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又到茭白上市季节,走进深汕特别合作区赤石镇稻菜轮作示范农场,成片茭白林迎风翻滚着绿浪。工人们手拿镰刀穿梭在茭白田间,忙碌着采收今年头茬茭白。
以往晚稻收割完,土地就闲置下来,等着来年春耕。去年12月,深汕特别合作区土地资产运营管理服务有限公司(下称“深汕土地管理公司”)利用冬闲农田规划蔬菜种植,建成500亩的稻菜轮作示范农场。从种水稻到种茭白,一年四季农田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航拍赤石镇稻菜轮作示范农场。
茭白作为一种特色水生蔬菜,其形状和口感类似竹笋,味道鲜甜,营养丰富,在民间有着“水中人参”的美誉。且茭白产量大、价值高,市场稳定。
“过去种双季稻,一亩地一年纯收入不过2000元。去年农场一共种植了500亩茭白,预计每亩产量能达到3000~3500斤,按目前市场价每斤4元计算,产值可达600万元左右!”看着采收下来的茭白,深汕土地管理公司战略发展部部长王上福眉宇间尽是喜色。
无人机对茭白农田喷洒农药。
“为啥以前田里不种上蔬菜?”
“之前的农田不连片,多是大小不一的‘巴掌田’,机械化作业、运输施展不开。”王上福的话,反映了困扰“冬闲田”利用的种植生产难题。
如何将“冬闲田”盘活利用起来?2023年底,区农业农村和海洋渔业局对赤石镇农田进行集中连片整治。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崭新的水泥机耕道路纵横交错,田块整齐划一,农机通行无阻。农田配套建设排灌系统,每块田都可以单独、精准灌溉。
工人们在田里采收茭白。
“菜种好了,往哪儿销?”
“农场只管种,剩下的交给我们!”区浩田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就表示。公司为茭白种植提供全程技术指导,同时按照订单收购模式,由其负责兜底采购。“我们正在对接山东、浙江等地区的蔬菜采购商,等茭白采收到一定数量后,就会通知采购商上门来收购。”
工人们采收新鲜的茭白。
茭白种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种植、管护、采收、运输等环节需要大量劳动力,吸纳了附近不少村民务工就业。陈展丁是赤石镇新联村人,去年12月就来到农场帮忙,主要负责农田灌溉。当被问及为何会选择这一工作,他毫不犹豫回答:“离家近,时间自由,收入还不低,每个月到手能有6000块。”
工人们正忙着将刚采收上来的茭白进行清洗、分拣。
“稻菜”轮作模式,进一步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助力乡村振兴。区农业农村和海洋渔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利用区高素质农民培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等培育计划,开设“稻菜”轮作技术培训相关课程。同时,定期组织宣传、观摩学习等活动,大力推广轮作模式,促进农田高效利用,带动农民增收。
采写:南都记者 曾海城 通讯员 陈敏 张欣欣
图片:舒常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