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普陀区眼病牙病防治所主办的优秀口腔病例交流展示活动在长风白玉片区举行。
活动现场,来自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普陀区中心医院、同济大学附属普陀人民医院、普陀区利群医院、普陀区眼病牙病防治所的口腔科医生,带来了疑难病例的治疗过程分享。“治疗中,我们发现同一牙并存牙周病变和牙髓病变,且互相融合联通,感染可来源于牙周,也可来源于牙髓。无论牙周或牙髓病损都可以是另一种病损的原因或结果,或两种病损可能独立发生。”来自普陀区眼病牙病防治所的牙周科主治医师张炜亮分享了一例左下后牙周牙髓综合征病例,该患者通过36根管再治疗术、牙周基础治疗、牙周再生治疗、36全冠修复,经过近十个月的治疗,最终保留了原有的牙齿。
案例交流
上海市口腔医院副院长陈栋对该病例作了精彩点评。“到底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是先做牙周治疗,还是先做牙髓治疗,这在学术界还是有争论的。这位患者比较年轻,再生能力比较强,但有偶然性,不是每个这么严重的病人,他牙周吸收的再生这么好,所以我主张要牙髓跟牙周同时做治疗。”
专家点评、同行交流,让与会人员受益匪浅。普陀区眼病牙病防治所口腔综合科医师胡嘉豪说:“这样的交流活动让我开阔眼界,也增加了许多专业知识。”
“我们每年都会举办这样的优秀病例交流展示,既是对临床经验的凝练,更是对诊疗技术的突破。我们邀请了业界专家以病例为镜,深入探讨疑难病例的创新解法,加速科研成果向临床应用转化,共同提升区域口腔诊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精准、更优质的医疗服务。”普陀区眼病牙病防治所所长陆舫说。
口腔科普
在片区一楼、三楼,还开展了互动游戏环节、现场专家咨询以及全年龄段口腔健康科普宣教。“小朋友一旦发生龋齿,很少是一颗牙,通常是多颗牙发生龋齿。除了饮食和口腔卫生习惯外,牙齿发育不好、窝沟较深、排列不整齐等因素都容易造成龋齿。”在护牙小课堂上,普陀区眼病牙病防治所预防科科长由江涛以生动的小故事科普口腔护理知识。同时,他建议儿童每半年进行一次口腔检查,通过评估患龋风险较高的儿童,应提高检查频率,3个月左右检查一次;家长要培养儿童从小形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监督和帮助孩子刷牙,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每日至少帮孩子刷牙1次,以保证刷牙效果;要善用牙线,把牙缝清洁干净。
活动现场,还为“2024年普陀区口腔病例大赛”优胜奖获得者颁奖。
口腔健康是国民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体系逐步完善,卫生健康工作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迈出坚实步伐,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普陀区立足百姓健康需求,构建了“市-区-社区”三级联动的口腔防治网络,涵盖2家市级医院、7家区属医疗机构及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24年通过创新“三位一体”管理模式,整合区眼牙防所、社区中心与综合医院资源,实现中小学口腔检查全覆盖,完成76所学校61925名学生筛查,服务效率提升显著。
聚焦全生命周期管理,实施学生群体依托市级《儿童青少年龋病分级管理》项目建立科学干预体系;开展职业人群开展健康管理试点;推进老年群体完成950例流行病学调查,同步推进基层人员能力建设。科研支撑方面,建成区级牙病综合防治管理系统,强化数据驱动决策。
科普宣教形成立体化格局,全年开展“世界口腔健康日”“爱牙日”等主题宣教,创新采用短视频、健康讲堂等传播方式,形成深远影响。通过三级防控网络联动,实现重点人群服务覆盖率达98%,居民口腔健康素养显著提升,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口腔公共卫生服务新模式。
记者:易雯
编辑:王雨思
普陀 你好 | 樱开处,春裳留影
“焕彩小镇”,孩子们的圆梦之地
一起来创作!“世界任我想象”科普绘画大赛作品征集令
从零开始学太极!第十七式:右下势独立
普陀区举办“双周创新讲座”第一讲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