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初播出的日剧《本色》中,女主人公立花海咲生长于一个偏远的小岛上。尽管如此,在留学归来的高中美术老师的熏陶下,少女时期的她得以了解外面的世界:特吕弗和詹姆斯·伊沃里的电影;村上春树翻译的雷蒙德·卡佛的小说;上田敏和波伏娃的诗歌……
通过阅读,我们能够“以自己为方法”,来面对当下、面对世界、面对自我。此次榜单推荐的20本好书中,有些作者希望我们带着“社会学的想象力”去看待当下——比如著有《对工作说不》的大卫·弗雷恩;有些作者从喜剧演员的视角出发,演示如何理解不算轻松的生活——比如“教主”刘旸;有些作者则引导我们从飞鸟视角体会众生平等——比如博物写作者花蚀。
而文学和文学性依然重要。切萨雷·帕韦塞笔下那位寻找故乡记忆而不得的“鳗鱼”、罗伯特·谢克里所构想的被“永生公司”统治的世界,让今天的我们深深共鸣。
社科类
《认识现代社会之真相:杨照讲马克斯·韦伯》
杨照 著
云南人民出版社|理想国,2025-2
本书是看理想同名播客节目的文字版,是杨照继《〈资本论〉的读法》之后,对与马克思齐名的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进行解读。
韦伯,这位犀利又傲娇的思想巨人,他的一生关切甚广,要精准而又循序渐进地转译他的思想、拆解他关切的种种社会问题,相当困难。而这正是杨照擅长的。从中国历史到日本文学,从政治常识到社科经典,甚至是自然科学、体育运动和古典音乐,似乎没有杨照解说不了或解说不好的知识。在本书中,杨照将“深入浅出”做到极致:既有对韦伯原作的梳理、将其思想置入日常经验的分析,也有自己的态度和见解,同时与大众生活紧密贴合,大幅度降低读者了解韦伯的门槛。
杨照的解说,为韦伯的经典思想披上一层柔软细腻的外衣,使得韦伯的思想没有那么遥远、艰涩,形象也没有那么乖张、神经质——似乎更亲近,甚至有些可爱和活泼。
《对工作说不》
[英]大卫·弗雷恩 著,重命名小组 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艺文志eons,2025-3
近年来,讨论工作观念、工作伦理的图书持续引发热议,前有大卫·格雷伯的《毫无意义的工作》,与这本《对工作说不》同期的则有《我们工作的理由、不工作的理由、不能工作的理由》《星期五不上班》等。
在本书中,大卫·弗雷恩通过梳理马克思以降的工作理论,质疑了工作的中心地位,揭示了工作对我们生活的全面殖民,以及异化在新时代里的新形式。他调研了一群积极抵制朝九晚五工作的人,试图回答这些问题:是什么推动他们脱离工作?他们的抵抗是否徒劳?未来,能否减少工作时长、对工作进行重新分配?
