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人:李凌俊 傅小平 何晶 郑周明 袁欢

虚构


《团圆酒》

舒飞廉/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锣鼓喧天,爆竹如麻,北风正紧,雪大如席,我们回来了。”在全球热烈拥抱人工智能时代的当下,如果身后的家乡需要向游子们来一次召唤,一次更为热烈盛大的召唤,又是什么样的戏剧场景上演?在这部新作小说集中,舒飞廉就这样开场了,作者有意识地在文本中融入湖北方言、民间小调、楚剧唱腔等元素,创造了一个充满荆楚神韵的云梦泽世界。《团圆酒》的故事不仅属于上一代人,更属于当下,从乡间的人情世故,到手机微信里的人情网络,所有人为了一场新的团圆酒而努力使之圆满,它同样道出了网络时代人与人之间需要的那一份乡情联结,他们也共同生成了一个新的文本,让方言文化和流行文化同样团圆共处。

《玲珑塔》

苏枕书/著

明室Lucida|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玲珑塔”是一个隐喻,在塔中的人仿佛与世隔绝得到庇佑,但又无法得到外界的理解,在苏枕书这里,这塔中的人或是学术女性,或是昆曲旦角,或是零落的甚至佚名的女性……人人在玲珑塔中穿行,人人又处于无尽的孤独中。对于自身身处的学术圈,苏枕书有独特却又细致的观察,那里自有一套法则需要遵循,但被吞噬的热情甚至生命也并不鲜见,她希望将其呈现出来。内心的果决与柔软同时催促着她,于是在精心编织的典雅文字之后是那些沉默却一直鼓噪着的灵魂在震颤。

《猫舔过伤口》

[韩] 金惠珍/著

山异/译

野spring·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三条线索交织下的有关语言的力量的故事,一个承受网络暴力的女心理咨询师,用语言治疗人却也曾用语言伤人;一个遭遇校园霸凌的小学生,忍无可忍的愤怒中开始抗争;一只受伤的流浪猫将这两人联系在一起,成了她们与生活和解的可能。一本小书,呈现的是平静的日常生活下遮盖着的沉重的社会话题,阅读的过程像是看了一场电影,这种表现方式其实并不少见,但金惠珍的厉害之处在于她的冷静与克制,如她所说的,我们的社会需要更多的等待的姿态,不要急于去下判断。于是,在作者一字一句的温柔叙述中,原本抱着“两人会不会复仇”的爽文心理最终被冲淡,所以也便理解了选择沉默的理由,接受了“既没有胜利,也没有失败。时间仅仅像水一样流逝,与欢呼、嘲笑无关”的结局。但毫无疑问的是,不管是治疗师的一封封信件还是女孩愿意坐下分享她的秘密,至少她们都有了讲述和重建的勇气。

《众灵日》

[荷兰] 塞斯·诺特博姆/著

何静芝/译

译林出版社

热爱旅行又笔耕不辍的荷兰作家诺特博姆被媒体称为“20世纪的乡村说书人”。在代表作《众灵日》中,主人公阿图尔和他一样,漫游于柏林街头,和一群古怪的朋友谈天说地,他们的谈话穿梭于过去和回忆,在历史和传统之中流连忘返,他们沉溺于此,也受困于对欧洲文化和历史的忧患。小说的主线故事——被困在伤痛往事中的阿图尔在柏林游历和情感经历——像一条被大雪覆盖的小径,读者奋力在上面跋涉,目力所及之处却是沿途那些由无数充满智性的叙事碎片构成的风景,于是我们也沉入了历史,成为过去的一部分。

《灰蜜蜂》

[乌克兰] 安德烈·库尔科夫/著

钟立、陈晓萍/译

理想国·云南人民出版社

在《灰蜜蜂》里,主人公谢尔盖伊奇带着蜂箱逃离战区,试图在克里米亚寻找新的生活,却发现自己仍然无法摆脱战争的阴影。他的这一旅程反映了流离失所者的困境,以及人们对“家”的复杂情感。而他与曾经的死对头帕什卡被迫共处,两人在缺电少粮的环境中相互依存,甚至对饮蜂蜜伏特加,同时又构成了一种黑色幽默式的生存状态。诚如有评论所言,小说融合了寓言与史诗的元素,既是个体命运的微观叙事,也是对乌克兰社会现实的宏观映射。作者用讽刺和超现实主义手法,以及简洁明快的叙述审视了现代人的困惑。

