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学习“书圣”王羲之的行书时,肯定会面临学什么帖的问题,此时就要慎之又慎,因为有的帖虽然出名,但并不适合初学者。举例来说,比如《丧乱帖》《兰亭序》这两件作品用笔极为潇洒真实,情感也很饱满,但是情感因素大于理性因素,笔法太过多变,因此上手难度大。


而且,这些书信手札普遍字数少、真伪难辨,学起来是否“可靠”,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而《圣教序》《半截碑》虽然适合入门,字数也多,但在集字成碑时没能兼顾到整体的气息、章法等,这与当时行书入碑技艺不成熟有密切关系。


那么,有没有一部作品既有丰富真实的笔法,又有足够多的字数,同时章法、气息上又极为贯通,还适合初学者临摹呢?答案是有的。此作就是王羲之《行书道德经》。这部作品来历清晰,全卷完完整整,也不存在字口漫漶、笔路模糊的情况,堪为王羲之行书的“百科全书”。


此作是唐代晚期的集字作品,它以宫内所藏王羲之真迹为底本,又吸取《圣教序》《半截碑》《新集金刚》等经典的有益之处,克服了诸多弊病,因此被学界称为“唐代集王字的集大成者”。

此作是唐文宗在位期间命宫廷书法家所集,与《新集金刚》并称“晚唐两大书法瑰宝”,大书法家柳公权还参与了编纂工作。李唐王室自诩为老子李耳后裔,因此官方经常组织抄写、刊行《道德经》。


这部《集王道德经》的编修总共耗时20余年,近百位书法家参与其中,完成后便摹刻上石,再进行拓印。后来,原帖已失,初拓本则被陪葬文宗章陵。五代时,文宗陵墓被盗,初拓本《道德经》流落民间,此后一直被秘藏。直到本世纪初才被考古人员重新发现。


有学者认为,此作重现世间,足以“改写书法史”,此作不仅是王羲之已知的字数最多的一件集字作品,也为学习魏晋笔法提供了新的参考,价值难以估量。《行书道德经》与《圣教序》《新集金刚》《半截碑》相比,最大的优点是完整,全卷展开长度超过17米,没有缺损、模糊,拓本石花细腻,字口尤其精细,甚至不输于墨迹。


这对于学书者“透过刀痕看笔痕”,极为便利。王羲之行书的一些用笔细节,也在此作中纤毫毕现展示出来,比如牵丝引带、飞白,字与字之间的虚连等,再如绞转、衄挫、调锋、换面处理也非常清晰。一言以蔽之,这部作品笔法丰富精微,内容包罗万象,是学习行书的上佳范本。


而今,我们将此作进行了超高清1:1复制,并添加释文一一对应,以供大家临摹和欣赏。如果您感兴趣,请点击下方链接一观!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