《资本之后的世界》
[美]阿尔伯特·温格 著,芦义 译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湛庐文化,2025-3
当物质资本过剩、信息泛滥成灾时,人类最稀缺的资源不再是金钱,而是清醒的注意力。风险投资人阿尔伯特·温格用精辟的比喻点破本质:“工业时代的机器需要石油,知识时代的‘机器’(人类大脑)需要注意力。”
本书以锋利的思辨解剖当下困境:一是当代人在恶化的工作循环中投入太多注意力,因沉溺于欲望而不断进行炫耀性消费;二是大脱钩问题,GDP持续增长,个人收入却停滞不前。为此,温格认为,扩展三大自由度——经济自由、信息自由以及心理自由,才能激活知识循环的无限潜力。
《看见不可见社会》
于海、邹华华 著
重庆出版社|华章同人,2025-3
复旦大学教授于海与邹华华博士从“不可见社会”这一独创概念切入,揭示了制度、观念、权力等无形力量如何塑造社会运行的本质逻辑。书中既融入韦伯、布尔迪厄等学者的经典理论,又巧妙结合日常生活与流行文化案例,将哲学思辨化为鲜活叙事,用“社会学的想象力”穿透表象,直指文化基因中的集体无意识。对于专业研究者来说,此书是很好的创新工具;对于普通读者,则是理解社会深层结构的启蒙之书。
《大马士革:刀锋下的玫瑰》
[澳大利亚]罗斯·伯恩斯 著,杨楠 译
译林出版社·译林方尖碑,2025-2
在大马士革,玫瑰既是文化遗产的象征,亦是抵抗暴力的柔韧力量。罗斯·伯恩斯是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教授、牛津大学东方学院助理研究员,20世纪80年代曾任澳大利亚驻叙利亚大使,对这片古老的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
在本书中,伯恩斯追溯了大马士革7000多年丰富多彩的历史。这座城市曾被轮番统治,20世纪又经历各方冲突,也许没有哪座城市的历史比它更精彩、更漫长。在这里,有太多的血泪被日渐遗忘,而“刀锋下的玫瑰”,恰似用芬芳对抗这些遗忘的无声宣言。
《汉末之变:曹操发迹与董卓之死》
刘三解 著
天地出版社|天喜文化,2025-3
曾著有《秦砖:大秦帝国兴亡启示录》《汉瓦:西汉王朝洪业启示录》《青铜资本:帝制中国经济的源代码》的知名史学家刘三解,这一次聚焦于三国时期。本书的主角是初平三年(192)之前的曹操和董卓,主旨是“篡权者的真面目”。汉末乱世,有毫无底线的投机者左右逢源,也有自诩忠于汉室的士大夫扰乱朝纲,那些历史的细节,埋藏在史书当中。作者借助详实的考证,为读者总结了乱世枭雄的生存法则以及历史选择的残酷逻辑。
《跟着玄奘走丝路》
党琳 著
岭南古籍出版社,2025-3
1300余年前,玄奘踏上了没有悟空的取经路。2017年起,几名年轻学人跟随时任上海师范大学丝绸之路研究中心主任张安福教授,开始了重走玄奘之路的行程。本书作者党琳就是其中一位。
这些年轻人希望以所学为用,向读者呈现一个更加真实的历史人物形象,并试图追溯一段中原与南亚次大陆往来交流的沟通之旅。他们从玄奘的故乡——洛阳出发,沿着他当年的路线,一路西行。书中重述了玄奘取经故事,加入考察队员的视角,并辅以百余幅实拍图,将读者带回历史情境之中。这种写法,让玄奘“宁向西天一步死”的抉择获得当代诠释。
《鸟类启示录:一部文化史》
[美]博里亚·萨克斯 著,陈盛 译
上海教育出版社·万镜Mirror Forest,2025-3
以鸟类为棱镜,折射人类文明多维图景的跨界力作。作者博里亚·萨克斯以“去人类中心”的视角,将鸟类从神话、艺术、历史的尘封中解放。书中跨越生物学、文学、社会学等领域,既剖析斗鸡习俗与父权制社会的共生关系,也探讨鸟类在进化史诗中如何成为人类“养父母”的象征。这部作品以诗性笔触编织科学考据,既是对鸟类文化史的致敬,更是唤醒生态共情与文明反思的启示录。
《我不能在鸟兽身旁只是悲伤》
