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随着三大战役的相继结束,中央就决定立刻展开解放全国的战斗,而渡江战役也在如火如荼的筹备着。不过为了更好的打这场战斗,中央决定成立总前委,主要就是负责渡江战役的相关事宜,没多久邓公就整理出了作战计划,并且上报给了中央,而毛主席很快就给予了同意。
当时总前委的大多数人觉得只要将京沪杭的国民党给解决掉,那么蒋介石的统治就彻底结束了,毕竟这里就是国军的心脏部分。不过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在战役最初的时候还是按照计划来的,不过之后的作战规模竟然扩大了,直接由京沪杭扩大到了东南地区,直接变成了多个战斗群,然后很多地方几乎是在同一个时间点被解放,而出现这样的情况与刘帅的建议分不开。
三大战役之后,蒋介石的五支精锐部队也都被消灭了,虽然没有什么反抗的能力,可是蒋介石却不甘心就这么放弃,他还想要借助长江进行最后一搏。蒋介石对于这个防线可是非常有信心的,他甚至还对汤恩伯说,只要他的部队能够守住长江,那么共产党就只能被挡在长江的另一面了。
有了蒋介石的鼓励,他下面的人还是挺有信心的,不少人觉得这个长江是能够抵三百万大军的。这个时候国民党兵力还有百万之多,而且有75万被部署在上海与宜昌这个区域,另外的45万就是汤恩伯负责指挥,主要负责湖口到上海这段。
九江到武汉这一段是白崇禧负责守护,他手里还有25万大军。另外在江上还停留着一百多艘舰艇,以及三百多架飞机蓄势待发,可以说国民党这边建立的防线还是比较严谨的。对于这场战斗,中央还有毛主席是比较重视的,毕竟这是最后的决战,怎么说也要赢得胜利,绝对不给国民反击的机会。
所以在制定进攻计划的时候,曾确立了好多个都没有成型。最初中央是想要三野来负责这场战斗,可是担心三野的人马不够,就又将二野加进来,当时作战任务就是对京沪杭的国军进行歼灭,从而让蒋介石的统治彻底结束。
而且这两支野战军也被分成了三个集团军,分别是粟裕与张震领导的东集团军,总人数是35万。中集团军是谭震林同王建安领导,人数是30万,西集团军就是二野还有中原军区的部队组建,人数是30万,负责不同地段的进攻。
当时就整个作战计划来看,三野是负责主攻的,而二野就是对敌人进行断后路包围的,而且战事也就只在京沪杭地区展开。可是刘伯承对这个作战计划有自己的看法,甚至觉得这个计划还是有漏洞的,那么刘伯承到底提出了什么建议呢?
国军这边不管做什么样的军事部署,都会被我军知道,毕竟我军的情报系统可是国军无法比拟的,而刘伯承在看到国军的军事部署之后,觉得蒋介石的军事能力也不就那样,而蒋介石觉得自己摆了个长蛇阵,刘帅觉得这就是个死蛇,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并且刘帅说只要部队能够顺利渡江,局势就对我军有利,中央也认可了刘帅的看法,最初战斗就是按照计划来的。然而在战斗打响后,敌人在与我军交战的时候就立刻溃败,大多数人都选择了逃跑,这也让蒋介石构筑的防线直接崩溃。
而中央也想到刘伯承之前的建议,于是就赶紧改变策略,对逃跑的敌人进行全面追击,毕竟放了这些敌人就会给后续带来不小的麻烦,中央才能够将全国这么快解放出来。而且刘伯承的建议也加快了渡江战役的结束,让国民党无处遁形,保证了国家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