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明媚,花红柳绿,垦利街道苍洲村附近成片油菜花竞相绽放。金黄的花海与蓝天白云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乡村春景图。
“这就是我们采取‘高粱-油菜’轮作模式,试种的400亩油菜。”垦利街道种植大户孔令国说,“去年秋天高粱收割完,我就种上了耐盐碱油菜。土地盐碱程度比较高,闲着也是闲着,没想到今年长势还不错。”
“高粱-油菜”轮作模式不仅充分利用了冬闲田,还可以有效降低土壤盐碱化程度,通过不同作物的根系活动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孔隙,有利于盐分的淋洗和土壤水分的保持。
“以前这块地就能种植一季,收成马马虎虎,秋收后就闲着,轮作让这里焕发了新生机。亩产能达到150公斤,按市场行情算油菜籽每斤3元来看,收入还是很可观的。”孔令国高兴地细算着“高粱-油菜”轮作模式的经济账,“再加上种植高粱的收入,咱盐碱地的收成也不差。”
土地增效、粮食增产、群众增收,今年,垦利街道探索推广轮作种植模式,因地制宜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盐碱地综合利用,有效补齐土地种植“空挡期”,既鼓了农民“钱袋子”,又扮靓了乡村“好风景”,为粮油稳产增收注入了新动力。
在西兴村的田地里,同样生机盎然。返青的饲用小黑麦在阳光照射下泛着层层光晕。“去年10月底,水稻收割后,开始试着种植了100亩小黑麦,每亩大约能出草1吨,每吨1200元。”种植户巴林海说。
据巴林海说,去年水稻亩产500公斤,收成很好,再加上种植小黑麦的收益,这块地一年的收成十分可观。“轮作挺好的,今年秋天我准备再多种点。”巴林海站在地头上很是高兴。
“我们推广选择的都是耐盐碱、适应性强的作物,而且通过长期实施轮作,能有效提高土壤生物多样性,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保障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垦利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巴树光介绍。
下一步,垦利街道将持续做好农田轮作模式的政策宣传、技术指导等工作,有效实现“一地多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多重效益,助力农业生产高效化和乡村振兴。(大众新闻记者 王明华 通讯员 王娜 宋孔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