花蚀 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博集天卷,2025-3
在继《逛动物园是件正经事》之后,博物写作者花蚀将视野投向广袤的自然。他通过16个中国荒野故事,写出了现代化进程中人与自然共存的现状——自然,才是人类真正的财富。当经济理性吞噬农耕文明的情感纽带、当城市餐桌割裂了生命与生存的关联,花蚀以近乎人类学的田野观察,为正在消逝的生态伦理写下诗性悼词。
书名“我不能在鸟兽身旁只是悲伤”化用自音乐人左小祖咒的歌名《我不能悲伤地坐在你身旁》,封面设计则采取了文学书、科普书里不多见的俯视视角,以飞鸟的视角,观察地面上的植物、动物、人物,表达“自然平等地俯视我们的意蕴”。
《声音的言说:通往音乐理解的崭新之路》
[奥]尼古劳斯·哈农库特 著,崔红霞、马毅 译
广东人民出版社·乐府文化,2025-3
尼古劳斯·哈农库特是奥地利著名指挥家,在他去世8年后,他这部经典作品终于有了中译版。在本书中,他以巴洛克和古典时期音乐为核心,重新诠释了音乐作为“声音的语言”的本质。音乐不仅是旋律与节奏的组合,更是情感、画面与哲学思考的载体。他通过分析“吐字发音”“音准”等元素在早期音乐中的动态演变,揭示了音乐语言与历史文化背景的深层关联。这部作品不仅是音乐研究者的参考范本,更是一本引导听众跨越时空、触摸音乐灵魂的指南。
文学类
《驼峰间:旅行、探险与征服》
[美]大卫·达姆罗什、陈永国 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2025-3
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写道:“七个国家的商人聚集欧菲米亚。载着生姜和棉花驶来的船只,扬帆而去时满载的是开心果和罂粟籽。而在那里交换的最宝贵的东西不是商品,是故事。”在现代全球化开始的1000年前,人们就开始了进入遥远地区的冒险,并进行记录。本书由哈佛大学教授大卫·达姆罗什与清华大学教授陈永国担任主编,以“丝绸之路”为轴心,串联起玄奘、马可·波罗、伊本·白图泰等前现代旅行家的真实与虚构叙事。
编者通过松尾芭蕉的诗意朝圣、莎士比亚《暴风雨》的政治隐喻等案例,展现旅行文学如何从地理探索升华为精神启蒙,最终编织成一部“世界文学史”的鲜活图谱。这部兼具学术深度与叙事魅力的选集,为现代读者打开了一扇理解文明交融的时空之窗。
《安徒生,故事的影子》
杨稚梓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2025-3
1805年4月2日,丹麦童话大师安徒生在欧登塞出生。但他将从老家来到哥本哈根的那一天——1819年9月6日,视为第二个生日。“1819年9月6日,周一早上,我从弗雷德里克山上第一次看到了哥本哈根……整个城市都在动着,条条街上都是熙熙攘攘的巨大人群;然而这一切嘈杂喧嚣并没有让我吃惊,这正符合了我之前的想象,哥本哈根这座对于我来说就是世界的城市,就得永远是这样的杂乱躁动。”
在安徒生诞辰220周年之际出版的《安徒生,故事的影子》,正当其时。本书以多维视角重构了安徒生作为“市民知识分子”的精神图谱,打破他作为“儿童文学作家”的单一标签,揭示其作品何以映射着19世纪欧洲思想变革。
《月亮与篝火》
[意]切萨雷·帕韦塞 著,陈英 译
中信出版集团·中信大方,2025-3
这是意大利作家切萨雷·帕韦塞的遗世绝唱,以游子“鳗鱼”重返故土却直面法西斯创伤的叙事,撕开乡愁的虚幻面纱。主人公在美国与意大利北部乡村间辗转追寻童年,最终发现记忆中的故乡早已被战争碾碎,只剩下灰烬与永恒的漂泊。
作者将李尔王式存在困境注入文本,故乡成为必须逃离的宿命——他本人在成书次年自杀,让小说浸透了战后一代的精神荒原感。这部承载着卡尔维诺文学启蒙的精神图腾之作,以诗性笔触叩问:当故园沦为记忆的废墟,何处才能安放流浪者的灵魂?
