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47年,一位老太来到了驻扎湖北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三纵队门前,她步履阑珊,看起来就像是几天没吃过饭的样子。
门卫士兵以为她是来要饭的,便想着给点东西请走她,可谁曾想,这个老太开口说:“军爷,我是来找我儿的。”
这个老太究竟是什么身份?她的儿子又是谁?
加入红军队伍
1947年,晋冀鲁豫野战军接到上级命令来到黄安县一带执行任务,这里地形复杂,众人想着了解清楚情况后赶紧离开。
可没想到这一天,一位老妇人来到了司令部门前,说着要找自己的儿子。
起初大家以为可能是要饭的,给点吃的赶紧打发走,可没想到这个老妇人一口咬定,自己的儿子就在这里,她要见一见她的儿子。
老妇人的样子实在可怜,她骨瘦如柴、衣衫褴褛的样子让警卫员有些动容。其中一个警卫上前询问,她要找的人是谁,名字叫什么。
老妇人颤颤巍巍的说着:“我儿叫陈锡联。”
陈锡联,听到这个名字几人大惊失色,赶忙说着:快去找政委,务必让他来一趟司令部。
原来,这个老妇人是陈锡联政委的母亲。随后他们赶忙将老妇人请进屋,又向陈锡联汇报情况。
母子二人相见后,抱在一起痛哭流涕,看着眼前一幕,周围人都流下了眼泪。
陈锡联与母亲的感情极深,从小他就跟在母亲身边,虽然吃尽苦头,可二人从未分开过。
陈锡联3岁的时候,父亲就患病没法干活,母亲一个人养活着一大家子人。原本勤快的母亲倒也勉强维持住生计,她在地主手下做着杂活,还稍微有些收入。
可谁知道父亲这一病就打破了平衡,为了治病,陈母将家里的房产变卖,全家过上了节衣缩食的日子,但即使这样在陈锡联八岁那年,父亲依旧病逝了。
父亲的离开让母亲稍微喘了一口气,可剩下的人还得生活,陈母依旧得外出挣钱。
当时社会动荡不已,地主们趁机压榨穷人,许多人不仅拿不到应得的工钱,甚至还被地主殴打,陈家正是其中之一。
陈锡联小小年纪就去地主家做工,对方仗着有钱,随意欺负人,这让陈锡联十分恼火,他本想给那些势利人颜色瞧瞧,可为了家人的平安他还是选择了忍气吞声。
陈锡联原以为这样的日子会一直这样下去,但很快转机到来了,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加大了宣传力度,许多村子里都有了革命思想的宣传队伍。
陈锡联也从中了解到了一些东西,他知道这支队伍是专门为穷人出头的,专打那些欺负穷人的地主们。
很快,陈锡联便有了参军的想法,他知道守财地主们哪里都有,他要跟随队伍打击这些坑害百姓的人。
陈锡联想要参军,可母亲极力反对,她觉得外面太过危险,村子里之前也有参军的孩子们,之后都没有再回来,好多人都说他们是死在了外面。
母亲担心儿子,他害怕自己的孩子和那些人一样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因此极力抗拒。
为了打消儿子的念头,陈母将儿子拴在家里的炕头上,想着过几天就好了。没想到即便是这样儿子依旧从家里逃出去,参加了红军队伍。
其实陈锡联也很舍不得母亲,从小他与母亲相依为命,他知道母亲对自己的爱,但当时的社会若他不站起来反抗,早晚有一天会被折磨死。
陈锡联被逼无奈,只好选择了这条路。
陈锡联屡建战功
加入到红军队伍以后,陈锡联仿佛是找到了精神支柱,看着一个个朝气蓬勃的战友他无比庆幸,这支队伍的理念以及优良的作风都让他觉得有了动力,他好像找到了未来奋斗的方向,跟着这支队伍走一定没错。
