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原国军18军军长杨伯涛逝世,终年91岁。

而在临终前夕,杨伯涛最念念不忘的,既不是朋友也非亲人,而是他曾经的上司,国军12兵团司令黄维,他还曾不止一次的说,“黄维是个外行”。

究竟是何原因能让杨伯涛如此“忘不了”黄维?这要论起来,那可真小孩儿没娘、说来话长了。



一、不听劝致兵团覆灭

杨伯涛称黄维是个“外行”,最直接的一个原因,就是恼恨黄维不听劝加一意孤行,最终导致了12兵团全军覆没。

那么杨伯涛的理由是什么呢?大致总结一下,有三个。

首先在他看来,黄维犯下的第一个致命错误,便是放弃固守蒙城的作战计划,改为率部北进,正是这个计划,让12兵团一步一步走进了中野的包围圈内。

1948年11月,也就是碾庄战役打响后,国军为解黄百韬之危,急令黄维向徐州前进,期间,刘峙还专门要求,“不得以任何借口迟延行动”。

接到此令后,黄维率12兵团自11月8日由河南驻马店出发。

按照当时黄维的计划路线,他是准备走正阳、新蔡、阜阳、蒙城、宿县这条路,而到了11月14日,他也确实走到了阜阳一带。

而与此同时,我中野大军为完成阻敌增援任务,早就密切关注着黄维的一举一动。

因此,当黄维抵达阜阳后不久,刘邓首长就针对其下一步的行动进行了分析,当时两位首长判断黄维有三条路可以走:

第一,是暂停行动,观望后再做打算。

这个结论,是基于国军一贯的“友军有难、不动如山”的传统得来的,为保住自身实力不肯全力救援友军,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除这条路之外,黄维可能会走的第二条路,则是走蒙城至宿县,然后利用宿县的公路、铁路运输线快速抵达徐州。

而黄维最终选择的是走哪一条路呢?答案是第二条,即出阜阳后东进,向蒙城出发。

到了18日,黄维兵团的先头部队已经进抵蒙城东,并与在这里建立防线的中野一纵、六纵发生交战。

尽管在交战中,黄维兵团略胜一筹,但黄维却越打越觉得不对劲。

不对劲在何处呢?老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因此,作为执掌12兵团的军事主官,黄维自然对自己的对手有相当的了解。

而在他的了解和实际接触中,我中原野战军算是相当“穷”的部队,装备尤其差,因此,通常在交战时,中野就只能采取侧击、尾击等运动战方式。

黄维所说,也确实是实情,远的不说,就在中野接到阻敌增援的任务时,全军重武器方面,除了十几门野炮、山炮、步兵炮外,也就只有200门左右的迫击炮。

要知道这可是一个野战军,却只有这么点重武器,而除了这些,中野的战士们的基本作战武器,那就是轻机枪为主、手榴弹为主,不是不知道用重机枪,实在是太少。

所以,正如黄维所说,中野在与装备占优势的国军进行交战时,通常采取的战术都是侧击和尾击,毕竟这种战术更多的是“巧”,很少采取正面迎击这种“硬碰硬”的方式。

但这一次,中野摆开的架势,却是迎头堵击,这明显与以往的作风不同。

正所谓事出反常必有妖,中野一改往日的作战方式,选择与装备悬殊极大的黄维正面战斗,并且打得极为顽强,这种情况,让黄维觉得十分不放心。

而察觉到到这一反常情况的,不只是黄维,还有18军军长杨伯涛。

杨伯涛认为,中野大概率是做足了阻击12兵团的准备,说不定前面就有各种陷阱等着12兵团,所以此时如果继续贸然前进的话,不是上策。

所以,杨伯涛就向黄维建议,应当调整部署、站稳脚跟,并查明虚实之后再做打算,简单的说,就是应当以蒙城为核心,暂时固守此处。

最开始,黄维也认为此方案可行,并且还做出了相应的安排,但仅仅两天后,黄维就改了主意,坚持要从蒙城出来继续北进。



他这一走,中野自然就占领了蒙城,这么一来,就断了黄维的退路,加上浍河沿岸的阵地也被中野占领,所以黄维只能向南坪集一带靠拢。

而中野等的就是他往这里来,随后,中野为诱敌深入,先是主动放弃南坪集阵地,紧接着各纵队快速合围,最终成功的将黄维包围在了双堆集。

至此,黄维是插翅难飞,最终兵败被俘,也正因如此,杨伯涛就认为,是黄维当初固执己见不听劝,选择放弃固守蒙城的计划才招致此结果,所以说他“外行”一点都不冤枉。

二、传令兵失踪致黄维踌躇不前

杨伯涛恼恨黄维的第二点,就是黄维在尚有突出包围圈希望时,却踌躇不肯前,白白丧失了最后机会。

这话从何说起呢?得从黄维出蒙城后不久说。

黄维出蒙城并抵达南坪集后不久,即11月22日,就传来了黄百韬兵团覆灭的消息,并且此时的蒙城也已经被中野拿下。

与此同时,国军徐州“剿总”也发来通报,称华野有南下宿县、与中野汇合的迹象。

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黄维将面对前后阻击、后无补给(蒙城是黄维兵团后方补给通道)的不利局面。

