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的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蒋介石在事变中被软禁,张学良的贴身警卫孙铭九在这场事变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些年时间里面,关于孙铭九在1946年已经被击毙的谣言越来越多,实际上,孙铭九活到了2000年,在新中国政府的关照下,他活了九十多岁。
只不过,孙铭九的人生也是充满着矛盾的。
他曾经立下西安事变的最大功劳,但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却因为思想错误走上了“汉奸”道路。
那么孙铭九的人生是怎么样的呢?
他又是怎么走上汉奸道路,而新中国为什么要原谅他呢?
孙铭九的生命轨迹,可以说是与张学良的命运紧密交织的。
孙铭九出生于辽宁省新民县,少年时就读于沈阳三中,与张学良的弟弟张学铭同窗,也是因为这个关系,他常到大帅府游玩,与张学良结下童年情谊。
那时的张学良,已是未来东北军的继承人,而孙铭九不过是一个普通学生。
但是张学良从来都没有看不起孙铭九,与他结下了深刻的友谊,也是这份友谊,为他日后的道路埋下伏笔。
中学毕业后,张学良资助他与张学铭赴日本士官学校学习军事,在异国他乡,他系统学习军事理论与实战技能,为日后从军奠定了基础。
归国后,孙铭九先在天津市长张学铭手下任职,积累了初步的军政经验,两人本来就是同学,看似有上下级之分,但是张学铭非常尊重老同学,孙铭九因此有着非常大的进步,在1934年初,张学铭将他引荐给张学良,他正式投入张学良麾下,担任中校随从参谋。
从此,他伴随左右,成为张学良倚重的干将。
他在东北军中与应德田、苗剑秋并称“三剑客”,而张学良对他的信任尤为深厚。
无论是日常护卫还是机密任务,孙铭九的身影始终不离张学良左右,这种信任并非一朝一夕,而是建立在他对张学良的无条件支持之上。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沈阳,东北三省迅速沦陷。
张学良遵蒋介石不抵抗命令撤至关内,背负不抵抗将军的骂名,内心充满愧疚与愤怒。
孙铭九陪伴在侧,见证了张学良从迷茫到觉醒的转变,事变后张学良曾叹息自己“代人受过”,而孙铭九默默相随,未曾动摇。
1936年,东北军入陕“剿共”,士气低落,屡战屡败,孙铭九升任卫队二营营长,负责张学良的安危,在保护张学良的过程中,孙铭九作为张学良多年的好友,更成为张学良倾诉的对象。
事变前,张学良常在金家巷公馆内踱步,情绪如笼中之狮,孙铭九看在眼里,预感大事将至,但是,孙铭九没有劝什么,更没有多说什么,他只是坚定地看着张学良表示:
只要张学良下命令,不管是什么任务,他都立即执行。
正是因为这种默契与忠诚,为他在西安事变中的关键角色奠定了根基。
因西安事变的发生,并不是什么突发之举。
在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时候,蒋介石下令不抵抗,这就导致沈阳在一夜之间失陷。
之后不到四个月,东北三省全境沦丧,3000万同胞呻吟于日寇铁蹄之下,1933年1月3日,华北战略要地山海关失守,热河省随之陷落。
同年5月,日军占领长城各口,侵入冀东、察东,直逼北平、天津,民族危机空前严峻,全国民众走上街头,谴责“不抵抗主义”,张学良成为众矢之的。
他深知不抵抗是蒋介石的决策,自己不过是“哑巴吃黄连”,这种屈辱感促使他寻找新的方向。
与此同时,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为张学良打开了一扇窗,1935年,东北军奉命入陕打击转移到这里的中央红军,可是张学良的部队此前已经在徐海东的手下吃了大亏,而现在在陕西,张学良再次被中央红军击败。
东北军近20万部队却士气低落,连吃败仗。
而我党也是抓住时机,开展政治攻势,向东北军宣传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理念,并派刘鼎、宋黎等党员到张学良身边,详细阐述团结抗日的政策。
在这样的工作之下,张学良逐渐认同,只有国共携手,才能救国救民,洗刷“不抵抗”的耻辱。
根据孙铭九回忆,他曾对孙铭九等人感慨:
“国家有难,唯有合作方有出路。”
1936年,张学良两次与中共代表秘密会谈,第一次在洛川,与中共中央联络局长李克农商议,第二次在肤施,与周恩来直接对话。
肤施会谈尤为重要,1936年4月6日,中共中央以毛泽东、彭德怀名义发密电,定于4月8日会谈,因天气恶劣,延至4月9日,张学良亲自驾驶飞机,仅带67军军长王以哲、中共代表刘鼎、孙铭九及商福源四人,飞往延河边简易机场。
会场设在天主教堂,张学良令孙铭九在门口站哨,从傍晚8点到凌晨4点,孙铭九守在门外,隐约听到室内讨论停止内战、抗日合作的细节,他虽未入内,却感受到会谈的历史分量。
会后,张学良对王以哲和孙铭九叹道:
“共产党有周恩来这样的俊杰,他们定能给中国带来希望。”
肤施会谈后,张学良与红军停止敌对,与杨虎城十七路军结成“三位一体”的抗日联盟,实际上,杨虎城比张学良更早与红军签订互不侵犯协定,两人在洛川会谈一拍即合。
但就是在这个时候,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并且在1936年12月4日亲赴西安,驻节华清池,召集陈诚、卫立煌等将领部署第六次“围剿”。
张学良两次赴华清池苦谏,甚至痛哭失声,张学良的这些行为,反而引来蒋介石斥其中毒太深,随后不顾张学良的感受,令东北军赴陕甘前线或撤往福建。
12月7日和9日,张学良再次劝说,蒋介石怒斥:
“军人以服从为天职,我叫你去死,你就得去死!”
