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按识码报名
故事写作营
(第18期)
让我们重新认识故事写作,
掌握这项改变人生的关键技能。
本文节选自《从零开始写故事》
叶伟民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玩转故事结构
几经定位和寻找,你可能已经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方向,也挖掘出了不错的选题。此时你如踌躇满志的将军,站立高岗,沙场点兵, 望着无垠大地,准备大干一场。
不过,任何工程都有工序,还得准备原材料。非虚构写作既然要 还原真实,细节自然无法虚构得来,那采访、材料搜集、整理等环节也就无法回避,只是不同类型对此的需求程度略有不同。比如自传、游记、随笔、散文等,写的都是亲历之事,就无须过多采访,但仍需做材料整理、细节求证等补充工作;如果写的是人物传记、群体回忆录、特稿、历史著作等,故事都在别处,采访和材料处理就必不可少,否则 “真实”就无从谈起了。
正因为不同写作者对采访的需求各异,我将采访、调查、材料处 理等内容整合为 “工具箱”,放在后面的第九、十章,供自行参考。 无论如何,案头工作还是多比少好,它将直接影响结构、情节设计等 后续环节的质量。
在我的课堂上,既不做案头也不做设计、急着下笔的人不在少 数。他们摩拳擦掌,雄心万丈,恨不得下一刻就要飞起来。有些学员迅速完成初稿,快得连自己都吓着了,然后喜滋滋地交了作业。然而,世事吊诡,事情太顺利,往往藏着魔鬼。
不出所料,批改作业时,我看到的不是故事,而是事无巨细的交 代、铺陈堆叠的材料、漫漫洒洒的细节,还有那筋脉尽碎的逻辑。他们大多忘记了情节,或者不知道如何展开情节,放任思路胡乱游走,写到哪是哪,最终在碎碎念中迷了路,再也绕不出来。
这些垮掉的作品,均无视故事的内部支撑。世间万物,大至宇宙 星体,小至原子分子,能恒定运行至今,首在结构的稳固。而结构的形式,又决定了世界的样子。无论你喜不喜欢,抱不抱怨,它就在那里,如太阳东升、水往低流那般不可撼动。
这个定律,故事也逃不脱。就像再特立独行的建筑师也不敢造悬 浮的宫殿,写作者也不能凌驾于结构之上,靠掷骰子或看心情安排情节——毕竟,我们的作品是写给读者看的,而非写给抽屉封藏的。
数千年来,经创作者尝试探索和大众审美筛选,一些结构方式沉 淀下来,成为故事创作中绕不开的金科玉律。码字和码砖一个道理,心无版图,都是纸糊。近百年前,梁启超就说过:“文章一部分是结构,一部分是修辞。前者名文章结构学,后者名修辞学。”
结构就是这么硬核。它代表着行文的全局观,让情节更坚固,让 冲突更剧烈,让结局更迷人,无论虚构还是非虚构,概莫能外。
叙事的蓝图
流水账是故事的敌人。出门前照了照镜子,买的煎饼果子有多 辣,坐公交车怎么挤,撞见熟人又聊了什么……结果,读者都睡着了,你仗剑屠龙的高光时刻却还没出来。
叙事混乱,大概如此,以致好端端的戏剧冲突被糟蹋。结构就是 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如果故事是大楼,结构就是蓝图;如果故事是交响乐,结构就是指挥;如果故事是探险,结构就是向导。
结构:情节的时空编排艺术
那究竟什么是结构呢?罗伯特·麦基在 《故事》里这样说:“结构是对人物生活故事中一系列事件的选择,这种选择将事件组合成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序列,以激发特定而具体的情感,并表达一种特定而具体的人生观。”
这个定义有三个关键词:选择、战略、情感。它们既是递进,也是因果。写作不等于生活,不能有闻必录,需要取舍,而这些精选后的事件,可以通过有意识的排列组合,激发读者的某种情感和观念。
如果你嫌这个解析文绉绉的话,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约翰·麦克菲 (非虚构作家何伟的老师)的说法可能更实用些,他在专著里花了相当长的篇幅谈结构,无奈精彩却漫散,我尝试帮他提炼一下——结构是事件在时间和空间编排上的艺术。换句话说,结构反映与解决的,是情节的时空关系。
在我的课堂上,结构是让学员常感困惑的一环。部分人压根无此 概念,还有部分人则将之与其他元素,如素材、节奏、风格等混淆。某次课后辅导,我用建筑做了以下类比:
结构就是 “柱梁”。是卯榫结构,还是框架结构,还是砖混结构,还是泥砖结构,只是形式上的不同,背后要遵循共同的法则。结构不会是随意或任意的,因为地球在限制我们。任何结构都要以抵抗万有引力,让房子不能倒塌为目的。所以,无论我们去到地球哪个角落,也无论那里的建筑看起来多么迥异,拆开里面柱子横梁一看,基本结构都是一样的。故事结构也是一样,看似千变万化,其实都有底层框架。
素材好比建筑材料。无论是水泥,还是大理石,还是烧土,还是竹子、木头,都是附在 “结构”外层的东西。哪里用水泥,哪里用木头,哪里用大理石,哪里用竹子,建筑师会做出选择。
