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胖胖。
聊个事,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沈腾的那个小品《走过场》,虽然胖胖从不看春晚,但家里老人爱看,偶尔也就瞄上两眼。
小品里有句台词,胖胖记得特别清楚:
“他就是为了应付上面的绿化检查,让人用油漆把整个山都刷绿了。”
不得不说,艺术来源于生活,甚至比生活还克制点。
毕竟现实里,荒山刷绿漆不算啥稀奇事,这年头,搞点“面子工程”应付检查,那可是部分地方的“传统美德”。
最近,极目新闻报道了一件事:
某地领导为了应付上级“人居环境治理”检查,花了249万财政资金,把21个行政村的墙全刷成了白的。
事情曝光后,这位领导王某被查,随之而来的更荒诞,她的继任者蔡某,2024年8月也被调查,2025年1月直接“双开”,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前腐后继”。
这事听着熟悉吧?
年年有,年年新,年年还在继续。
形式主义这玩意,早就成为某些地方的“文化传统”了,换一任领导,换一批人,套路还是那些套路,老百姓看的都腻了。
咱们先琢磨一下,这种事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形式主义,说白了就是“做给上面看”。
胖胖写到这,就联想到胖胖老家有位朋友,他有栋房子在公路旁边。
这路呢,是隔一段时间挖一次,隔一段时间补一遍,年年如此,像是有人定期考核“修路任务”一样。
胖胖都经常听到我朋友不少吐槽声:“这路修个不停,补完又挖,挖完又补,折腾来折腾去,怎么还是这么难走?”
但问题是,这经常性的补路修路,老百姓怎么办?过路的行人怎么办?
你像这个新闻,上级说要“改善人居环境”,那是想让老百姓过得好一点,起码住得舒坦点吧?
结果呢,到了某些人的手里,改善人居环境不等于修路、供水、提升住房质量,而是……把墙刷白了。
这不扯吗?老百姓在意墙白不白?
他们在意的是路有没有修好,水能不能喝,房子会不会塌,孩子上学方不方便,看病花不花冤枉钱。这些才是实打实的“人居环境”,可偏偏有人觉得,把墙刷白了,就能“一眼看上去很整洁”,检查的人来了,远远一扫,嗯,干净漂亮,成绩不错。
至于墙后面有没有坑洼不平、厕所还是不是臭气熏天、水质有没有改善?
那不重要,检查不会看到的。
所以,形式主义的逻辑其实很简单:
不是把事儿干好,而是在表面上。
让上面觉得你“干了事”。
这次的刷白墙工程,249万财政资金真的都花在墙上了吗?
胖胖并不这么认为,形式主义往往和腐败是一体的,搞形式主义,不光能掩盖问题,还能从中捞钱。
别的不说,这刷墙的钱,里面有没有虚报工程款?
有没有利益输送?
有没有“你帮我承包工程,我帮你打点好处”?
而且,形式主义越盛行,贪腐的空间就越大。
因为它的本质就是“花钱做表面功夫”,而表面功夫的预算水分,往往是最容易做文章的。
看看这次事件,王某落马,蔡某接着落马,这说明啥?
说明这种风气根本不是个别人的问题,而是某些地方系统性的顽疾。
某些地方的政绩考核方式,早就形成了“惯例”,谁上去都得按这套“规矩”来,否则,你不刷墙,别的地方刷了,你这不就“落后”了吗?你还想“进步”么?
所以,很多时候形式主义根本停不下来,它是一种路径依赖,一种潜规则,甚至已经成为一些地方的“习惯”。
有人可能会觉得:
这种事不是一直被批评吗?为什么年年还有?
归根结底,就在于—— 它太好用、太低成本、太有效果了。
你真要改善民生,那得花大力气、大预算、长期规划,甚至可能几年都看不到明显成效。
但刷白墙、铺绿漆、搞面子工程,不仅能短期见效,还能迅速交差,甚至还能顺手做点利益输送。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这些操作方式隐蔽,老百姓纵使有怨言,也很难形成有效监督。
毕竟,面子工程短期来看确实“好看”啊,上级来检查时,一眼望去白花花一片,确实比破破烂烂的墙体“赏心悦目”多了。
但问题是,老百姓不是瞎子。
你是真做事,还是只会刷白墙,老百姓一清二楚。
当老百姓发现,他们的问题年复一年没人管,但墙倒是刷了一遍又一遍;
当他们发现,路还是那条坑坑洼洼的路,但领导却换了一拨又一拨,谁来了都要折腾点“面子工程”……
那这个地方的公信力,还剩多少?
有人可能觉得,反正这种事一直有,也没人能彻底改变。
可真的是这样吗?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如果领导层的考核方式改变了,真正把“实事”当作核心考核指标,而不是让“表面文章”主导政绩,那么形式主义的土壤就会逐渐减少。
而秉持形式主义的尽头,一定是公信力的崩溃。
别忘了,领导是干一阵子就走,老百姓却是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
真正决定一个地方发展的,不是墙有多白,而是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怎么样。
真正的“人居环境改善”,也不是靠刷白墙。
刷白墙、搞形象工程,这些事只能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
真正的民生工程,靠的不是一桶油漆,而是实实在在的改善。
等到一天,大家都明白:
“人居环境”不该是“人看着像住得不错的环境”,而是“人真正能住得舒心的环境”
那形式主义这场“走过场”的闹剧,才有彻底落幕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