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作小楷《道德经》传为王羲之的书法真迹,经资料显示此作为非集字版的王羲之手写真迹,但此真迹并不是原稿,存世的是唐代拓本,目前知道的仅存这一件,其价值极为珍贵,此作目前被珍藏于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
此作纵29厘米、横逾7米的尺幅上,5162个墨字如星罗棋布,笔锋流转间凝固着东晋的风骨与盛唐的尊崇。
这卷被褚遂良奉为"晋人小楷之冠"的《道德经》,自山阴道观的鹅群旁启程,穿越宋齐梁陈的烽烟,栖身唐太宗的秘府,最终在近代的动荡中远渡重洋,成为东方书法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漂泊者。
在此作的后面还附有褚遂良的题跋: “他说 这部《道德经》是晋代王羲之写给山阴刘道士的书法作品,刘道士曾经把一群鹅献给了右军将军,也就是王羲之。
这部书法作品历经了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四个朝代,后来进入宫廷内府收藏。我褚遂良在皇宫内省中有幸能够观赏到这部作品,特地把这件事记录在作品后面。
在贞观十五年(公元 645 年)二十八日,由谏议大夫、掌管起居注事务的褚遂良奉皇帝的命令写下这篇记录。 ”
这段题跋与李白诗中的 “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一说有不同的看法真像,熟真熟假,我认为褚遂良说的真实性会大一些,据史料记载,王羲之作为一个 虔诚的道教信徒抄写道德经也是很正常的事。
那个嗜鹅成癖的书圣,或许不曾想到,自己随手赠与道士的经卷,竟会成为后世考证"书成换白鹅"典故的最有力物证。
相较于北碑的斧凿生拙与唐楷的法度森严,这卷小楷恰似会稽山涧的清泉,将隶书的古雅与楷书的端妍完美融合。
细观其笔法,起势如白鹅曲项轻点水面,藏锋处浑若天成;行笔时中锋似轻舟过峡,提按间暗藏千钧;收锋处又若鹤羽掠空,余韵袅袅不绝。
此作全卷纵29厘米长度约在7米左右,是何其壮哉,如此大作全卷共约200行5200多字,每字字径仅在2厘米左右, 它曾在清朝时期进入内府,被皇室珍藏,享受着极高的礼遇,见证了封建王朝最后的辉煌。
然而,随着清朝的覆灭,溥仪将其带出皇宫,作为 “礼物” 献给了日本收藏家,自此,这件珍宝远渡重洋,流落到异国他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藏家将《小楷道德经》捐赠给了哈佛大学,至今未能归还。
作为五斗米道的虔诚信徒,王羲之书写《道德经》绝非简单的笔墨游戏。卷中"道法自然"四字,竖画如老君拂尘横扫太虚,横画似太极阴阳循环往复。
当笔锋游走于"上善若水"章节时,墨色忽而润若春潭,忽而枯如秋藤,将水的七种德性演绎得淋漓尽致。这种笔墨与文本的深度互文,使书法升华为哲学思想的物质载体,开创了文人书法"以书载道"的精神传统。
声明: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往期好文】点击下方蓝色标题跳转内容详细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