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先生

据《都市快报》报道,从这个学期起,浙江杭州市江晖小学将周五上午设立为“素课日”——所有班级都停止使用电子屏,老师不能使用PPT等课件,让师生回归纸笔互动、思维碰撞的课堂。


(图源 新华社)

通过电子屏播放图片、视频、PPT课件,不仅直观生动,而且省时省事。近年来,这种电子化教学方式已经成为很多中小学校的日常。如今,放着好好的教学神器不用,还专门限定时段将其打入“冷宫”,这种反向操作引发舆论关注——有网友表示不解,调侃说这简直是“没苦硬吃的风刮到了校园”,还有网友举双手赞成,认为早该如此,“学生一天到晚盯着电子屏幕,眼睛怎么受得了?”

其实,对电子屏的吐槽和抱怨已存在多时。去年,就有深圳家长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留言,建议小学生课堂教学减少使用电子屏幕时间;一位“80后”女家长在家长会上拿着话筒呼吁“学校能不能把电子屏黑板换成以前的正常黑板”的视频,也曾在家长群里疯传。

家长们谈“屏”色变,主要是担心电子屏存在蓝光和频闪,长期盯着看有损孩子视力,而学校主动对电子屏说“不”,则在保护学生视力之外,有着更多额外的考量。

杭州这所小学在固定时段推出“无屏课堂”后,有语文老师说,不用课件后,他更专注观察学生反应。比如讲古诗时,可以通过板书一步步带学生想象画面,这比直接播放动画更有温度;有学生表示看着老师一行行书写计算步骤,自己的思路也逐渐清晰起来;有家长惊喜地发现孩子会主动和爸妈聊如何用数学知识设计菜园,这种实践能力比分数更重要。类似的真实反馈,是“无屏课堂”收到的最好成效,也映射出学校设立“素课日”的初心。

少了所见即所得的大屏展现,课堂有了更多留白和思考的空间;教师不能再对着电子屏上的早已做好的课件照本宣科,便可根据课上情况更灵活地调整教学内容与节奏;当课堂不再被技术绑架,学生的参与感和专注度也有了明显提升……“素课日”的蝴蝶效应不断显现,让回归传统教学方式有了更充分的理由。

现实中,选择“屏闭”的学校远其实不止杭州这一所,方式和手段也不尽相同——浙江衢州一所小学将选择权交给任课老师,老师们可以每周随机选一天作为“素课日”;湖北武汉一所小学为教室的一体机电子屏的后台植入“限时软件”,教师每节课累计使用12分钟后,电子屏幕就会自动关闭,直到这节课结束,屏幕才能再次开启;江苏南京一所小学将每月6日、16日、26日设立为“教室无电子屏日”,当日全体老师上课时关闭大屏。


(图源 新华社)

当然,一些学校推行“无屏课堂”并非要否定多媒体教学的价值与意义,仅在少数时段推行也恰恰说明了这一点。进一步说,教学方式和工具本无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与否,在尊重教学规律的基础上,能科学、适度、有节制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如果各方都达成这样的共识,“素课日”便算是完成了使命、修成了正果。

一场改变屏幕依赖的探索与实践,看似是学校教育活动中的小事一桩,却受到舆论的关注和讨论,足见小事不小。近年来,诸如此类的校园小事屡屡成为公共议题,从孩子们在学校里营养餐吃得如何,到孩子们不断长高的同时课桌椅能否也跟着“长”,从如何解决课间10分钟被挤占问题,到孩子们在校午休时能否舒心躺睡……这类小事,或许并不涉及高深的教学技巧,相关问题的解决,也并不必然带来应试成绩和升学率提升等显著效果,但关注、讨论本身,正体现出社会对于教育认知的不断提升。

孩子们不再仅仅是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与每一个生命对话、为每一个生命的全面发展提供助力,是教育更为本质的属性。从某种角度看,学生的日常体验和校园生活细节被更多观照的过程,也是推动教育体系向更加人性化、科学化方向发展的过程。这是时代发展的进步,也是教育现代化、教育强国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素课日”“陪餐制”“课间一刻钟”“可躺平课桌椅”……针对校园小事的堵点、痛点,改变正在发生。相关解决方案或许难言完美,但当学校这个教育主阵地更尊重、重视学生需求,其实也巧妙地向全社会传递了这样的理念,其引导意义不容小觑。真心希望“孩子们说好才是真的好”能更好照进现实,让孩子们在校园里舒心、快乐、健康地成长。

来源:中工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