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携着柑橘花的清香拂过山坡,在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柯街镇联合村的梯田上,朱国军手持无人机遥控器,不远处,他的无人机正掠过一棵棵柑橘树,旋翼搅动的气流让整片果林泛起阵阵绿浪。
朱国军操控无人机。邵晨晨摄
这位48岁的农人用创新思维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致富之路,成为当地农业现代化的生动缩影。从传统种植到科技兴农的转型背后,藏着他对土地与时代的深刻理解。
作为烤烟种植的“老把式”,朱国军敏锐地察觉到传统农业的局限。在保持烤烟种植优势的同时,他决意开辟新赛道——柑橘产业。依托自家坡地,他分批次种植芦柑、沃柑和椪柑,总面积达100余亩。通过科学管理和精心培育,柑橘年产量突破150吨,每吨售价约4500元,年产值近70万元,产品远销四川、山西、贵州等地。
如何实现更科学的管理?2024年,朱国军作出关键决策:自费购置无人机并考取操作资质,将科技力量注入田间管理。这个决定不仅让他成为当地“科技兴农”的标杆,更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朱国军的柑橘田。邵晨晨摄
面对坡地果园传统作业成本高、效率低的难题,无人机展现出革命性优势。原先100亩果园人工植保需耗资3万余元,如今无人机6小时即可完成作业,效率提升约10倍,年综合成本节省约8万元。通过智能调控功能,精准施药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保障了果品质量。
“未来还想引入智能灌溉系统、土壤监测设备,让农业生产更轻松高效。”朱国军说。(邵晨晨、辉启林)
来源:保山市烟草专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