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胖胖。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面试过那种特别“机械化”的公司?
胖胖呢,之前就遇到过一次。当时面试刚到公司门口,就看到一群人站成一排,整齐划一地喊着口号,气势倒是挺足,但胖胖当时心里只有一个想法——快跑! 这不是工作,这是传销,是把人当机器,而不是当人。
今天刷到正在新闻的报道,就觉得有种熟悉的感觉,讲的是某家牙线公司出了各种奇葩规定,直接把打工人当成犯人来管。比如:
午休不能出门,只能待在公司里吃饭,就算你点了外卖,也必须在工位吃,不能出去透口气;不能戴耳机、不能刷手机,甚至有人用智能手表偷偷跟家人联系,生怕“失联”;上班时椅子不推回去就被罚打扫卫生,上厕所时间还受限制,人事还要巡查你是不是在岗。
这已经不是严格管理了,这是把公司变成了“软禁”场所。
胖胖看到这新闻的第一反应是:
这公司老板是不是想把员工培养成机器人?连最基本的自由都要剥夺?
但这事儿其实也反映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为什么有些公司越来越“监狱化”管理?他们到底在害怕什么?
咱们先问个最简单的问题——员工午休出去吃个饭,或者戴个耳机听听歌,会影响公司业绩吗?
答案是:不会。
但这种管理方式,透露出一个明显的信号——它根本不信任自己的员工。在它的逻辑里,员工只要一离开公司的视线,就会摸鱼、偷懒、耽误工作。所以,它必须想尽办法把人“圈养”在工位上,确保每个人都在“被监督”状态下工作。
这种思维模式背后的逻辑就是把员工当成偷懒的机器,而不是独立思考的人。在这种环境里,员工的工作能力、创造力、效率,全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看起来在工作”。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这公司的管理规则这么离谱:不能外出吃饭,是怕你出去“浪费时间”;不能戴耳机,是怕你偷偷听歌放松;上厕所时间受限,是怕你借机摸鱼;工位巡查,是怕你“思想开小差”。
但问题是,这种“监狱式管理”真的能提高工作效率吗?恰恰相反,它只会逼走优秀员工,留下一群“会听话”的人,而不是“会干活”的人。
再看一个很细思极恐的点:
这家公司不让员工使用个人手机。
有人可能觉得,工作时间不用手机不是很正常吗?但你仔细看看,规定不仅限于工作时间,连午休时间都禁止用手机、戴耳机,甚至有人“失联”到只能偷偷用智能手表联系家人——这合理吗?
这种做法的本质是什么?希希觉得,它的核心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剥夺员工的“自主空间”。
因为手机不仅仅是个通讯工具,它是员工获取外界信息、休息放松、甚至是保护自己权益的工具。当公司剥夺了你的手机使用权,它实际上剥夺了你获取外部资源的能力,让你彻底困在它的规则里。
设想一下,一个整天被剥夺了手机的打工人,会变成什么状态?
没法跟家人及时沟通,长此以往会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没法随时查找信息,遇到工作问题只能依赖公司提供的有限资源;
没法用社交媒体了解外部世界,逐渐被困在公司的“信息茧房”里。
本质上,这种管理方式是在控制员工的信息流,让你对外界失去感知能力,降低你的独立思考能力。这和那些封闭洗脑式的环境(比如某些“企业文化极端化”的公司)有什么区别?
咱们再扯扯,这家公司为什么害怕员工“自由”?
原因其实很简单——它怕员工有选择权。
在正常的职场环境里,员工是有权利选择离职、跳槽的。但当一个公司通过严格控制你的行为、信息来源,甚至连午休自由都剥夺的时候,它实际上是在减少你“发现更好选择”的可能性。
想象一下:
你不能午休出门,意味着你没法在外面和同行朋友吃饭交流,减少了获取其他工作机会的可能性;你不能用手机,意味着你很难在上班期间偷偷投简历、面试;你的一举一动都被监控,意味着你即使有跳槽的想法,也很难执行。
这就不是管理,这是驯化。它的最终目的,就是把你变成一个“服从性极强、没有跳槽能力、对外界信息闭塞”的职场工具人。
那么,这种管理方式合法吗?当然不合法。
首先,午休时间是员工的自由时间,公司无权干涉。律师已经明确说了,如果员工午休戴耳机、看手机,并没有影响工作,公司无权禁止。
所以,限制员工外出,甚至上厕所时间受限,已经涉嫌违法。《劳动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员工有休息权,公司必须保证员工合理的休息时间。如果一家公司让员工“午休不能出门、工位吃饭、连上厕所都要被监视”,那就明显侵犯了员工的休息权。
再说得直白一点,劳动法保障的是人的权利,而不是“工具人”的权利。公司可以管理你工作时间的表现,但它不能规定你“午休时间必须在工位坐着”“不能用手机”“不能外出”。
这也是为什么这家现在已经被劳动监察部门立案调查——因为它的管理方式,已经严重侵犯了员工权益。
胖胖一直觉得,职场是一个交易场所——你拿时间和技能换取报酬,公司提供平台和资源,这是公平的合作关系。
但这家公司的做法,完全是在破坏这个平衡。
它不仅要你的时间,还要你的自由;
它不仅要你的技能,还要你的服从;
它不仅要你的努力,还要你的“思想受限”。
但是职场不是监狱,打工人不是犯人。如果一个公司用这种方式“圈养”员工,那它的未来一定是走向衰落的。
毕竟,一个公司真正的竞争力,从来不是“管得多严”,而是“让员工愿意主动干活”。而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让人更高效,而不是让人更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