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随着国民党的步步败退,毛主席带领我党正式入驻北京城。
为继续保持我党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某些工作人员成为目光短浅的李自成和项羽,毛主席将此次入京命名为赶考行,告诫党内人士务必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
同时在诗作中警醒党内人士: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诗作中的霸王指的是西楚霸王项羽,鸿门宴上,本来其能一举拿下刘邦,奈何其心慈手软、刚愎自用,致使养虎为患,最终于垓下败给了汉军。
毛主席绝不学项羽那般刚愎自用,为带领百废待兴的中华民族走出困境,他四处求教。
首先接受邀请的便是德高望重的黄炎培先生,年少岌岌无名之时,他曾听闻过先生关于救亡图存的论调,如今能有机会与之面谈,接受赐教,他更是求之不得。
忘年之交
黄炎培与毛主席年龄相差十五岁,在过往的岁月中,两人有过几次会面的缘分。
尤其是1945年的延安之行,两个人就中华民族的历史周期论展开了一番精彩的交流。黄炎培利用深厚的学识反问毛主席:
“中国历史上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例子不胜枚举,请问贵党如何走出走出这个怪圈?”
毛主席自青年时期就在寻求救亡图存之道,于此问题经过多次深入的思考,当即便不假思索地回复了两个字:“民主!”
自此,两人互相引为忘年交,在交通不便的日子里,常常以书信往来,探讨的话题从民族前途到个人爱好。
如今,中华民族终于来到了最关键的节点,两个人的心情之激动,自是不言而喻。
黄炎培向来有着“与官不做,遇事如风”的声名,民国时期,袁世凯曾以教育总长的身份邀请其出山,并许之以厚禄。
当时的他生活困窘,一家人连最基本的温饱都无法保证。不少朋友劝他收起所谓的风骨,以生存为第一要务。
他却坚定地拒绝了袁世凯的要求,理由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为了养家糊口,在那些艰苦的岁月里,他每日里靠着写字卖钱为生,用来治疗“穷病”。
如今,新中国即将成立,不少人揣测他是否会出而为官?因而,这次与我党高层的会面显得尤为重要。
北京西部的双清别墅里,毛主席早就泡好了热茶,静静地等待着好友的光临。
剧照
黄炎培的到来后,两个人亲切表达了别后的思念与牵挂。由于这是非正式的私下会谈,两人都显得十分放松,随便找了一个话题,便开始天南海北地高谈论阔起来。
不知不觉话题转到了书法,毛主席说道:
“早年间听说过任之先生(任之为黄炎培的字)接受好友邹韬奋的邀请,为《生活》杂志题字,简简单单两个汉字,先生写出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说着从身后的书架拿出黄炎培的墨宝,只见洁白的纸张上,两个行楷大字“生活”纵横捭阖,宛若疆场上自由驰骋的战将。
紧接着毛主席开始点评墨宝,“生”字的横竖看起来有些生硬,想必是先生故意为之,目的就是显示本身的倔强,生活多苦难,倔强是对抗挫折的良药。
“活”的灵韵则体现在右半部的“口”字上,先生刻意将“口”字放大,估计有两个方面的考虑,其一是祝愿普罗大众人人有饭吃,其二则是希望未来之社会,人人都有发言权。
听到毛主席的表述,黄炎培兴奋地几乎说不出话来,从未有人能如此准确地说出他心中所想,他即刻表示自己手头珍藏着一幅王羲之的书法,愿意与之共同鉴赏。
不舍借出王羲之的真迹
毛主席亦是书法爱好者,明白王羲之的书法乃世间少有,世人评价其书法:翩若浮云,矫若惊龙。
据说唐太宗李世民因深爱其书法,特意安排手下臣子萧翼到王羲之的后人辩才和尚处,骗取其真迹《兰亭集序》。
得到后更是爱不释手,日夜把玩,甚至在去世后,安排儿子李治将其放入自己的坟墓昭陵之中。
如今听闻王羲之真迹仍旧在世,毛主席喜不自胜,询问是否可以暂借一段时间。
听到对方说出“暂借”二字,黄炎培面露难色,文人最喜的就是自己珍藏的书法字画,于他们而言,这些书法字画相当于自己的爱人。
既然是属于自己的爱人,那就表示轻易外借不得。
黄炎培不住地责怪自己,真不该一时兴奋之下,说漏了嘴。可对方已经提出要求,自己若是不借的话,显得十分小气,若是借的话,又万分不舍。
难!难!难!
