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有时的自以为是,自以为正确,往往会坑了孩子,让原本就厌学的孩子更雪上加霜。
在我接触的父母中,有不少是高知,或者本身就是教育工作者,或者父母自身也比较优秀,有着很成功的人生。
于是,父母就无意识用自己固有的认知去要求孩子,去规划孩子的人生路线。
可以说孩子一切的人生轨迹都是定向的,孩子只需要听话照做就行。而且孩子按父母的规划和要求,确实在小学阶段取得了很亮眼的成绩,闪闪发光。
这就更加坚定了父母自以为对孩子教育上的引导与无比正确后的欣慰。
可是问题到了青春期后,孩子突然就叛逆和不再听从父母的指挥与安排了。这让父母非常懊恼,采用了更严厉的管控,可是孩子不仅不听,反而对抗得更彻底。
即便到这个时刻,父母还是坚信自己为孩子规划的人生之路是最正确的,无论用什么方法,都要将孩子拽回来正常的轨迹。
这既是父母对孩子最深切的爱,也是父母对孩子最无效的帮助。
父母越想要改变孩子,越想纠正孩子,反而是给孩子挖的深坑,会让孩子更内耗,更厌学,更对学习索然无味。
根据我在辅导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父母自以为是频率较高的情况:
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半点都听不进别人的建议;
以为自己很懂,但陷入了自以为懂,实际却是认知局限;
以自己的感受和经验去下定义的评价,却错得很离谱。
对家庭教育来说,看似人人会教育孩子,但每个人都是出于自己的经验与认知以及感觉下的评判。
即便你自我感觉良好,也会存在着一叶障目的认知狭隘。在自己并不熟悉和擅长的领域,尽量保持着谦卑之心和及时求助。
不然固执己见,以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去坚持、判断和评价,就会在坑孩子的路上越来越远。
换句话说,术业有专攻。觉察力越清晰,洞察力越强的父母,反而更有全局观,不仅看到现象,还会追溯本质,会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而略懂皮毛的父母,反而会自以为是,觉得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就是事实。
父母的这种想法,反而会坑惨孩子。因为这样的认知本就带着自我的滤镜,掩盖了一些父母自己无法觉察的事实。
陷入认知短板的父母,只相信自己是对的,只信自己的直觉和经验,别人说什么都通通的排斥和抗拒。
通常遇到这样的父母时,我刚开始会提醒,如果父母还是陷入自我感觉中下定义,贴标签或下结论时。
我一般都会放下劝父母想改变孩子,将一切问题都归结为孩子不好的执念,允许父母陷入自己的情绪里。
不是不帮父母纠正自己错误的想法,而是纠正不过来,还会陷入情绪的拉扯之中,等父母觉悟到自己错的时候,可能立刻就醒悟了。
人教人教不会,但事教人,一次就会。
有时候放下助人情结,尊重他人命运,也是一种选择。
因为我发现想要改变父母的自以为是,比登天还难,他们会觉得你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会觉得他们的情况跟你说的不一样,孩子跟孩子也不一样。
的确,孩子之间个体会有差异,人和人之间也有不同。但教育的底层逻辑是相通的,一定是父母先出问题,孩子才会出问题。
所有孩子的厌学,内耗甚至抑郁,都跟家庭教育关系密切。
父母是因,孩子是果,错误的因也会结出酸涩的果。
所以说父母的觉察力,学习力以及清零自己的能力是一种勇气。
越是高知的父母,越是容易陷入刻板认知。尤其是原本就从事教育工作的父母,越容易对自家孩子和别人的孩子双标,反而坑了孩子。
同样,越是自以为是的父母,越会坑惨孩子。这些并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贩卖焦虑,而是一个大概率的事实。
父母要知道,当你自为以是,当你用着错误的方式爱你的孩子时,为你的执念买单的不是别人,而是你最爱的孩子。
及时清零,放低自己,多去求助,而不是陷入自以为正确的漩涡。
很多时候,父母的自以为是不过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