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靖北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构建新型政商关系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健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工作机制。在今年2月17日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进一步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并希望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胸怀报国志、一心谋发展、守法善经营、先富促共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必须充分认识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重大意义,全面把握进一步构建亲清政商关系面临的问题及破解的路径,推动党中央关于进一步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一、进一步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构建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党员、干部既要关心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主动排忧解难,又要坚守廉洁底线。”从本质上来看,“亲”和“清”是干事和干净的关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持续优化公平竞争市场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和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也是持续深化全面从严治党、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必然要求。
进一步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是促进“两个健康”的必然要求。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民营经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对于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是重大经济问题,也是重大政治问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把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放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大盘子中加以谋划推进,明确提出要健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工作机制。可见,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是健全“两个健康”工作机制的题中应有之义,对于为民营企业创造健康发展环境,促进民营企业健全内部治理制度,引导民营企业家树立和践行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进一步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必然要求。促进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近年来,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持续向好。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进一步强调:“要全面落实民营企业座谈会精神,一视同仁对待各种所有制企业,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基础和必然要求。只有破除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形成亲清政商关系,才能有效降低市场运行中的制度性成本,形成公平竞争的良好市场环境,推动民营经济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进一步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是持续净化政治生态的必然要求。政治生态好,干部队伍就会风清气正、心齐气顺,社会风气就会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立“明规矩”、破“潜规则”,持续推动政治生态“山清水秀”。从现实看,政治生态不断优化、持续向好态势不断发展,但是党内政治生态尚未彻底净化,影响党内政治生态的消极因素尚未完全根除。只有进一步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从制度体制上筑牢预防官商勾结“防火墙”,消除影响党内政治生态的污染源,才能为广大党员干部放心大胆干事和各类市场主体安心创新创业创造充分自由和广阔空间,共同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
二、进一步构建亲清政商关系面临的主要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开局破题,持续纠治“四风”,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党风政风焕然一新,民风社风持续向好,为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持续推进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出台一揽子支持民营企业的政策措施,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弘扬和培育企业家精神,支持和促进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探索实践,亲清政商关系的理念逐渐成为全社会共识,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正在加速形成。但是,也要清醒认识到,在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中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些地方、部门与民营企业等市场主体之间不亲、不清问题,或者亲而不清、清而不亲的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存在。
就不亲或清而不亲问题而言,在正风肃纪反腐的高压态势下,相对而言,政商不“亲”或清而不亲的问题成为一段时间以来的治理难题。一些党员干部对亲与清的辩证关系认识不到位,担心与民营企业家交往被误解,因而奉行“少做少错、不做不错”,刻意回避接触。有的对民营企业心存偏见,不愿与民营经济人士平等相交、主动服务。有的党员干部虽然主观上愿意打交道,但由于知识、能力不够,不知如何与之正确交往。同时,政商之间缺少多层次常态化沟通渠道,导致交流不畅,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主难以获得应有支持。
就不清或亲而不清问题而言,在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大背景下,政商关系不清或“亲”而不清的问题尽管显著减少,但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比如,“四风”问题隐形变异,各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顽瘴痼疾,增加了企业负担,降低了政府公信力。一些地方公职人员滥用职权,利用市场准入、土地审批、政策优惠等方面的漏洞谋取私利,违规干预项目建设、企业运营,甚至利用行政、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也有少数民营经济人士迄今为止仍然热衷走后门、拉关系,更有甚者通过各种手段对领导干部进行“围猎”,从而获取不正当利益。近年来出现的各种“逃逸式辞职”“旋转门腐败”“期权式腐败”,隐匿其后的逻辑就是权力与资本的非法勾连,严重扭曲了正常政商关系。
这些问题的存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既有干部思想认识、作风转变不到位的问题,也有经济体制机制、民营企业治理制度不健全的问题,既有政治生态需要进一步优化的问题,也有政商沟通渠道不够畅通的问题。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多措并举、系统施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推动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三、进一步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落到实处,为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排忧解难,让他们放开手脚,轻装上阵,专心致志搞发展。”新时代新征程,要立足实际,从思想教育、体制机制、政治生态等多方面入手,进一步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加强对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思想教育引领。各级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准确领会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精髓要义、实践要求,切实带好头、尽好责,真正把党中央关于“两个毫不动摇”“两个健康”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进一步加强对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人士的政治引领,引导他们不断提升理想境界,树立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观,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完善企业治理结构,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守法诚信经营,积极回报社会,为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进一步加强舆论引导,深化对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宣传解读,引导全社会全面客观正确看待民营经济,加深对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认识,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浓厚氛围。
持续深化有利于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体制改革。进一步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有赖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制约各类市场主体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制度障碍。要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个核心问题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划定政商交往的“红线”“底线”。完善市场准入体系,破除隐性壁垒,持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为民营经济创造更多发展机遇。按照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要求,建立健全高水平良性招商引资新机制,防范不当行政干预。引导民营企业加快健全内部治理结构,实现治理规范、合规经营,进一步完善资本行为制度规则,从源头治理商业贿赂行为。建立健全政商交往正负面清单制度,明确政商交往的范围和底线,防止以权谋私和利益输送。加快推进服务和监管方式数字化转型,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加透明、及时、便捷的服务。加快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使各类经营主体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坚决防止和纠正利用行政、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的行为。
持续优化有利于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政治生态。结合正在全党开展的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坚持寸步不让、露头就打,持之以恒纠治“四风”、树立新风,不断加固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堤坝,坚决打掉“四风”这一妨碍健康政商关系的无形之“墙”。针对政务服务、行政审批、监管执法中敷衍塞责、推诿扯皮、懒政怠政等不作为、乱作为问题,把深化“放管服”改革、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列入政治监督清单,加大精准问责力度,推动党员干部主动关心、及时回应企业合理诉求,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针对干部不敢为、不善为问题,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并使之具体化、规范化,激励干部更好履职尽责、担当作为。坚持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深入推进风腐同查同治,坚决斩断官商利益输送纽带链条,坚决清除政商交易的腐朽思想残余,持续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
建立健全多层次常态化畅通有效的政商沟通机制。通过建立健全多层次常态化的沟通机制,深入了解民营经济人士所思所想、所困所惑,有针对性地帮助企业解决问题。特别要根据企业行业、规模等特征,建立分类沟通机制,充分利用工商联、行业协会等平台,扩大沟通交流的覆盖面,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数字化政企互动,通过“一网通办”、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确保企业诉求快速响应。健全涉企政策评估机制,完善服务民营企业的考核机制,确保党中央关于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各项要求进一步落地见效。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上海市社科联副主席、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原副院长)
来源:2025年第4期《党建》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