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十三姐

大家都知道我儿子快要高中毕业了,我们这两年在“两条腿走路”,就是一边申请国外大学,一边准备中国高考。

乍一听这是“多了一种选择”,好像很不错的样子,但是我猜全中国干这事的应该不超过个位数。所以你品,只有极少数人愿意干的事,一定不是什么快乐的事。

现在,一条腿基本上岸了,我才敢负责任地告诉各位:两条腿走路很好,没事千万别走。

美本放榜接近尾声,儿子目前拿了三个offer和一个waitlist。不要觉得拿几个offer是什么牛x的事情,因为你们不知道我们拿到的拒信有多少。

昨天看到一个消息,一名非常优秀的亚裔学生申请藤校被拒,然后自杀。以前我对这种事只会感到唏嘘,没啥太大感觉,但现在我感触太深了,但第一反应就是:这里面家长和老师应该承担至少80%责任。

我亲自走过申请藤校的全部流程,也知道这里面的心理起落,我想说:一个孩子人生的“弹性余量”是父母或学校给的,尤其是家庭。如果父母不给孩子释放有弹性的价值观,孩子再优秀也可能满盘皆输。

不就是被藤校拒信吗,我们也有一堆。

哈佛,耶鲁,普林斯顿,斯坦福,宾大,统统给我发来拒信。你们体验过被这么多大藤同时不要吗哈哈哈哈哈哈。

哈佛的:


普林斯顿的:


耶鲁的:


宾大的:


斯坦福的:


你看,一顿操作猛如虎,个个都来say sorry。

要是像那个孩子一样没心理韧性,一下子被藤校“全拒德”,会怎么样?

那天我收到拒信,不出所料,没有太多失望,反而顺手发了个朋友圈纪念一下。

我的朋友给我发来消息,说怎么还有你这样的家长,人家只会在朋友圈发录取通知,只有你发拒信。


我就是觉得我,就是有这种面对挫折和失败特别强大的内心,我也特别希望儿子有这种素质。

当然,我和儿子来早就达成默契——这几个学校对我们来说就是申请一下用来体验人生,万一不小心狗屎运了呢?但就算没录,我们写过了那些小文书里的题目,至少知道他们要的是什么人,我们的差距在哪。

显然,狗屎运没有那么容易拿到,毕竟实力也没到。

我反复跟孩子说:其实也不是你实力不行,是我们的路径和平台完全不同,能拿到offer已经很幸运了。

重要的是,也不是只有进了大藤才叫有实力。

我觉得那些没录好学校、没考出好成绩、没有达成大人的要求就寻死觅活的孩子,都面临相似的困境——外界要求和评定标准单一,且无弹性。

比如一直跟孩子说“你一定要考上xxx学校”,“你必须考进年级前五名”......

而我这个奇葩,跟孩子说得最多的是:没有任何目标院校,申请一些喜欢的,录那个都好,都不录就不录,我们参加高考分,考上那个上那个,你尽力就行。

在申请时我屡次认真跟他分析前30学校里哪些学校哪些专业最强,又现学现卖美本体系不以排名论英雄,还熬了一堆鸡汤,尽量给他一些选择20名以后学校的优势在哪......我不遗余力地让孩子明白这件事的终极奥义,和中国高考凭分数定乾坤的区别之大......

每个人对“名校”的认知,最初就是来自于父母的灌输,其次是社会影响。

对我来说,除了哈耶普斯麻这几个顶级藤,其他的其实差不多,美国就是这样,看学校更要看专业,比如我们拿到offer的UMICH,有不少专业都是排名前几。

不迷信顶级名校,和中国家长不迷信清华北大的情况还不一样。我们不迷信清华北大是因为估计考不上,在美国不迷信顶级校是因为玄学因素太多,不要孤注一掷,把孩子的价值观锁死。

