己的改革方案递交给了蒋介石,正好与蒋不谋而合。

蒋介石此时决定,也要在中国组建机械化部队。廖耀湘正好是机械化骑兵的科班出身,所以被破格提拔为第200师少将参谋长

蒋介石对第200师寄予厚望,很快就将其扩编为新11军,之后不久又改为新5军,军长是黄埔一期生杜聿明

廖耀湘虽然能力出众,但是资历尚浅,只能在新22师出任副师长。在部队中,廖耀湘和师长邱清泉合作非常愉快,成为了国民党部队中“一山容二虎”的典范。



廖耀湘主管部队的训练工作,他将中法两国的战术相融合,创建了独特的“小部队战术”。他以三人或者二人为一伍,进行积极的运动作战。

他还经常给士兵示范战斗技能,以绝妙的枪法给他们树立榜样。此外,他经常下基层,和战士们同吃同坐,赢得了他们的尊重和爱戴。

1939年12月,昆仑关大战开始了。廖耀湘也终于等到机会,实践自己的能力。

当时,日军第五师团想要通过进攻广西,切断中越公路的国际交通线。第五师团是日本一流的机械化部队,自然要由中国的机械化部队来迎战。

蒋介石命令杜聿明,率领第五军向昆仑关发起进攻。昆仑关位于广西南宁东北方向,是一个多条公路汇聚的枢纽隘口。



按照杜聿明的部署,第200师和荣誉第1师担任正面主攻任务。而新22师,则为右翼迂回部队。虽然不是主攻部队,但新22师仍然以自己的装甲部队,积极地打击敌人。

在九塘埋伏战中,新22师打得日军第二十一旅团溃不成军,并击毙其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战役进入到后期,邱清泉负伤撤下火线,廖耀湘开始承担指挥责任。

此时,杜聿明发现主攻部队久攻不下,便让廖耀湘带新22师接替主攻任务。经过浴血奋战,廖耀湘在1940年正月十五日夜攻克昆仑关。此后,廖耀湘正式成为了新22师师长。

1942年,为了保住滇缅公路的国际通道,多支中国的王牌部队组成远征军,进入缅甸作战。而新22师,也在廖耀湘的带领下出发。



但是,这一次远征,对于中国军队来讲,简直是一场噩梦。

虽然在一开始,远征军打得相当不错,可随着日军进攻的展开,原本被寄予厚望的英国军队,便开始经常性的溃败或单方面撤退。

中国军队,逐渐成为了他们失败的“垫背”。为了避免全军覆没的危险,大部分远征军不得不在蒋介石的“纸上谈兵”的空想下,进入了死地野人山。

野人山位于缅甸胡康河谷地区,是一片没见过天日的原始森林。此处不仅地形险峻,还有蟒蛇、虫蚁、蚂蝗等吃人的生物聚居。

走入这片死地后,除了那些有形的危险,无形的饥饿、疾病也随时威胁着官兵们的安全。

在走了整整4个星期后,部队彻底断粮,连皮带也吃完了。廖耀湘下达了严格的配给令,但每天的死亡人数仍在增加。

此时,蒋介石也感觉自己的命令有问题,便请求美军帮忙寻找远征军的下落。



最终,美军找到了廖耀湘率领的这支部队,并且带去了蒋介石的命令:

不要回国了,先撤退到印度休整。

新的方向,给了部队新的希望,廖耀湘亲自拿起砍刀,为士兵们开路。

谁知,意外再次发生:随军副官何贵生把地图弄丢了,生路似乎被斩断

廖耀湘在这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他利用自己的经验和学识,通过树木的颜色来确定方向。通过这种最古老的方法,廖耀湘把部队带出了那片阴森的死地。虽然部队损失了十分之九,但是整体主干仍在,廖耀湘还有希望东山再起。

此后,廖耀湘和率领38师的孙立人,一起进入了印度的兰姆伽基地,接受美军的补充和训练。经过了一年的休整,廖耀湘和新22师都满血复活了。



接下来的,自然是向日寇报仇雪恨

1943年底,远征军从列多出发,正式拉开了缅北反攻战的帷幕。

开战之初,廖耀湘的新22师就在大洛、拉加苏一带打了一场胜仗。他们不但打击了日军的补给线,还迫使进攻大奈河北岸的日军撤走,解救了友军。

大洛之战之后,新22师又进行了孟关大战

这一战,廖耀湘以闪电般的速度,绕过了敌人的正面阵地,在切断敌人补给线后,对日军发起了前后夹击。最终,日寇十八师团主力被彻底击溃。



廖耀湘穷追猛打,很快就攻入了敌人第十八师团司令部,甚至连敌人的关防大印都成了他们的战利品。

这一战,让英国海军上将蒙巴顿赞不绝口,他竖着大拇指,用汉语说道:“二十二师顶好!”