在队伍的培养下,陈锡联的作战技巧有了很大的提高,他参加了许多场战役,表现极佳,英勇无畏、不惧生死、屡建战功,被战友们称为“陈钢炮”。
在多年的英勇战斗中,陈锡联最出名莫过于是那一次——夜袭阳明堡。
这是我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夜袭战斗的经典案例,直至多年依旧让人难以忘记。
1937年,陈锡联所在的队伍一二九师七六九团接到上级命令,前往雁门关一带阻止日军进入太原。
陈锡联队伍的任务是在刘家庄地区开展游击活动,搜寻日军的踪迹。几天之后,他们发现了端倪,日军的飞机时不时地从头顶飞过,不一会儿就传出了炮轰的声音。
陈锡联立马察觉到了不对劲,这样大规模的轰炸绝对不是其他地方调来的,说不准,这附近就有日军的机场。
陈锡联的猜测确实没错,经过侦查小队的勘测,这附近确实有个极为隐蔽的机场。
据老乡说,距离阳明堡3公里处有一个极隐蔽的地方,还时不时地看到飞机前往那一块。
陈锡联赶忙上报组织,同时又派出队伍进行侦查。
那里确实是日军的机场没错,而且似乎经营了很长时间,其中有24架飞机,以及许多的掩体、地堡等掩蔽处,要想强攻几乎不可能。
飞机的轰炸依旧在继续,他们必须要尽快行动,将机场彻底铲除,这样才能减少前线战士的伤亡。
究竟怎么做呢?在团部的一致协商下,终于有了答案,陈锡联建议他们采用夜袭的方式,虽说机场内部掩体较多,可其中人数不多,他们可以来个出其不意,打敌人一个不知所措,这样也能减少伤亡率。
确实这也是目前来看最好的方式,于是隔天夜里,队伍前往机场开始战斗。
当天夜里,我军队伍潜伏到飞机场附近,距离飞机只剩30米的地方,突然与敌人遭遇。敌人的反应也非常迅速,很快,两方开始了激烈的战斗。
虽然我军的偷袭敌人没有预料到,可他们装备精良,战士们还是很难攻下,双方的战斗持续了一个小时,最终以我军伤亡30余人,敌军伤亡100余人,炸毁敌军飞机24架的数据,赢下了这场战斗的胜利。
陈锡联的有勇有谋在这场战斗之后,传遍了整个队伍,刘伯承在知晓战斗胜利的消息后,发电报表示慰问:七六九团真是好样的!
这是陈锡联进入部队后打的最漂亮的一场仗,沉浸在喜悦中的他万万想不到,正是这场战斗让远隔千里的母亲知晓了他的消息。
陈母传递家书
部队为了宣传七六九团这种英勇无畏的精神,专门将这场战役做了详细的报道,其中陈锡联作为团长接受采访,出现在了各大报纸上。
陈锡联队伍的事迹被全国媒体争相报道,陈母也知道了此事,看着报纸上的照片,陈母泪流满面,儿子的脸虽然饱经沧桑,但她一下就认出这个就是她的好儿子。
看到报纸上的报道以后,陈母对儿子的思念更是到达了顶峰,她想去往部队寻找儿子,这么多年没见,也不知道儿子过得怎么样。
但时局动荡,敌人的扫荡越发的猛烈,她一个妇道人家实在没办法,没准,她刚出门就被鬼子杀害。
好在,同村的乡亲告诉她可以给儿子写信,只要知道孩子在哪支队伍就可以写信,他们一定能收到。
这样的消息让陈母难过的情绪有了好转,她赶忙托人为儿子写信,信中她向陈锡联诉说着自己的思念,同时也嘱咐他一定要再接再厉,多杀鬼子。
多年未见,陈母对儿子的思念可见一斑,但即使这样她也不忍心打扰儿子,即使写去书信也只是希望儿子能继续坚持,因为生活在那样的年代,她知道儿子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他们,都是为了那些正在受苦受难的老百姓。
当然陈母对于儿子的支持不只是说说而已,她将自己的想念化作动力,之后积极投身于帮助红军之中。只要看到有需要的战士们,她就主动地去帮助他们。
