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胖胖。

最近呢,好像没什么可以去大写特写的,很多事其实胖胖之前也写过。

今天呢,胖胖就想着刷到什么,就写点什么,就在下午,胖胖在视频号里刷到有自媒体在批评老梁说的一段话。

什么话?

他说:“咱们都说人得追求真善美,其实有很多人不追求真善美,很多人呢,只追求善和美,所以很多人是不求真的,只求善和美。”

这话一出来,马上就有一些自媒体就急眼了,跳出来批评,说这是偏见,是刻板印象。

胖胖就想起尼采提过一句话:

“有些人不能面对真相,因为他们需要谎言来生存。”

咱也别抬杠,在现实生活里,真就不少人嘴上喊着追求“真善美”,可实际上,他们只是追善和美,甚至连这两个字都未必是真的。

咱们可以看看现在的信息流,是脱虚向实的多,还是脱实向虚的多,对吧?

你说的是真善美,结果呢?

所谓的“善”和“美”成了装饰,成了滤镜,而“真”呢,被选择性忽略了。

甚至,有些甚至连“善和美”都是包装出来的,根本不是为了你好,而是为了迎合某种需求,拿善美当门面,把真实的问题全部隐藏起来。

你像这几年,互联网衍生出了多少美化的词?

以前叫拍马屁,现在叫提供情绪价值;

以前叫装,现在叫立人设;

以前叫缺心眼,现在叫钝感力;

以前叫傍大款,现在叫向上社交;

以前叫生闷气,现在叫内耗。

你说,这不就是换了个包装,把假大空弄得更精致了一点吗?

你说,为什么很多人不愿意追求“真”?

因为“真”是很危险的东西。

真话难听,很多人不愿意听。

现在的内容生态里,最受欢迎的是什么?

当然是那些能让人感到舒服的东西。

你告诉别人“一些现实层面问题”,他们不愿意听;

你告诉别人“只要保持正能量,告诉他们各种赢麻了”,他们就有点颅内高潮了。

所以呢,很多自媒体怎么做?

他们选择迎合,选择说让人开心的话,听了颅内高潮的话,而不是讲事实。

你点开很多内容,动不动就是“这里赢麻了”“谁谁谁吓傻了”。

可你细品,他们到底说了什么?

像一些自媒体说“人性是趋利避害的”,然后话锋一转,就开始劝你“要学会迎合、要学会顺从”,你说,这叫真吗?

这不过是把功利主义包装成智慧,用来转移某种具体矛盾罢了,不是么?

当然,胖胖也觉得,说真话的成本太高。

谁敢说真话?

说真话就意味着要得罪人,意味着要承担误解,甚至要面对打击。

可如果选择说一些模棱两可的话,选择讨好一大部分人,选择制造幻觉,反而能获得更多支持。

那些整天讲着赢麻了的,他们真的相信这套说辞吗?

其实不一定,可能他们只是知道,讲这些话不会有错,甚至还能赚不少钱,这类自媒体在胖胖这种创作圈子里不在少数。

所以,为什么很多人张口闭口善和美?

因为这是一门生意。

假装“善良”是一种话术,而真正的善是付诸行动的,可现在的善良,变成了一种姿态,一种话术。

你见过多少道德卫士站在道德高地上对别人指手画脚?

他们教你要分清大是大非,宽容、要理解、要正能量。

可他们自己呢?

一旦他们自己本身出事了,可能立马换一副嘴脸,这其实就是很多人极其割裂的一点。

太大方面的胖胖假设不了,就聊聊一些教你怎么提升情绪价值的自媒体吧,怎么“经营亲密关系”,让对方离不开你。

可他们的核心逻辑是什么?

是教你如何取悦别人,如何让自己变成别人期待的样子,如果满足社会期待,群体认同感,而不是如何做真实的自己。

这不就是自我消耗吗?

所以吧,失真的“善和美”,在胖胖看来,其实就一文不值。

问题的关键在于,没有“真”的“善和美”,到底值几个钱?

如果一个人真的追求“真”,那他就不会回避现实,不会粉饰太平;

如果一个人真的追求“善”,那他就不会只想着让部分人高兴,而是会关注真正的问题;

如果一个人真的追求“美”,那他就不会沉溺于虚假的滤镜,而是会寻找生活中真实的样子。

所以,胖胖就觉得,现在的互联网,善和美成了一种消费品,去掉了“真”,这些东西根本就没什么意义,没有任何讨论的价值。

所以,当愿意求真的人越来越少,可如果大家都不求真,那最后得到的,不过是一大片被构建,被虚拟出来的自欺欺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