他再次强调暂借的时间,询问道:“您需要借用多久?三天?还是五天?”
毛主席表示三五天实在无法鉴赏到书法中的精妙之处,是否可以借看一个月?
于是,他心爱的书法真迹因为自己的一时失言,来到了毛主席的书斋。
失去了王羲之真迹的黄炎培,日日像丢了魂似的,每天都要看好几遍的时间。据他的夫人姚维均回忆,那段时间里,他每天早晨醒来的第一件事情询问自己,今天是几月几日。
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时间按照恒定的速度一分一秒地流逝。
可是对于黄炎培而言,时间好似陷入了泥沼中,一秒好似一月,一天好似一年。
他也真正懂得了度日如年的含义,连夜间睡觉都在担心王羲之的真迹,他生怕对方一借不还。
在借出真迹后的第三日清晨,他终于忍无可忍,拨通了毛主席的电话,接电话的是其警卫员。他不好意思直接道明心思,顾左右而言他,询问毛主席最近是否工作繁忙。
警卫员深知其与毛主席的关系不一般,直接将电话递给了主席。
听到主席的声音后,黄炎培再也忍不住焦急的心情,直接说明了自己想要提前索回王羲之真迹的想法。
毛主席亦深爱王羲之的书法,当然舍不得提前归还,便说道:
“任之先生,咱俩先前说好的一个月,一个月后,我不归还,是我失信,不到一个月,您强行让我归还,是您失信。”
一句话说得黄炎培哑口无言,挂掉电话后,他变得闷闷不乐,连当天的午饭都没吃。在妻子姚维均的印象中,丈夫向来乐观旷达,从来将什么事情略萦心上。
近来不知为何,茶不思,饭不想,日日坐在自己的书房里临摹王羲之的字体。一幅字成,瞧上几眼,摇摇头,便即刻揉成一团废纸,立刻扔进纸篓。
就这样又过近一周的光阴,黄炎培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再次拨通了毛主席的电话,这一次他早就想好了借口,言说之前与朋友相约,近几日到家中鉴赏王羲之的书法,希望其能提早归还。
却不想另外一边答复仍旧的同一个借口:“一月之期未到!”
他语塞了半日,又杜撰了一个借口,言说书法中有问题,若是对方能提前归还,自己定然会将自己发现的问题告知对方。
以毛主席之眼光,岂能看不出书法中的问题?
这句话不但没有起到效果,反而激其了毛主席的好奇心,他在电话中表示,一个月期限结束之日,他会找到书法存在中的问题,看看是否与先生的发现如出一辙?
电话再次挂断,黄炎培来到日历前,还有二十天的光阴,他实在想不出自己应该如何熬过。
无论自己找什么样的借口,对方就是咬死一个月的期限不松口。
毛主席不愧是运用兵法的高手,无论自己如何千变万化,他只用了一招:以静制动。
不行,他必须提前索回书法作品,除却能够解除自己的心头之忧外,另外,还能证明自己在兵法运用上更胜主席一筹。
接下来,他要使用的一招就是死缠烂打,这是我党在战争年代常用的游击战法,这个战法常常使得敌人不胜其扰。
为了提升事件的成功率,他选择每天早中晚三次拨打电话。
结果可想而知,主席只使用了一招:以逸待劳。
到了最后几日,黄炎培在电话那头几乎听不到毛主席的声音,与之周旋的是他的警卫。
终于捱到了一个月的期限,毛主席知道其早已如热锅上的蚂蚁,早早地安排警卫将书法送还回去,警卫责怪其日常的骚挠,故意施了个“坏”,在当天晚上十一点五十九分送达。
黄炎培果真上当,当天夜里,家里的灯光一直未曾熄灭。
眼看着时针马上就要转到了十二点的位置,书法还没有送达,他颓然叹息道:“看来是要不回来啦!”