《缝纫机与金鱼》
[日]永井美糸 著,董纾含 译
湖南文艺出版社,2025-3
“花好美,今天,是我死的日子。”这是书中佳景奶奶的诗性独白。作家永井美糸塑造了佳景奶奶这个深陷认知障碍的老妇人的形象,将衰老、照护与女性困境的沉重命题,淬炼成一曲既苍凉又温柔的生存寓言。本书斩获“昴文学奖”的惊艳之处,在于它用认知障碍者碎片化的记忆褶皱,拼贴出未被主流叙事记录的庶民史诗,让读者在针脚交错的叙事中触摸生命最原始的韧性与尊严。
《初步举证》
[澳大利亚] 苏茜·米勒 著,张蕾 译
四川人民出版社 | 星文图书,2025-3
豆瓣评分高达9.5分的同名独角戏的原作小说。相较于话剧,小说承载了更丰富的剧情细节,既描述了主人公泰莎的求学经历、家庭情况,也有细腻的心理描写,使得泰莎的故事更具真实性和吸引力。
“我希望能想象到有一条自发联结的女人网络在和你说——‘如果你曾经历过这样的事,这本书会告诉你,这不是你的耻辱。’”作者苏茜·米勒这样表示。
《永生公司》
[美]罗伯特·谢克里 著,罗妍莉、陈阳 译
新星出版社|八光分文化,2025-3
黑色幽默大师罗伯特·谢克里颠覆科幻想象的奇诡之作,以灵魂转世与机械飞升的永生产业链,呈现资本异化的荒诞本质。这位与冯内古特、菲利普·迪克齐名的鬼才,用僵尸猎杀、意识置换等脑洞设定,将存在焦虑化作锋利的讽刺匕首,当肉体成为可替换零件、当死亡沦为付费服务,人性在技术狂欢中碎成代码尘埃。这部雨果奖提名神作,用嬉笑怒骂包裹哲学——在永生公司统治的世界里,我们究竟是逃杀游戏的玩家,还是宇宙棋盘上的牛马?
《最后一个梦》
[西]佩德罗·阿莫多瓦 著,吴娴敏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 99读书人,2025-3
佩德罗·阿莫多瓦,这位西班牙电影大师,以其色彩浓烈、情感充沛、带有强烈个人风格的作品,为全球影迷留下深刻的印象。《最后一个梦》不是一部自传,而是一部短篇故事集,但它确实让影迷和读者最大程度地了解阿莫多瓦作为电影工作者、作为作家的心路历程。
本书由12个短篇故事组成,每一篇都是阿莫多瓦生命中的一个切片。从童年的拉曼查到马德里的求索岁月,再到对当下的反思,他所经历的一件件事交织成丰富的文本。从这些回忆中,读者可以看见他在影像之外如何以文字的方式剖析自己。
《“妄想”的产物》
[日]今敏 著,谢鹰 译
九州出版社|后浪,2025-2
本书是日本动画大师今敏的珍贵遗作,也是其唯一电视动画作品《妄想代理人》的幕后制作手记。书中以冷静而戏谑的笔触,详细记录了从剧本创作到动画制作的全过程,收录近百张今敏亲手绘制的分镜手稿,逐镜拉片般分享创作细节。通过这部作品,今敏探讨了现代社会的焦虑与妄想,以独特的叙事结构和深刻的心理刻画,将个体困境与社会现实交织,展现了一个充满悬疑与哲学思考的奇幻世界。
《只有我一个人觉得特好笑吗?》
刘旸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光启书局,2025-3
从职场生涯到原生家庭,从人际交往到理解自我,人称“教主”的刘旸选取40多个现代社会生活场景和相关疑问,演示如何用喜剧去理解和拆解不算轻松的生活,并在其中穿插介绍了众多优秀的单口喜剧演员、单口喜剧创作技巧和单口喜剧发展历史。刘旸以单口喜剧演员的独特视角,用幽默的语言和段子去拆解现实中的困境,让读者在笑声中看到生活的荒谬与有趣。
《长夏记》
宽宽 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乐府文化,2025-3
畅销书《36岁,人生半熟》作者宽宽的最新长篇力作,书写了两个普通人之间跨越20年的关系,以及对情义的信心和恒心。他们一个憨直磊落、一个清冷疏离,爱是不可捉摸的,但他们尽力去感知爱,甘愿从人性的幽暗当中发掘美。这也是作者的真诚所在,她告诉人们:通过亲密关系进行自我探索,把自己扎根在生活的土壤中,才能生长为人格健全的人。
作者丨段志飞、方富明、桃子酱、詹腾宇
校对丨严严