所以,就算黄维再迟钝,此刻也意识到危机重重。

正因如此,他在23日当晚,把18军军长杨伯涛和兵团副司令兼85军军长吴绍周找来,商量下一步该咋办。

商量来商量去,三个人都认为此时12兵团所处的环境十分恶劣,因此,如果依然按照老蒋的指令,继续向宿县进发,继而与徐州国军汇合的话,那就是自寻死路。

而最稳妥的办法,就是从南坪集的的东南向固镇进发,只要能冲到固镇,就能利用那里的铁路线脱险。

这个建议,是杨伯涛提出来的,他的理由有三个,第一是南坪集东南方向尚未发现大股共军,所以可以冲,第二则是固镇距离南坪集只有八十多华里,加快速度一口气就能冲到。

而第三,则是在固镇附近,就有李延年兵团,届时两个兵团一会合,共军就是想啃,也得掂量掂量。

严格来讲,杨伯涛的这个建议还是比较稳妥的,真要严格执行此计划,说不定还真让黄维逃出去,起码不至于全军覆没。

但问题是,黄维因为一件小事产生的犹豫,导致这个计划最终破产。

在23日晚上,黄维与杨伯涛、吴绍周三人商量过后,最开始也是没有异议,甚至还着手进行安排,准备在安排就绪后便向固镇转移。

不过,在安排的过程中,却出了一个小意外。

当时由于准备全军向南坪集东南突围,自然就需要向兵团各军下达命令,而黄维派去传达转移命令的一个参谋,莫名失踪了。

就因为这个事,当杨伯涛安排好一切,回来就等黄维下达大军出发的命令时,黄维却说再等一等,等找到那个参谋再走。

黄维的这个理由,让杨伯涛觉得简直不可理喻,十几万大军已经危在旦夕了,一个小小的参参谋失踪就失踪,孰重孰轻拎不清吗?

那么这个参谋到底去了哪里呢?中野的战史中记得清清楚楚,在25日凌晨,中野2纵在行军途中,俘虏了一名敌文职军官。

经过审问,得知此人正是向12兵团传达转移命令的那个参谋。



由于迟迟找不到参谋,黄维就一直等,其实平心而论,他之所以等,不仅仅是因为这个参谋,同时也是在关注中野的行动。

但不管是他为了什么,总之一直到25日下午,12兵团这才开始行动。

而中野这边,由于俘虏了那个参谋,自然就知道了黄维转移的计划和方向,于是加快了行军速度,最终成功赶在黄维前面,堵住了其撤往固镇的通道。

从定下计划到实施,黄维白白浪费了大好时机,错失了一个极好的突围机会,所以,也怪不得杨伯涛说他“外行”了。

三、早就结下的梁子

除了在双堆集战役期间犯下的错误外,杨伯涛看不惯黄维的另一个原因,便是之前结下的一个梁子。

这个梁子,牵涉到国军12兵团司令的人选问题。

1948年中,国军计划将现有部队进行调配后成立几个大兵团,以便在战场上占据优势,经裁定,最终成立了12 、13以及16兵团。

新兵团成立,自然要选兵团司令,当时任18军军长的胡琏,对12兵团的司令可以说是志在必得,认为绝对会是自己。

而在胡琏手下多年,时任18军副军长的杨伯涛,也是这么认为的,甚至,杨伯涛都已经开始为胡琏筹备庆祝宴会,以祝贺他荣升兵团司令了。

两人之所以敢这么笃定,自然是有原因的。

12兵团成立后,下辖一共四个军,即10军、14军、18军以及85军,这其中,除14军和85军外,10军和18军,都是原来整编18军的部队(整3师和整11师)。

而胡琏在18军任职多年,同时,以原整编第8军为骨干组建的13兵团,和以原整编47军为骨干组建的16兵团,都是由原来的整编军长(李弥、孙元良)担任了兵团司令,因此,胡琏这个原整编18军军长,也应当是12兵团的司令才对。

但最终,胡琏落选,黄维出任,造成这结果的原因,主要是白崇禧的反对,而在一番权衡后,让各方面都能接受的黄维,成了12兵团的司令。

这个结果,不仅令胡琏极为沮丧,同时也让包括杨伯涛在内的一众人极为不满。

毕竟这些人都知道,黄维自1943年就离开一线部队,至1948年,足足有五年的时间没有带兵了,期间担任的多以文职为主。

加上黄维历来性格怪癖不合群,所以杨伯涛等人就认为,这个脱离部队太久且固执的黄维,怕是会将12兵团带到沟里去。

因此,从那个时候开始,杨伯涛就对黄维很有意见,梁子自然就结了下来,此外,杨伯涛还回忆过,12兵团从驻马店出发时,黄维着急走,导致携带的弹药、粮秣不到配额的三分之二,如果要是不难着急,是完全可以补充到位的。



种种行为,让黄维在杨伯涛眼里是个不折不扣的“外行”,而最终12兵团覆没双堆集,更验证和坐实了杨伯涛的看法,如此一来,他岂能不恨黄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