就在这个时刻,楼道里响起了敲门声,警卫员捧着书法卷轴出现在门口,黄炎培如获珍宝般双手捧回卷轴,一寸寸地展开,铺放到书桌之上。
那一晚,他一夜未眠。
黄炎培的为人
因为这个事件,不少人言说黄炎培先生心胸狭隘,不过是一幅书法,又不是借而不还,怎么如此斤斤计较呢?
非也!非也!这个事件本身就是朋友之间交往的趣事,黄炎培先生愿意将心爱的藏品,借给老朋友鉴赏,这本就是能说明两人之间的关系非同一般。
同时,从这件事情中也能看出毛主席的平易近人。
因此,不能管中窥豹,从一件小事中随意评价他人。
何谓真朋友?中国古代有一句话叫做患难见真交。
在我党最为艰难的时期,不少人落井下石,卖国贼汪精卫配合着蒋介石的四一二事件,随即发起了七一五事变。
我党的发展进入了寒冬期,危难之际,是黄炎培先生挺身而出,不顾重重危险,救下了数十名身处险境的党员。
而他本人也将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如一座丰碑般屹立街头,痛斥国民党倒行逆施的行为。
后值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部队不得已开始了二万五千里的战略大转移,蒋介石不依不饶,陆空两地围追堵截,试图将我方部队完全消灭殆尽。
别有用心的国民党官员开始捏造各种虚假传闻,为了讽刺红军战士尽数出身工农,目光短浅,他们杜撰了这样一个事例:
红军逃亡到贵州之时,路经一处酿酒池,因长途跋涉,双脚早已疲惫不堪,他们不管三七二十一,全部跳入其中洗脚。一池美酒就这样被一群土老帽糟蹋得不成样子。
因为这则杜撰的事例,国民党内部还流传着这样几句对白。
“这酒是出自于茅台镇吗?”这句问话的言外之意是酒水低劣,自己绝对不会饮用。
而对方为了表达酒水昂贵,往往会如此回答:“此酒不知茅台在何地?”
听到国民党内部如此讽刺红军,厌恶出席宴会的黄炎培先生,故意出席一场官员富商云集的宴会,在宴会上,他当着众人的面询问:“此酒出自于茅台镇吗?”
憎恨老先生的人故意回复道:“是的!”
却不知先生等待的就是肯定的回答,听到对方的答复后,他立刻饮下三杯,而后拿出提前准备的毛笔,抽出一张桌布,洋洋洒洒地写下一首诗:喧传有客过茅台,酿酒池中洗脚来。是假是真我不管,天寒且饮两三杯。
诗歌水平虽然不算上乘,但却明白无疑地表达了自己的心迹。
后来这件事情传到延安,为了表达对黄老先生的感激之情,在1945年,黄炎培访问延安之际,毛主席特意安排人将诗歌题写到沈叔羊的画作之上。
这就是深厚的友谊,他们彼此之间有无伤大雅的玩笑,但一旦遇到什么事情,肯定会为了彼此挺身而出,甚至愿意为之献出生命。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表达对新政权的热爱,也为了表达对毛主席的崇敬,他是第一个喊出“毛主席万岁”的人物,也是主动请缨到政府任职的民主人士之一。
不少人听到黄老先生任职新政府的消息后,嘲讽黄老先生,逢人便说其根本就是趋炎附势之辈。
黄老先生微微一笑,借用《伯夷列传》里的一句话做为自己的解释: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这就是黄炎培,一生坦荡率真,忠心为国,从不惧任何流言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