这一战役之后,廖耀湘升任新6军军长,并且赢得了“丛林之王”的美誉。

廖耀湘在缅甸多次作战,收复失地8万多平方公里,歼灭、俘获日军十万余人,成为了战场上的关键先生

他也因为自己卓越的贡献,获得了世界抗战最高勋章——二战金质自由勋章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日军在南京举行投降仪式。

而廖耀湘的新6军,则被空运到当地,成为了现场的警戒部队。这对一支声名显赫的军队来说,无疑是最高的荣誉。

不过,廖耀湘此时还无法想到,自己的光荣岁月很快就会戛然而止,等着他的是被俘虏的命运。

1946年,廖耀湘率领新6军在秦皇岛登陆,正式进入东北,开始了与解放军的战斗。

在开始阶段,他确实占据了一定的上风,先后攻占了盘山、台安、辽中、长春等大小城市,打通了辽阳到营口的交通线。但是,解放军的大规模运动战术让人捉摸不定,他始终无法对对手形成致命攻势。

5月份,解放军因为四平之战的余波而陷入困境,杜聿明趁机全部占据松花江以南地区。而在威远堡立下大功的廖耀湘也再次升官,成了国民党第9兵团的司令。



但是,之后的岁月,廖耀湘就越过越难了。由于内部的派系倾轧,蒋介石以陈诚代替杜聿明在东北坐镇。但是陈诚能力有限,将东北搞成了一团乱麻 。

这之后,卫立煌、郑洞国、范汉杰分别坐镇沈阳、长春、锦州,廖耀湘成了国民党在当地的唯一机动兵力。

但是,在锦州被解放后,廖耀湘已成瓮中之鳖。

1948年10月,廖耀湘在向黑山进攻无果后,被解放军俘虏了。

解放之后,廖耀湘在抚顺接受改造。而一个属于他的新机遇,也在慢慢到来。

1951年1月15日,解放军军事学院正式成立,在军事教育上颇有造诣的刘伯承担任院长。军事学院成立之初,非常缺乏有能力的教员。



尽管刘伯承向国家申请,从华东军政大学调来了一部分教员,也从机关招聘了一些知识分子,但仍不能满足需要。

刘伯承心胸宽广,深知此时当唯才是举

他十分大胆地从起义投诚和解放过来的原国民党军官中,筛选了一批人做教员。而他最想要的,就是廖耀湘。

廖耀湘既有黄埔军校的背景,也在海外留过学,学习成绩好,实战经验足,是当教员的好选择。

一天,刘伯承对战犯管理所的所长提出,想要将战犯廖耀湘请来讲课。所长当然不能说什么,但是军事学院的学员听说后,却感到有些无法接受。

毕竟,廖耀湘已经是败军之将,有什么资格给胜利者当老师呢?



刘伯承听到一些风声后,开始耐心给学员做思想工作。他先从自己说起,说自己也是旧军阀出身,但是毛主席曾有言,革命不分先后,不应该因为廖耀湘的过去而对他有看法;

接下来,他又说廖耀湘是自己请来的,但是也是得到过毛主席、周总理批准的。只要他能传授我们军事知识,我们就应该尊敬他。

经过一番说理,学员们心里的顾虑总算打消了。

学员们的思想工作做完了,廖耀湘任教的障碍也就解除了。但是,他自己却推辞了起来。在听说要去给解放军的将士们上课后,廖耀湘吓了一跳,赶紧摆手说不行。

他的理由很简单:自己是败军之将,又是一个战犯,不能给胜利之师讲课

但是,经过了所长的工作,廖耀湘还是站在了讲台之上。



在军事学院,廖耀湘见到了刘伯承。刘伯承开门见山地说,想让他在三个方面详细地讲一下:

第一是讲在缅甸大获成功的“小部队战术”,以及“森林作战法”的方法和“城镇村落战术”;

第二,是从国共两个方面,讲一下在辽沈战役中的体会;

第三,则是讲一下对解放军在历史新阶段建设的建议。

在刘伯承的鼓励之下,廖耀湘登上讲台,带着一头汗水开始讲课。但是讲着讲着,他就慢慢放开了,眼前仿佛又回到了野人山。

一堂课讲完之后,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刘伯承亲自来到讲台上,握着廖耀湘的手说:“廖将军,你的课讲得真生动!”



这之后,让自己当年的对手来学院上课,就成了刘伯承的一记绝招。国民党将军普遍受教育程度高,军事理论精深,正是难得的“好老师”。有了他们的加持,军事学院的教学质量提高很快。

而廖耀湘,在这件事后也深感解放军将领的大度,对于改造更加主动。

1961年,他终于得到特赦,走出了功德林。



此后,他成为了新中国的文史专员,用手中的笔来记录自己所经历的历史。

1980年,他的骨灰被安放进八宝山革命公墓。这位在抗日战场上声名赫赫的将军,终于通过自身的改造,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认可。

参考资料:

1.马笑泉《廖耀湘:虎气震东瀛》
2.述林《刘伯承请败将当老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