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57年秋,李涛上将和妻子及警卫员坐车回到了阔别三十年的家中,这是他最近几十年首次踏上回家的旅途。
汽车刚刚驶入村口,许多乡亲们就纷纷围上来,警卫员见状,
急忙从腰间拔出配枪,迅速进入警戒状态,毕竟当时场面混乱,他要对李涛将军的安全负责。
可是李涛却立刻阻止了他,示意警卫员把配枪收起来,并说:“不用紧张了,到家了!”
那么,李涛为什么特别强调要把枪收起来?他这次回来是否带着特殊的任务?
早年革命
李涛于1905年出生于湖南汝城县普通的农民家庭,虽然家庭条件一般,但父母还是让他进入学堂。
在学堂里,李涛接受了传统文化教育,但他是个不被现实所束缚的人,在新式教育兴起后,他便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初中那年,李涛因为参加学生运动而被学校开除,这也让他开始萌生出革命的想法。
他是一个乐于接受新事物的人,尤其是在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后,李涛逐渐懂得革命的意义,正式开始长达几十年的革命旅途。
那几年,李涛一直默默做着地下工作,冒着生命危险传递情报,在不为人所知的暗处为革命做着贡献。
1927年,李涛在鼓动下参加了秋收起义,当时担任工农革命军第二师一团一营的代表。
可是起义却意外遭遇失败,那之后,李涛来到广州寻找到党组织,继续做地下工作,这次失败也让他看清了革命的困难,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
西安事变前,他敏锐的察觉到了张学良和杨虎城的不满,经过和两人的多次密切接触,最终促成了国共合作,为后面的胜利打下坚实的基础。
虽然骁勇善战,但那时候李涛的名字却不被人所熟知,那是因为他又再一次投入到情报工作中。
1942年,李涛被派去担任军委作战部副部长,主要负责情报工作,在他的领导下,我国在建立秘密情报网、提高情报传递技术、强化秘密程度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他亲自撰写的《国民党的战斗序列》为后面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重要借鉴。
新中国成立,李涛提出了“军队整编”的思想,目的在于精简军队,减轻国家负担,这一提议也得到了有效落实。
部分士兵开始转业,投身到经济建设中去,不仅大大节省了军队开支,还促进了地方财政,大家都称赞李涛有着战略眼光。
1955年,在中央大授衔上,李涛被授予上将军衔,这是中央对其多年革命及工作的认可。
登上台的那一刻,父母的音容笑貌和家乡的一草一木都浮现在他的眼前,他渴望回家和亲人团聚。
而让他产生思乡情绪的不只是当下情形,主要来自于几个月前的一次谈话。
四个月前,李涛的一位同乡来到家中向他请教,闲聊中,李涛提到了自己的启蒙老师朱青勋,朱青勋是李涛革命路上的重要引路人,但是在牺牲前,李涛却没来得及送他最后一程,他也因此特别惋惜。
想到朱青勋,李涛马上写下了许多封信件,在信中写明朱青勋的事迹,并把这些信寄到自己老家,提议大家以朱青勋为榜样。
当地的县委书记觉得这是个不错的想法,同时书记还向李涛提出了个请求,希望他能回到老家,一是主持朱青勋的追悼会,二是帮忙做宣传。
李涛思考了良久,觉得这是个不错的机会,并且自己已经很多年没回老家,心中甚是想念。
于是他便推掉了手头的工作,叫上妻子和警卫员回到老家,这才有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回到家乡
汽车驶入到村口,村民纷纷围了上来,用满心热情欢迎李涛的到来,回到熟悉的家乡,李涛心中也特别激动,可他的警卫员却紧紧站在他身边,手中抱着配枪,丝毫不敢放松。
李涛见警卫员如此紧张,拍了拍他的肩膀,“把配枪放起来吧,到家了!”
警卫员这才肯把枪收起来,县领导和乡亲们一拥而上,见到曾经的上将,大家都异常激动,李涛也冲着这些淳朴的乡亲们微笑,挨个不停的打招呼。
虽然这些乡亲们李涛都不认识,可是心里依旧是暖洋洋的,当天晚上,大家用简单的饭菜招待了李涛。
饭后,县领导原本想把李涛安排到宾馆,可是李涛却直接拒绝,表示自己还是习惯住到自己家,对于他来说,回到家就是一名普通的老百姓,不能搞特殊。
当晚,李涛住在了一位亲戚家中,他和叔叔彻夜长谈,诉说着小时候的点点滴滴。
第二天一早,李涛就在叔叔的带领下去给祖先上坟,看到父亲的坟头被打扫的干干净净,他就知道是叔叔一家常来照看祖坟。
在上完坟后,李涛先是来到了当地小学来看望孩子们,他站在简陋的教学楼下,给学生们讲授前辈革命的历史,那天下着小雨,警卫员把伞撑到李涛面前,可李涛用手一挥,表示没有关系。
在给孩子们讲述自己的经历时,他鼓励他们要好好读书,未来报效祖国,就这样,这些孩子心中有了爱国的种子,受到极大的感染,走出学校后,李涛还是久久沉浸在往事中。
第二天一早,李涛来到朱青勋墓前,为他举行悼念仪式,县委书记和当地的政府官员几乎全部到场,共同缅怀这位先烈。
李涛站在台前,大声讲述着朱青勋生前的故事,心中充满对其的敬佩和思念,许多年过去,李涛却觉得往事似乎就发生在昨天,以至于不用稿子就能脱口而出。
李涛声情并茂的演讲感染了台下的所有人,好多当过兵的人纷纷站起来,主动诉说朱青勋的故事,这场追悼会十分有意义。
短暂相聚后离别
在追悼会结束后,李涛还主动向当地的官员们提出,要把自己的所有积蓄捐给村里的穷苦老百姓,帮助他们度过难关,妻子也支持李涛的想法。
他说,他这辈子对家乡的贡献不多,希望以这种方式来表达对乡亲们的一点心意。
当地政府也被李涛的做法感动,表示肯定把这笔钱用到乡亲们身上,不管是建桥修路,还是改善基础设施。
李涛临行时,乡亲们隔着车玻璃望着他,许多人流出了泪水,李涛含泪和大家告别,他挥着手说,“有机会我再回来看你们!”
可是这一走,李涛再也没能回来。
1965年,因为身体极度虚弱,李涛不能再继续原来的工作,直到他病情加重。
1970年,李涛因病抢救无效死亡,虽然他未能再次回到家乡,却把对家乡的思念埋在了村头的泥土中。
结语
李涛一生为中国的革命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对党绝对忠诚,对人民无上热爱,即便是在临终前也不忘打听家乡的发展情况,还拜托家人替他写封给家乡的信。
李涛的故事是那个时代的缩影,也正是因为有这么多敢于抛头颅、洒热血的烈士,才会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他们的故事也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参考资料:
开国上将之李涛(中国将帅69).人民网 [引用日期2017-04-21]
李涛故居.郴州党史网 [引用日期2017-04-22]
李涛.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引用日期2017-04-21]
不为人熟知的"特殊"上将李涛 李涛:从瑶族农家子弟到共产党员.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引用日期2017-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