配搭合理,房子才是艺术品,不然用水泥瞎抹一遍,就丑到家了。
至于节奏,就更细致具体了。大理石墙转角弧度怎么设计,连廊两边的竹子如何相映……行走其中,才会觉出别有洞天、心旷神怡。
最后是风格,那就是所有元素综合展现的结果。这个是巴洛克风格,那个是罗马风格,那个是古典主义风格……因线条、色彩、对称等元素运用上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派别特征。但你从外往里一层层扒,会发现美的建筑都是相似的,它们结构合理,线条优美,布局巧妙……既有共同交集,也有各自独创,所有这些构成了我们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节选自第8期故事写作营某次课后讨论
三幕式:最坚固的元结构
刚才说过,结构就像宫殿柱梁,再雕龙画凤,也要遵循万有引力 定律。同理,结构要支撑并处理叙事的次序,也一定存在最基础的模型。这个模型极其简约,且早已被我们熟知,大概是小学作文的常识——开头、发展、结尾,也称 “三幕式结构”,最早能追溯到亚里士多德那里去。
这三幕可换个更形象的说法:开头、混乱、结尾。一开始 (第一 幕),人物要产生欲望或陷入困境,于是采取行动,不可逆转地开启冲突 (第二幕);然而情况越来越糟,引发最后的对抗 (第三幕),人物迎来结局,或许赢了,或许输了,也或许是开放答案。只有经此跌宕,故事才完整,戏剧冲突的力量才得以完全释放。
更简单点说,第一幕遇到问题,第二幕尝试解决问题,第三幕解 决(或未解决)问题。
就像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之于几何学,以三幕式结构为基座,从戏剧、小说到电影,人类叙事艺术才得以有今日之繁荣。这是前人试错并总结了几千年的规律,世界各国都通用。中国古时的 “起承转合”,与三幕式结构亦是殊途同归。极简三幕式结构如图所示。
为什么是三幕式结构,而非四幕五幕?又为什么只有它能成为元 结构?我也曾经想过这个问题,后来在美国畅销书作家詹姆斯·斯科特·贝尔的《超级结构》一书中找到了答案:
我们天生被设定为用三幕的方式接受事物,大自然就是按照这种方式设置的。
极简三幕式结构
我们出生后都会拥有一个儿童期(第一幕)。我们把最多的 时间用于成人期(第二幕)。如果我们拥有一个漫长且完整的人生,我们会在第三幕时进入生命的黄昏期。
我们在早上开始一天的生活,起床,喝咖啡 (如果我们没有这么做,就是把第一幕搞砸了),为那一天余下的时光做好准备。如果我们从事的是全职工作,我们就会把一天的大部分时间用于工作(第二幕)。我们可能会出去享受快乐的闲暇时光,这是到第三幕了,我们在那里放松一下,然后去睡觉……他们(读者)天生就是这样接受事物的。
故事家坚信,三幕式结构就是最底层、最坚固的结构。不管你喜 不喜欢,是否觉得老套,它都真实存在,因为大众脑中的 “审美代码”早已写好。谁是这个程序员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已然如此。
明确了三幕式结构的地位,变化、糅合、创新就成为可能。虽然 现在有观点反对三幕式结构,觉得其守旧,束缚想象力,但我觉得,时间早已做出选择。就像猪牛羊鸡鸭鹅,它们是人类祖先经上万年选择、饲养、驯化而成的基础食材,无所谓老不老土,而且只需在烹调方式上创新,老食材也能有新滋味,甚至变化万千。
故事结构也一样,三幕式是基准点,提供了稳定的三角。而时 间、空间、人物、主线等,就是辅材与火候,帮助炮制出诸多滋味。
纷繁无常只是表面的,剥开内里,依旧万变不离其宗。
结构这一课,相对其他环节要抽象,难倒了不少人。但有意思的 是,有些学员跳出理论框架,换个角度去思考,倒也有了新的发现。
一位学员在群里分享:
昨天去理发,我抱怨耳朵旁边的头发总是翘起来,理发师把两侧里面的头发从耳朵上方剪短,说这样外面的头发就内卷,不会外翘了。然后师傅解释说,我要说明一下,这就是剪发的 “结构”。
我觉得很有趣,觉得万事万物总能找到相通之处。我在群里开玩笑说:“师傅说得很好,简直是Tony界的思想者。”
为什么我觉得结构这部分难讲又难学呢?主要是过去课堂教育过于应试,结构也被讲成了八股,例如什么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等等。简单的记叙文或议论文还能应付,一旦遇到复杂情节,就难以招架了。
因此,我们要摆脱旧经验,回归底层规律,从三幕式的元结构出 发,掌握万千作品背后那些变与不变的部分,终而认清结构的牢固、灵活与精妙。
招募倒计时
⭕️一小时重修计划
️⭕拆解电影《哪吒2》
⭕️打磨人物与文笔⭕️AI写作与应用
视频直播➕作业一对一点评
✍你身边的写作教练!
加班主任微信
领取新学员限时优惠
长按识码
加班主任微信
选购创意写作指南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