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0月5日,华野第二次战前扩大会议在紧张氛围中拉开帷幕,这次会议一直持续到24日。毛主席经过深思熟虑,委派华东局书记饶漱石前去作训话:
“同志们!此次攻打济南,我们取得了胜利,这是大家浴血奋战的成果。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这场战役还存在一些问题。”
这话一出,会场瞬间安静下来,饶漱石接着说:
“中央对兵团有明确指示,必须服从战前委的命令安排,不容有丝毫懈怠,接下来的战役,大家一定要给予粟裕同志的指挥以最大程度的支持……”
为什么饶漱石会这么说,这其中发生了什么?
粟裕投笔从戎,加入革命
1914年,7岁的粟裕被父亲送进私塾读书。一天,粟裕趁私塾先生不注意,偷偷跑到隔壁学堂窗外听课。学堂里,老师绘声绘色地讲解着自然科学知识,还展示新奇教具,粟裕认为这可比私塾里的四书五经有趣多了。
此后,粟裕常瞒着先生跑去听课,还拉上几个同样觉得私塾沉闷的同学。日子一长,偷跑的学生越来越多,私塾先生很快察觉到异样。
这天,先生早早守在私塾门口。天色渐暗,粟裕和同学们刚一进门,就被先生堵个正着。先生脸色铁青,手里拿着戒尺,怒声呵斥:“你们都跑哪去了?”同学们低着头,不敢吭声。
粟裕挺身而出,大声说道:“先生,这不关他们的事,是我带头去隔壁学堂听课的,要罚就罚我一个!”先生万万没想到,粟裕竟会在众多学生面前顶撞自己:“你,你这逆徒!”
先生手指向粟裕,声嘶力竭地吼道:“伸出手来!”先生举起戒尺,带着满腔怒火,狠狠地抽打在粟裕的手上。粟裕回到家,还没来得及坐下,父亲就黑着脸大步走来,怒声呵斥:“你为什么要这么做?眼里还有没有先生,有没有规矩?”
可粟裕却说:“我知道错了,但我不想再回私塾,我想去第八国民学校读书。”父亲见他如此坚决,又气又无奈,重重地叹了口气:“罢了罢了,随你吧。”
在父亲的支持下,粟裕踏上了求知之路,辗转多所学校,从小学一路读到中学。1925年春天,粟裕成功考入湖南第二师范学校,在这里他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1926年,粟裕进入常德省立第二男子师范学校求学。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社会动荡不安,革命的浪潮汹涌澎湃。粟裕积极投身于学生运动,在进步师生的影响下,他的思想逐渐发生了转变,对共产主义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同。
然而革命的道路充满了艰难险阻。1927年,蒋介石悍然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粟裕决定投笔从戎,他加入了叶挺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四师教导队,并担任学员班长。
粟裕的卓越军事征程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踏上了长征路,粟裕所在部队肩负起后卫的重任,面对如此绝境,他不断鼓舞着战士们。行军路上,粟裕带领部队一次次化险为夷。历经无数战斗洗礼,粟裕也从青涩走向成熟,逐渐成长为一名独当一面、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军事将领。
1935年1月,红七军团与红十军合编为红十军团,粟裕担任参谋长,扛起部队战略谋划的重任。当时,部队在谭家桥与敌人展开一场生死较量。
战场在乌泥关至谭家桥公路两侧,粟裕精心部署,可由于部分指挥员未能严格执行作战计划,加上敌人装备精良、兵力众多,战斗形势急转直下。红十军团遭受重创,伤亡300多人,红十九师师长寻淮洲身负重伤,后在转移途中牺牲。