忍无可忍之下,张学良与杨虎城决定扣蒋,孙铭九成为这一计划的关键执行者。
1936年12月8日,孙铭九试探张学良:
“副司令,您已仁至义尽,若委员长不听忠告,不如请他进城,逼其抗日。”
张学良斥道:
“胡说!这种事岂可乱言?”
12月10日,孙铭九再次提议,张学良沉思良久,问:
“把任务交给你,有把握没有?”
孙铭九双腿一并,庄重回应:
“有,交给我去办好了!”
张学良最终决定由白凤翔、刘桂五主抓,孙铭九率卫队二营协助,11日,他调兵遣将,命王协一连驻扎润桥,商亚东连增援,两辆卡车备足汽油待命,当晚,张学良在新城大楼宴请蒋系将领。
10点后召集东北军高层宣布“兵谏”计划,情绪激昂地说:
“东北军亡省亡家,背负骂名,我多次求委员长抗日,他却逼我们打内战,无路可走,只能扣蒋!”
他当众下令孙铭九与白凤翔前往华清池,叮嘱:
“千万不可打死委员长,万不得已只伤腿。”
12日凌晨2点,孙铭九与白凤翔、刘桂五乘车抵达滋桥,卫队二营整装待发。他简短动员:
“我们为国家、民族而战!”
白凤翔随后部署:王协一连解除岗哨武装,孙铭九带队抓蒋,商亚东连包围外围。
凌晨的时候,卡车按照计划冲向华清池,王协一连下车后,班长王德胜一枪击倒哨兵,部队冲入院内,枪声四起。
趁着这时,孙铭九率队侧入二门,沿飞虹桥假山冲向五间厅,踢开蒋介石卧室门,发现人已逃走,被窝尚温,假牙、武装带留在桌上,他迅速下令搜查全院,后在贵妃池遇激烈抵抗,他高喊:
“缴枪不杀!”
对方投降,但却没有了蒋介石的身影。
也是在这个时候,一士兵发现后山墙下皮鞋,他带队上山,逼问蒋侍卫蒋孝镇,蒋吞吐不敢言,孙铭九枪口对头厉声道:
“不说真话,我毡了你!”
蒋孝镇指向山上。
班长陈思幸喊:
“委员长在这里!”
孙铭九上前,见蒋介石从山洞爬出,赤脚泥身,冻得发抖,哀求:
“打死我吧!”
孙铭九回答:
“我们是东北军,受张副司令命令,保护委员长进城领导抗日。”
蒋无奈随后被押下山,送往新城大楼。
这就是西安事变。
孙铭九在西安事变中立下很大的功劳,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张学良在西安事变结束后,竟然提出护送蒋介石去南京,孙铭九都看出来这是肉包子打狗,但是他怎么劝都没有用,张学良后来果不其然被蒋介石扣押在南京,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一扣押,就将近一辈子。
张学良被蒋介石控制之后,张学良的老部下们日子不好过,孙铭九作为西安事变中特地“关照”过蒋介石的人,自然不可能继续逗留在西安,他先去了延安,后来又因为身份敏感,不得不离开。
让人没有想到的是,汪精卫随后拉拢了他。
因为蒋介石不断挤压东北军旧部的地位,孙铭九怀恨在心,汪精卫作为国民党曾经的高层,孙铭九自然是认识的,于是在汪精卫大力的洗脑以及晓以高官厚禄之后,孙铭九加入了汪伪政府,后来还成为了山东的伪保安司令。
而在抗日战争结束之后,孙铭九又重新回到了国民党阵营,被安排前往东北,但也是在东北作战中,孙铭九因为作战失败被我军俘获。
对于孙铭九,我党对台的态度也是复杂,但秉持着辩证地看待一个人,最后还是给予他相应的优厚待遇,但跟一般的功臣相比,那自然是远远不如了。
但不管怎么说,孙铭九能活到90多岁,已经是他自己都很开心的事情了,起码站在他角度看来,他做过的那些事情能有如此的结局,已经很完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