非虚构


《你为什么不离开我的生活?》

[美] 薇薇安·戈尔尼克/著

蒋慧/译

后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今年我四十五岁,我母亲七十七岁。她丧偶,我离异。我们并不相亲相爱,常常冲对方发火,但我们还是会一起散步。”作为非虚构大师,戈尔尼克的这本回忆录首次引进出版,即使写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现在仍然不失其魅力。她以激情的文字记录了普通母女的关系,对话写得尤为精彩,正如译者在译后记中写道的:“明明是非虚构,却有着小说般的精妙结构。”普通母亲擅长扫兴、放不开对子女的干预,她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而普通女儿在旁人眼中是“新女性、自由女性和怪女人”,但在母女关系中:始终是那个没能实现母亲期待的普通女儿。“我是我母亲的女儿”的底层铺垫的是女性所共有的不安感,在嬉笑与争吵、伤心与幸福的时刻里,戈尔尼克始终没有放弃追问:到底要如何才能过上理想而正常的女性生活?我想读完这本书,你会爱上这位热爱生活,又充满韧性的作家。

《极北森林》

[英]本·罗伦斯/著

王晨/译

未读·海峡书局

在过去五十年里,全球北方森林一直在向北迁移,从2018年到2020年间,非虚构作家罗伦斯从自家后院的一棵欧洲红豆杉出发,穿越加拿大、西伯利亚、挪威、格陵兰岛和阿拉斯加,追踪六种能够经受高纬度严寒的特殊树种,讨论自然环境的巨大变化。这是一部充满冷冽空气和松针气味的作品,在罗伦斯充满诗意和文学性的叙述中,四季风景变换,以及人类与自然的羁绊,显得如此美妙。然而树木无言,它们见证着这个星球生态变迁的历史,作者也经由讲述发出了提问:当树木用年轮刻下一个个“求生剧本”时,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如何捉鼹鼠》

[英] 马克·哈默/著

王知夏/译

惊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在《柳林风声》里,鼹鼠有着良好形象,戴着一副大眼镜,文质彬彬,天真无邪,但在真实的自然界,在人类社会与自然交汇地带,鼹鼠却制造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闹剧,鼹鼠挖的地道使得各种交通要道变得脆弱,大量鼹鼠丘让农作物减产,或是损坏农业机械零件。于是,一种小众冷门的职业诞生了,捕鼹人。本书作者正是一位退休的捕鼹人,他分享自己人生与鼹鼠之家纠缠不休的故事,充满了惊叹、遗憾和好奇,他也从热衷于捕鼹到最终意识到这是一件悲伤的事情。如今,捕鼹人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人类通过升级农业技术逐渐摆脱了对鼹鼠的恐慌。但鼹鼠的故事正像一个微缩的人类故事,它们始终活跃在边缘地带,它们的困境宛如捕鼹人的存在迷思,不必急于去回应变化,作者最终意识到,“这一切都是自然规律,我们出生,长大,然后一点一点从这个世界退场。”

《南太平洋的风》

胡子/著

99读书人|人民文学出版社

南太平洋的风,是库克群岛的风。2015年硕士毕业后胡子被外派至这里工作,在这个陆地面积仅240平方公里,而海域面积达到了惊人的240万平方公里的地方,他看过绿海龟和珍稀海鸟的筑巢点,看过原始森林,感受岛上的四季如春,也感受到无边绿色之下的寂寞。他记录下卸鱼、出差等工作方面的事,也记录下在岛上生活的细节,更多是写人与人之间的关联。或许当人被抛置到远方的岛屿之中,那些平常难以看清的丝线脉缕才越加清晰明了,那些牢不可破的生存法则有了一条裂缝,显出那些真实而又复杂的人性本质。

《如何阅读一棵树》

[英]特里斯坦·古利/著

四木/译

青豆书坊·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这是一本由英国自然作家特里斯坦·古利所著的自然观察指南类书籍,旨在帮助读者通过细致观察树木的形态、结构、生长痕迹等,理解其背后的自然语言和生态故事。作者将树木描述为“时间的雕塑”,以融汇植物学、生态学、地理学甚至历史文化知识的光谱视角,对之加以深切凝视,意在鼓励读者摆脱“视而不见”的习惯,培养对自然的敏感性和好奇心。当我们读完这本书,我们或许会发现自己再也无法“普通地”看待一棵树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