粟裕看着倒下的战友,心中满是悲痛与不甘。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他果断指挥余部利用地形和夜幕的掩护,灵活穿插,成功突出重围。此次战斗的失败让粟裕深感悲痛,但也激发了他的斗志。为保存革命力量,他决定率领部队进入浙江南部开展游击战争。
面对敌人频繁的“围剿”,粟裕提出了极具创造性的“敌进我进”战术思想。当敌人气势汹汹地朝着我方根据地进发时,粟裕没有选择按常规思维被动防御,而是果断命令部队迅速向敌人的后方挺进。
他还创造了“麻雀战”、“伏击战”等多种游击战术,多次伏击战都取得了辉煌的战果,极大地鼓舞了我方战士的士气,也让敌人闻风丧胆。
1947年8月,解放战争关键时期,毛主席向陈毅和粟裕下达指令,要求他们率领华野司令部以及七个纵队转战中原,支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这一战略决策意义重大,旨在打乱国民党军队的战略部署,将战火引向国民党统治区的腹地,实现战略反攻的重大突破。
接到命令后,陈毅和粟裕迅速组织部队行动。1948年初,经过几个月的战略调整与部署,偌大的华东野战军形成了新的战略布局,被分为了三块。
陈粟大军肩负起经略中原的重任,他们在中原大地纵横驰骋,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一系列激烈的战斗。通过灵活多变的战术,不断打击敌人的有生力量,打乱敌人在中原地区的防御体系,为后续的战略决战创造有利条件。
山东作为重要的战略根据地,其安全至关重要。许世友兵团由中央军委直接指挥,他们坚守山东阵地,积极开展军事行动,巩固和扩大根据地范围,牵制了大量国民党军队,使其无法轻易支援其他战场。而韦国清和吉洛则领导苏北兵团,负责转战于苏北。
毛主席派饶漱石去华野训话:有人不服从粟裕同志指挥
1948年9月,济南战场上的枪炮声逐渐平息,但其中却暴露出的种种状况让众人陷入沉思。彼时,粟裕身为华野代司令员兼代政委,承担着极为艰巨的指挥重任。
尽管毛主席多次着重强调“归粟裕统一指挥”,但在实际作战过程中,粟裕的指挥环境依旧困难重重。各部队间的协调配合存在一定的脱节,部分指令的传达与执行,未能达到预期的高效。
毛主席陷入了沉思,一番斟酌后,他想到了饶漱石。饶漱石作为华东局书记,在党内有着较高的威望和影响力,他善于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内部事务,或许能够成为粟裕的有力支撑。
不久后,毛主席去电饶漱石:
“如今战事正紧,粟裕同志在前线指挥压力巨大,我思来想去,觉得只有你能帮他稳住后方,协调好各方关系,让他能全心全意地指挥作战,你们召集全军师以上干部在曲阜开一次大会,很有必要……”
1948年10月5日,华野师以上的干部们陆续走进会场,14个纵队以及特种兵纵队、渤海纵队、鲁南纵队、华野所属各级团部门的主要负责人齐聚一堂。
饶漱石稳步走上讲台,他开口说道:“同志们,咱们华野一路走来,历经无数艰难险阻,取得了诸多辉煌战绩,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值得我们骄傲!”
然而饶漱石话锋一转,表情变得严肃起来:“但是同志们,我们不能只看到成绩,也要正视问题。”饶漱石提高了音量,接着说:
“毛主席在报告中着重强调加强纪律性,现在战争规模不断扩大,在大规模作战中,各方面的互相配合、协同至关重要。要想在大规模战争中确保胜利,就非得加强纪律性,实现统一集中不可!”
之后饶漱石针对济南战斗,作出了极其严厉的批评:
“中央责令我在华野全军开展反无纪律无政府状态的斗争,对不服从前委领导、违反纪律的负责同志,必将执行纪律处分。中央多次指示全军服从粟裕同志指挥,可仍有人无视命令,肆意妄为。此次会议就是要与这种不良现象作斗争,强化纪律性,保障战斗胜利!”
饶漱石讲完以后,各个纵、师的领导就开始了自我批评,进行了自我批评。曲阜之战后,华野全军上下高度凝聚,粟裕更是在华野进行了整编。毛主席原来以为五年就可以解放全国,但是粟裕把时间提早了两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