给孩子留余地,首先是要让孩子认清自己的短板,千万别觉得自己这么优秀凭什么被拒绝。

申美本这条路,我从踏出第一步之前就认真跟孩子讲过:我们手上的牌远少于其他学生。

我们是普高,公立,和国际学校或头部学校的国际部学生竞争,而且是美本这种“玄学”性很强的录取方式,本来就意味着“运气占多数”。

比如有的学校,RD轮(常规申请)在中国大陆只招几十人,我们就是其中之一,从这点来看真的实属无比幸运的了。

又比如有些学校我们是在EA轮(提前决定批次)为了保底才选的,感觉凭我们的材料一定能进,结果也把我们拒了。

你说这玄学是不是特别玄。

我只会跟孩子说:这些学校进了应该是优秀,不进不代表不优秀。

只要我们尽了自己的努力,后面无论结局如何都不重要,不要因为没有进最好的就认为自己失败,人生像大海一样非常庞大,选择每一支细流都不能确保你最终将以什么方式汇入江河湖海,每个阶段还是一样要靠自身的意志和努力,不管当下是什么样的,未来一定不会差。

我是个八分饱的老母亲,在写给孩子18岁成人礼的信里我说过:“认识自己很重要,实现你自己对自己的责任,比实现别人对你的期待更重要。”

给孩子留余地,第二重要的是看到孩子的成长,少一点苛刻,多一些鼓励。

在整个申请过程中,只有我知道儿子经历了多少苦。

比如标化成绩考试,有些考试我们在国内根本没有资格或条件报考,因为是公立生。所以只能去香港考。

别人有AP,我们公立学校根本没有这个体系,所以AP成绩就没有。

别人有GPA,我们公立学校都是按分数记分,不是按GPA,分数交上去都不确定美国人是不是看得明白......

就在这种“在边缘徘徊”的情况下,吭哧吭哧搞竞赛,写文书,参加活动,东跑西颠。

与此同时还要认真对待学校里的学习,要迎接高考,一模二模春考,他也没有掉链子,成绩稳得住。

这一年多,不管在车上、在机场休息室,儿子总能倒头就睡,累得不行。

光托福就考了三次,抢机位抢得一次比一次远,最后儿子拼到了托福111分。

所以我看到了他的进步,他的努力,不管结果如何,我都认为他很棒。

当然,老天会眷顾每一个努力的人,现在他也拿到了几个不错的offer,也有喜欢的专业,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成为八分饱妈妈,是我认为自己对儿子最大的贡献。我从不要求他做那个数一数二的人,也不希望他因为要满足大人的期待而让自己不开心。反而,这样的环境让儿子很松弛,不费力地应付学习。

在很多个藤校小文书里,他都提到认为自己是个学习力和记忆力超强的人,我记得以前有个妈妈说他的孩子也经常炫耀自己记忆力,她每次都说“就知道吹牛,记忆力好也没见你考上最好的高中......”

但是我总是对娃说:“没错,你这记忆力很好,是我们家族史上最强的。”

我觉得自己做得最对的一步就是把我的松弛传递给孩子,从来不以结果导向定义孩子,我只会看到他的努力,成长,和对自己的责任感。

有感而发,那个被藤校拒了就想不开的孩子让人心疼,我太知道这种感受,不希望更多来自外界的“名校光环”杀死下一个孩子。

做个八分饱父母吧,过程要奔向“更好”,但成功并不是被当下定义,“以后会更好”。

我问儿子:现在你还坚持要参加国内高考吗?

他毫不犹豫说要参加。

我觉得我很欣慰,在经历了这么多复杂的耗时耗力的过程之后,他还是没有放弃自己认真对待了12年的学习,要参加高考。

一个人如果把一件不太舒服的事当作生活对自己的锻炼,他大概率会想要看到自己在不同赛道上会交出怎样的答卷,也就意味着他不会害怕失败,也不会因为一时的得利而沾沾自喜。内心强大,游刃有余,八分饱的人生留有两分从容,这就是最好的。

十三姐

魔都高影响力KOL

公众号「格十三」「十三姐夫」「十三姐的下午茶」

著有《了不起的中年妇女》《了不起的中国妈妈》《带夫修行》

微博@格十三

视频号「格十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