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授衔名单缓缓揭晓,当念到詹才芳被任命为中将时,不少人都为他感到可惜。要知道詹才芳的资历深厚,但他的多数老搭档军衔都比他高。曾经一同并肩作战的战友,有的已被授予上将、大将,而他却只是中将。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的五位警卫员也都晋升为将军,其中一位上将、一位中将、三位少将。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詹才芳的5位警卫员又是谁呢?
詹才芳毅然参军
1924年,詹才芳望着破旧的房屋和贫瘠的土地,心中满是对外面世界的渴望。经熟人介绍,他背上行囊奔赴武汉,在一所中学谋得了杂工的差事。
每当上课时间,他总会悄悄站在教室窗外,聆听老师们传授新思想、新文化。1925年,詹才芳告别了武汉,回到了阔别已久的黄安老家。刚一到家,他就迫不及待地投身到农民运动中。
1927年,20岁的詹才芳迎来了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正式加入党组织。同年11月,他还参加了黄麻起义。当时,詹才芳担任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的排长。他精心谋划、果敢指挥农民自卫队,猛攻黄麻两地的地主与国民党反动派。
然而双方力量过于悬殊,黄麻起义最终未能达成预期目标。但詹才芳却从未有过一丝放弃的念头,他带领着剩余的游击队员转移到木兰山一带,继续坚守战斗。
在一次次危险的追捕与反追捕中,詹才芳凭借着非凡的智慧、敏捷的身手和惊人的耐力,屡次成功摆脱敌人的围堵。无论敌人的包围圈多么严密,他总能找到突破口,带领队员安全转移。
久而久之,“打不死的飞毛腿”这一称号便在队伍中、百姓间传开了。最终,他们成功整编进主力红军队伍,詹才芳被任命为红11军31师的连长。
这样的突出表现和赫赫战功不断积累,没过多久,詹才芳便晋升为红1师3团的政委。彼时,担任团长的是王树声,两人搭档后,配合默契,一同指挥部队参与了多次激烈战斗。
詹才芳惜才,陈锡联、王近山的崛起之路
1929年,詹才芳正忙碌地处理着各项事务。这时,一个瘦小的身影闯了进来,正是陈锡联。他大声说道:“长官,我要当红军!”
詹才芳抬头,只见他身形单薄,个头也不高,便劝道:
“孩子,你年纪太小,身子骨还没长结实,先回家去,过两年再过来,到时候肯定欢迎你。”
可陈锡联不但没走,还一屁股坐在征兵处门口:“我不回去,我就要当红军,打那些坏蛋!”詹才芳被他的执着打动:“行,看你这股子劲儿,留下吧。不过你年纪实在太小,就先给我当勤务兵,跟着我好好学本事。”
陈锡联一听,立刻跳了起来,脸上笑开了花,大声应道:“是,我一定好好干!”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陈锡联投身抗日战场,先后担任八路军第129师旅长、军分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陈锡联在刘伯承和邓小平的指挥下,随部队千里挺进大别山。他带领部队攻坚克难,成为刘邓麾下备受重用的将领。
新中国成立后,陈锡联担任炮兵司令员,全身心投入工作,为我国炮兵发展和导弹科研立下汗马功劳。
与陈锡联经历类似的是王近山,在15岁那一年,他跟着詹才芳参加了红军。也是因为年龄太小的缘故,詹才芳把王近山留在自己身边当了警卫员。
刚上战场时面对敌人,他毫不畏惧,手持大刀就冲入敌阵,与敌人展开激烈拼杀。战友们见他作战如此勇猛无畏,都不禁感叹,给他起了个 “王疯子” 的绰号。
在詹才芳身边短暂停留后,王近山凭借自身过硬的战斗素质,很快就被调往连队。抗日战争时期,王近山先后担任八路军副团长、团长、旅长。在反“九路围攻”战斗中,他带领部队顽强抵抗,多次击退敌人的进攻,为粉碎敌人的围攻作出重要贡献。
解放后,王近山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在战役中,他根据战场形势,灵活调整作战策略,带领志愿军战士与敌人展开激烈战斗,给敌人以沉重打击,展现了中国军人的英勇无畏和顽强斗志。
詹才芳的五位警卫员——一位上将、一位中将、三位少将
甘思和、谭知耕和邓岳也是在十几岁就参加了红军。甘思和因聪慧且读过书,被安排到军需处当勤务员。
1930年初,甘思和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他历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国家独立与民族解放贡献力量。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华北军区炮兵政治委员、华北军区干部部副部长、北京军区干部部部长等职。
谭知耕也曾是詹才芳众多勤务兵中的一员。那时的他虽然年纪尚小,但眼神中总是透着一股机灵劲儿,时刻紧跟在詹才芳身旁,细心完成各项任务,也在将军身边默默积累着军事知识与战斗经验。
解放战争时期,谭知耕历任副旅长、师长等职,始终冲锋在前,与战士们一同浴血奋战,向敌人发起猛烈攻击。后来的淮海、渡江等战役,他的部队也都表现出色,一路势如破竹,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汗马功劳。
新中国成立后,谭知耕继续为国防事业贡献力量。他历任军参谋长、副军长,在军事指挥与军队建设方面不断探索创新。
被称为活泼好动的“红小鬼”的邓岳,大家都很喜欢他。长征途中,邓岳不幸患上疟疾,部队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打算把他留在当地养病。可他坚决不肯,哪怕身体虚弱,仍紧紧跟随队伍。
没几天,病情愈发严重,邓岳体力不支,一头栽倒在行军路上。关键时刻,陈赓将军路过,见此情景,赶忙让邓岳拉着自己的马尾巴。就这样,邓岳借力坚持,熬过了长征途中最艰难的路段。
16岁时,邓岳因作战勇敢,当上了战斗部队的连长。然而一次任务失败,他被追究责任。就在行刑时,詹才芳路过刑场,得知事情经过后,认定邓岳是可造之材,想尽办法救下了他,并把邓岳留在身边当警卫员。
此后,邓岳在詹才芳的培养下不断成长,从班长、排长一路晋升,直至师长、副军长、军长等。他率部一路南下,从东北打到海南,成为首攻海南岛的主力。
1955年,我军首次实行军衔制。然而令大家没想到的是,詹才芳仅被授予中将军衔。对此,他却并不在意:
“军衔不过是个头衔罢了,咱们从投身革命那天起,为的就是给人民服务,这个初心可不能忘。”
在这场授衔仪式上,他曾经的警卫员们也收获了属于自己的荣誉:
陈锡联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与辉煌战功,被授予上将军衔;王近山同样战功卓著,获中将军衔;甘思和、谭知耕和邓岳也因各自在革命历程中的突出贡献,被授予开国少将军衔 。
詹才芳虽仅被授予中将军衔,却以其高尚的品德与卓越的功绩,赢得了全军上下乃至全国人民的敬重与爱戴。
1992年12月2日,这位为中国革命事业倾洒热血、奉献一生的开国元勋,在北京溘然长逝,享年85岁。他的一生淡泊名利,不图荣华,始终坚守初心,一心只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