黄安战役时期,得知红军来到了他们这一带,陈母便组织村子里其他人为他们送粮食、送装备,甚至还学习简单的包扎,为战士们处理伤口。
陈母与儿子相见
自从参军之后,陈母已经做好了不见儿子的准备,她知道战况紧急,儿子经常东奔西跑,她应该斩断思念,让孩子在前线无后顾之忧。
但没想到等到1947年,两人竟有机会见面了。
解放战争打响,陈锡联所在的队伍来到了黄安县一带,为了更快的摸清楚这里的情况,指导员找到了当地的一位村民做向导,准备深入了解村子的情况。
谁曾想侦查员误打误撞找到的向导不是别人,正是陈锡联的弟弟陈锡礼,原本陈锡礼不知道这是哥哥的部队,只想着完成任务赚上一点小钱。
可在闲聊中得知,原来自己的哥哥也在这支部队,还是这支队伍的政委。
陈锡礼意外极了,他赶忙回去将这个好消息告诉母亲,多年来母亲经常在夜里也泪洗面,让他看的也是心疼不已。
母亲在得知消息以后,惊喜万分,她有些不敢相信儿子的话,觉得是不是弄错人了。陈锡礼告诉她千真万确,自己与解放军战士们核对过,确实就是哥哥陈锡联。
次日,母亲和弟弟来到了我军队伍,她颤颤巍巍地上前询问,希望这次没有扑空。门口警卫起初还有些疑惑,可在得知她要找的人是司令员陈锡联后,赶忙请进屋,顺便向上通报。
“司令员,你母亲找你。”
陈锡联彼时正坐在办公桌旁分析着下一步的作战计划,听到下属的汇报十分诧异,虽然这里离自己的老家不远,但母亲来找他来找他实在不太可能,他将信将疑的跟着下属来到院子,结果看到了让他震惊的一幕。
一名老太太被官兵们围住,大家逗乐似得询问:“大娘,您看看那个是您的儿子呀?”
老太太满脸褶皱,挺起佝偻的背笑呵呵地说道:“我认得,我怎么会不认识自己的儿子呢!”
陈锡联看着眼前老太太,一下子失声痛哭:“娘,你怎么来了?”
说罢,迅速跑上前,与母亲抱在一起。
这么多年对母亲的思念,陈锡联这一刻倾倒而出,他万万想不到自己会见到母亲,多年未联系他以为母亲早已经不在人世。
陈母的情绪也格外激动:“好儿子,终于见到你了。”边说边摸索着儿子的后脑勺,就好像回到了小时候一样。
这次的团聚二人都格外珍惜,看着被战争磨炼的消瘦许多的儿子,陈母心疼不已,她拉着孩子的手嘱咐着:一定要好好吃饭啊,现在太瘦了。
那天,两人聊着好久,陈锡联将这些年的经历全都告诉母亲,说着这些年他打了很多胜仗,可对于家里的想念越来越深。
团聚的时间实在短暂,陈锡联接到了命令转战下一个地方,只好与母亲告别。
他含泪将自己的津贴全都给了母亲,他说自己帮不了家里什么,让母亲拿着这些钱买点好的,补补身体。
这次的团聚时隔十几年,对于母子二人来说十分不容易,陈锡联终于知道母亲的情况,母亲也知道儿子屡立战功,给家里涨了不少脸,唯一遗憾的就是战争还没结束,他们的相见只有短短几个小时。
分别之后,陈锡联作战更加英勇,她知道母亲的愿望与天底下所有的老百姓一样实现全国解放,因此为了母亲,也为了所有人,他一定要多打胜仗,早日实现母亲的夙愿。
1949年,新中国成立,陈锡联第一时间前往老家,他想要弥补这些年对母亲的亏欠,好好孝顺母亲。
但陈母的想法出乎意料,她说自己身子骨还很硬朗,还是习惯待在家里,现在全中国解放了,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好,让儿子放宽心,完成好上级交代的任务就行。
母亲还是一如既往地朴实,他也不好再说什么。
陈锡联母子的故事着实让人感动,分开多年再次相见的场面让人实在动容,好在,现在社会安定,一家人四分五裂的时代永远过去,亲生母子相隔多年不见的遗憾也不会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